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揚格《瑜伽之樹》 瑜伽教授的療愈藝術
1
但凡對瑜伽稍微了解或練習過一點的人,都會知道B.K.S.艾楊格這個人。就是這個人,被稱為現代瑜伽之父,他致力於身體呼吸與體位法的教學形式,認為所有的人都適合瑜伽——身體或精神上的問題缺陷乃至年齡都不是限制,「他使用人體結構學、生理學的語言來描述、指示體式的身體動作,他不僅用瑜伽探索了自己的身體和靈魂,還提出一套實際可行的方法、語言,讓一般人也能登堂入室」(《瑜伽之樹》序言),從而使瑜伽從一種東方古老神秘的修行術,演變成為現如今人人都知曉併流行的一種身體運動方式。
艾揚格在《瑜伽之樹》中「目標與副產品」一章中寫道:「起初,瑜伽根本不是治療學。瑜伽是把意識、心和身整和起來,以解放靈魂的科學。興建工廠原本是為了生產某種產品行銷於市面上,但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生產過程中卻意外製造出許多副產品,其中有一些具有市場價值。這樣一來,可能就忘了當初興建工廠的宗旨,反而一心製造副產品到市場銷售。……猶如每種工業過程都有某些副產品,瑜伽也有健康、快樂、療愈這些副產品,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瑜伽可以被視為醫療學。」不管學生是怎樣的狀態,可以肯定幾乎沒有什麼人是帶著解放靈魂這一目的來到現代瑜伽課堂上的。而瑜伽老師們,則是帶著各自的自我需求在滿足市場價值的副產品里探求空間。
時至今日,市面上衍生的瑜伽流派早已琳琅滿目,如同艾揚格所說,這不知是幸還是不幸,幸的是瑜伽以各種形式展示傳達出來並滿足不同需求的大眾,不幸的是瑜伽也在這些形式里被曲解與狹隘化。有些人認為瑜珈是一種運動,有些人認為瑜伽是一種拉筋保健操,也有人認為瑜伽是一種神秘兮兮的宗教修行術。在瑜伽界里,有某種流派的瞧不上另一種流派的,或是結合西方康復理療的瑜伽瞧不上東方傳統瑜伽練習,或是白大褂與健美褲的相互嘲笑。
即便如艾揚格,在他教授瑜伽的那個時候,也有許多人諷刺他是「瑜珈運動員」或「傢具瑜伽」(艾揚格善於研發各種輔助工具來幫助不同的人練習瑜伽),認為他的瑜伽只停留在身體層面,缺少靈性。而當我在閱讀艾揚格這些書籍時,我並不這麼認為,我練習瑜伽十年時間,與艾揚格相比,不足一提,但書中所談及的對於瑜伽、人、世界的感受與思考,惟有深入其中探索的人,才能尚且略有一點切實體會。
2
和現代大部分練習瑜伽的人一樣,我最初練習瑜伽,也是從呼吸與體位法開始的。十年前瑜伽課堂上的學生對瑜伽的理解與練習瑜伽的目的,與現在並沒有什麼兩樣:減肥、塑形、調理健康。當時的我也是如此。最初是對體式與身形的追求,記得最初練習第二個月的時候,我當時的瑜珈老師叫Cindy,她是一個非常溫柔會鼓勵會員的老師,那節瑜伽課程快結束的時候,她教我們靠牆倒立。倒立對於那時的肢體極度不協調的我,就是一個這輩子都可能完成的遙不可及的夢而已,可是在她的幫助下,我居然還算輕鬆地完成了倒立(雖然是靠牆的),但這之於我的內心——幾乎是完成了一個奇蹟。
最初體式的進步的確可以激勵一顆自卑的心靈,只是在日復一日經驗重複的呼吸與動作里,我對瑜伽練習與身心的感受卻開始產生了新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是緩慢的,但卻是持續的。大約練習半年後,我的體式已經學習的差不多,太難的還是做不了,簡單的也無過多的感受。幾乎是自發的,我開始嘗試體會停留在體式里的呼吸與過程,記得有一個熟悉的會員對我驚呼,為什麼你最近瑜伽退步那麼多,你以前腿可以抬得很高的!而我,卻覺得,練習瑜伽的過程不再像完成任務,追逐某個目的似的,反而輕鬆了不少。
後來我開始教授瑜伽,教授又是另一種全新的體驗,不同於練習。練習瑜伽更多時候是在接受老師的指示引導里自我探索交流的過程,而教授瑜伽是主動地去與學生交流分享的過程。打個比方,練習如同閱讀,而教授更像演講;練習面對的是自己,教授面對的是他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合適的老師,而老師就需要去面對不同類型身心各有差異的學生。
我遇見過各式各樣的學生。聰明的學生善於運用頭腦,每當我說出一個口令引導,他們不是先做,而是先思考,再去控制身體;依賴心強的學生總是會說,老師我不會做,你來幫我指導一下;防禦心強的會員不喜歡老師觸碰身體或指導,渾身緊繃繃的;焦慮的學生無法與自己相處,有一丁點兒不舒服,就容易逃離當下的瑜伽體式;散漫的學生似乎聽不見老師的話,隨心所欲的擺著動