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耀繁藝,匠心宮藏(二)-故宮藏畫琺琅器賞析

獨耀繁藝,匠心宮藏(二)-故宮藏畫琺琅器賞析

故宮藏畫琺琅器賞析

畫琺琅,琺琅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畫琺琅,又稱「洋瓷」。畫琺琅也有用其他金屬做胎,如:金胎畫琺琅、銀胎畫琺琅等。畫琺琅的衍生品種有:瓷胎畫琺琅(即琺琅彩瓷)、玻璃胎畫琺琅等。另外畫琺琅的製作工藝也統稱為畫琺琅。

據清代藍濱南在其《景德鎮陶錄》中記載,畫琺琅是以金屬銅做器骨(胎),用五顏六色的瓷粉(琺琅釉)經燒制而成。簡單的說,就是先於紅銅胎上塗施白色琺琅釉,入窯燒結後,使其表面平滑,然後以各種顏色的琺琅釉料繪飾圖案,再經焙燒而成。畫琺琅富有繪畫趣味,故又稱「琺琅畫」。

畫琺琅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琅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琅。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琅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琅處指導燒造畫琺琅器。其式樣、圖案主要是中國風格,少有西方畫琺琅的特點。

我國燒制的畫琺琅器造型穩重渾厚,與瓷器中的粉彩瓷相似,而歐洲的畫琺琅器,胎體一般比較輕薄,表面具有較強烈的玻璃光澤。畫琺琅工藝約於雍正年間傳入蘇州地區,在濃厚的工藝基礎上,蘇州生產的畫琺琅作品風格獨具,從而形成了內廷琺琅處和廣州、蘇州三大畫琺琅生產中心,產品各有特點。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畫琺琅器2000餘件,現在請大家跟隨我一同欣賞和感受清代畫琺琅器中工藝最為繁複的稀世珍品。

畫琺琅纏枝蓮八寶紋攢盒

清中期,高12.5cm,口徑33.5cm,底徑32.7cm

攢盒扁圓,直壁,蓋面隆起,以寶藍色釉為地,中心裝飾五蝠捧壽紋。外圈裝飾纏枝蓮托八寶紋。器壁以折枝花卉為間隔,裝飾八寶紋。盒內有一銅鎏金屜,上盛八個扇形小攢盤及一個圓形小攢盤。每個攢盤內飾折枝花卉紋。此盒為廣東製作,與造辦處製作的畫琺琅相比,此盒紋飾活潑流暢,天藍色釉較為深沉。蓋面的五隻蝙蝠採取俯視和側視兩種構圖,俯視的三隻又存在一定變化,顯系採用了西洋技法。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廣東琺琅的獨特風貌。

畫琺琅花卉壽字紋盞

清雍正,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通高8.5cm,口徑5.1cm,足徑2.5cm,托盤口徑16cm,足徑12cm。

清宮舊藏

盞為圓形,直口帶蓋,圈足。下置托盤,盤中心凸起盞槽,與盞的圈足相吻合。盞托上繪製了蓮花、月季、翠竹、梅花、桃實、石榴、靈芝、佛手、葫蘆以及蝙蝠等多種寓意多福多壽、子孫萬代的吉祥紋樣。盞托飾開光12個,開光內分飾篆書壽字及花卉、桃蝠紋。在琺琅地色彩的設計上,分別使用了淺藍、黃色以及雍正時期非常流行的黑色,設色清晰鮮明,對比強烈。盞足內白地,雙方框內藍色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托盤底黑色琺琅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盞造型秀美,圖案花紋用筆細膩,製作工藝極為考究。

畫琺琅開光提梁壺

清乾隆,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通梁高37.8cm,口徑8.8cm,足徑13.3cm。清宮舊藏

壺銅胎鎏金,八棱形,腹部八面開光飾四季花鳥與山水圖案。銅鎏金細流。壺上提梁中間握部為雙瓶形金星玻璃,以便隔熱。八方式琺琅蓋,蓋上銅鎏金八方蓋鈕,鈕下飾紅琺琅邊黃地大卷葉花。壺頸分八欄,每欄飾多彩大卷葉寶相花。壺底施白琺琅釉,藍琺琅雙欄內署仿宋體「乾隆年制」豎行四字款。壺下有銅胎鎏金八方台座,四鎏金捲雲足。台座中央置八方扁瓶式油缸,供點火加熱用。

此開光提梁壺造型仿西洋式,但裝飾圖案的色調及風格完全是中國化。此壺設計巧妙,做工精細,腹部山水花鳥畫筆墨工緻,設色明快,是乾隆朝畫琺琅器中的罕見珍品。

畫琺琅海棠花式瓶

清乾隆,高50.5cm,口徑16cm,足徑14cm

瓶身、口、足均作四瓣海棠花形,束頸,體修長,近肩處兩側各有一獸頭鋪首銜環耳。通體捶揲隱起的法國「洛可可(ROCOCO)」藝術形式的洋花圖案並作描金,間飾畫琺琅寫生百花紋。腹部兩面開光,內繪西洋山水樓閣、人物風景。足內白釉,中心藍色長方欄內署「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

此瓶為清中期廣州專為宮廷製作的貢品。其琺琅釉色鮮艷明亮,光澤耀目,紋飾為典型的仿歐洲畫風,此種有舒捲自如的蔓草蕃花和西洋樓閣、風景、婦嬰等紋飾的琺琅作品為廣州畫琺琅的地方特色,它的形成是受歐洲畫琺琅及油畫的影響,至乾隆時期這種風格更趨明顯,對當時的琺琅工藝具有很大的影響。

金胎畫琺琅花卉紋酒盞

清乾隆,通高7.5cm,杯口徑5.6cm,盤口徑19cm。

清宮舊藏。

酒盞由杯、盤組成,金胎。杯圓形,鍍金雙雲紋耳,圈足。外壁黃色琺琅地上繪彩色纏枝花卉紋。盤作菱花式,折沿,中心起杯槽用於置杯,菱花式圈足。盤內黃色琺琅地上繪紅色蝙蝠及彩色纏枝花卉紋。杯、盤底施藍色琺琅,均署藍色仿宋體「乾隆年制」四字款。

杯、盤紋飾構圖豐滿,用筆工緻。其以黃金為胎,貴重奢華,應為乾隆皇帝御用之物。

畫琺琅桃蝠紋瓶

清康熙,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高13.6cm,口徑4.1cm,腹徑7.4cm,足徑4.1cm。清宮舊藏。

瓶侈口,細頸,鼓腹,圈足,口、足邊鍍金。通體以白色琺琅釉為地,彩繪古樹桃實、壽石翠竹、流雲蝙蝠等。足內白色琺琅釉地,寶藍色雙線方框內楷書「康熙御制」四字款。

桃蝠紋寓意福壽吉祥。此瓶畫面清新艷麗,風格寫實,繪製精湛,用筆工整而又不失洒脫大方,徹底改變了早期畫琺琅器釉料施用濃厚、釉色灰澀、氣泡密集等工藝上的不足,是康熙晚期畫琺琅工藝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畫琺琅八寶紋法輪

清雍正,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高22cm,底徑10cm。清宮舊藏

法輪為輪形,鏤空8輻,輻兩面以琺琅彩繪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寶紋,轂繪菊花紋,輪外緣裝飾雲頭式和葉片式齒各4,下置蓮花瓣圓底座。座底書藍色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

以畫琺琅工藝製造宗教法器始於清雍正時期。法輪即八寶之一,此器之上又以八寶紋作為裝飾,設計奇巧。其造型別緻,工藝細膩,為雍正時期畫琺琅器的代表作。

畫琺琅開光山水花鳥圖蓋碗

清乾隆,通高26.9cm,口徑24.1cm,底徑11.2cm

蓋碗圓形,蓋頂銅鍍金鏨花蓮瓣、蕉葉紋,銅鍍金雙龍耳,下置掐絲琺琅垂雲式四足圓座。碗外壁一周做雲頭式開光八個,內分別彩繪花鳥和胭脂紅色山水圖各四幅,呈相間排列。碗外底綠色琺琅為地,藍色雙線方框內署「乾隆年制」楷書款。

此碗既有銅鍍金鏨花碗蓋的輝煌,又有開光內畫琺琅山水花鳥畫面的清新,加之掐絲琺琅碗座的厚重,整件作品工藝繁複,張弛有度,皇家品位盡顯。

錘胎畫琺琅山水樓閣圖掛屏

清中期,廣東製造,長110cm,寬76cm。

清宮舊藏。

掛屏為一對,銅胎。其製作方法是先以金屬錘胎技法製成圖案的輪廓,然後用畫琺琅工藝作進一步的描繪。屏中的山水林木、亭台樓閣、雲中仙鶴、地面鳴鹿組成了一幅寓意「鶴鹿同春」、「松鶴延年」的吉祥畫面。此屏由於採用了錘胎琺琅工藝,所以圖案頗具立體效果。

畫琺琅三陽開泰紋手爐

清乾隆,通高18cm,爐身徑19—16cm,

底徑16—13 cm

手爐為橢圓形菱花式,銅鍍金開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飾菱形開光,兩兩相對。前、後兩面開光內繪三陽開泰圖,畫面上天空紅日高照,山巒起伏,湖水瀲灧,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隻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溫馨的氣氛。兩側面開光內繪月季綬帶圖。開光外飾寶藍地纏枝花卉紋。蓋面滿布鏤空「卍」字錦紋。

此手爐色彩豐富,描繪工緻,將吉祥寓意的紋飾融進山水畫中,體現了宮廷藝術的特點,是廣琺琅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畫琺琅菊花紋執壺

清乾隆,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高9.1cm,口徑6cm,腹徑10-10.1cm,足徑6cm。

清宮舊藏。

壺扁長方形,曲流,彎柄,壺口及蓋均製成菊瓣式,蓋面繪菊瓣紋,柄、流均繪小朵菊花紋。壺身四面均凸起菊瓣形開光,開光內繪飾大朵盛開的菊花紋。菊瓣式圈足內為白色琺琅地,藍色雙圈內書仿宋體「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執壺在菊花主題上標新立異,蓋、口、足製成菊瓣形邊,並突出四個菊花形開光,開光內極為誇張地繪飾大朵菊花紋。此壺的造型設計、繪畫技法、燒制工藝均屬上乘,是清乾隆時畫琺琅工藝的絕代佳品。

銅胎畫琺琅八寶雙喜字背把鏡

清晚期,通長28cm,寬13cm,厚1.5cm。清宮舊藏。

把鏡由鏡身、鏡柄兩部分構成。鏡身呈橢圓形,正面為玻璃鏡,用以照面;鏡背以琺琅彩「卍」字紋為地,中間嵌「囍」字,四周環繞八寶紋。沿鏡邊嵌透明藍琺琅描金花卉鏡圈,用以固定鏡面、鏡背。鏡柄為棍狀直柄。鏡身、鏡柄由卷草紋孔雀綠染牙和刻瓜式珊瑚珠銜接。柄底端嵌銅鍍金箍並系有帶珊瑚珠的黃絲線穗。

此鏡是清代晚期廣東進呈朝廷的貢物。製作中選用玻璃、銅、金、象牙及珊瑚等多種材質,並施以畫琺琅、透明琺琅、描金、畫彩、象牙雕刻及染色、銅鍍金鏨刻、鑲嵌等工藝,將把鏡製作得造型美觀,色彩艷麗,紋樣生動,寓意吉祥,反映了清晚期廣東制鏡的工藝水平。

畫琺琅牡丹紋花籃

清乾隆,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製造,通高13.6cm,口徑14.9-18.7cm,足徑8.7cm。

清宮舊藏

花籃作海棠花瓣式,上連銅鎏金畫琺琅扁提梁,銅鎏金圈足,足內白色琺琅地,硃紅色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花籃通體以黃色琺琅釉為地,用紅色琺琅釉繪飾盛開的牡丹花四朵,並點綴以紅、藍兩色的荷花二對,寓意富貴祥和。

清乾隆時期的畫琺琅工藝在康熙、雍正兩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作品數量難以數計,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美之作。此花籃造型簡練,綻放的牡丹富麗華貴,色彩艷麗,其金屬成型、鎏金工藝及繪飾技法俱佳,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畫琺琅開光瓜棱式盒

清乾隆,通高14.9cm,口徑17.5cm,足徑12.2cm。

盒做六瓣瓜棱式,蓋的中心部位高高隆起,上嵌鍍金的寶珠紐。盒以鏨刻鍍金的弦紋將蓋與身分為上、中、下三層,每層開光六個,其內分別描繪不同的景緻和花紋:上層為傳統的水墨山水畫,中間是西洋畫之母嬰圖案,下層是折枝四季花卉。外底白釉,中心藍色雙欄方框內書「乾隆年制」雙豎行楷書款。

乾隆時期工藝品的裝飾十分豐富,在裝飾中引進西洋畫和圖案是其中的一大特色,它增添了工藝品的趣味性和觀賞性。

榮的局面,作品數量難以數計,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美之作。此花籃造型簡練,綻放的牡丹富麗華貴,色彩艷麗,其金屬成型、鎏金工藝及繪飾技法俱佳,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畫琺琅獸面紋甗

清乾隆,通高19.8cm,口徑13cm。清宮舊藏。

甗為上甑下鬲,雙橋形立耳,三足,三道銅鍍金出戟。通體施仿古銅綠色琺琅,其間泛出藍色,器身以描金回紋作地,上飾螭紋和獸面紋。

此器系仿青銅器甗的造型製成,其色彩效果又似瓷器中的古銅彩瓷,斑斕絢麗,是清乾隆朝廣東琺琅器別具特色的仿古作品。

畫琺琅西洋人物紋方形花觚

清乾隆,高25.6cm,口徑11.5cm。清宮舊藏。

花觚銅胎鍍金,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通體施黃色琺琅為地,上飾彩色西洋人物花卉紋,口沿下四面開光,內飾粉色山水紋,中部亦四面開光,內飾西洋人物圖,開光外繪花卉紋樣,腹部上、下各有銅鍍金鏨蕉葉紋一周。花觚底部以白色琺琅為地,中心黑色雙方框內有「乾隆年制」楷書款。

此器系仿古代青銅觚造型,琺琅色彩鮮艷,紋飾描繪精緻,是此類畫琺琅器皿中的精品。

欣賞了這麼多我國古代工匠精湛技藝製作出的畫琺琅器,會不會此時此刻你跟我一樣心潮澎湃、讚嘆不已呢。

畫琺琅自清雍正年間傳入我國後,在內廷造辦處、蘇州、廣東形成了三大畫琺琅生產中心,並且各有各的特點。不論是外觀造型、色釉的顏色搭配、紋飾及開光圖案的裝飾等等,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獨到的審美觀,同時對繁複工藝的熟練使用程度也反應出當時工藝美術的發展程度。

如今,在當代工藝美術行業中我們一直借鑒並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不斷探索傳統工藝美術創新設計的新境界。在2014年的APEC會議國禮中,國禮《四海昇平》景泰藍賞瓶就運用到了畫琺琅工藝,將中國精湛的工藝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作為工美行業中的研發設計企業,技術中心將在今後的設計中保持傳承與創新的精神,讓傳統工藝美術技藝中的精髓,重新綻放出時代的光彩。

撰文 張向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工美技術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北京工美技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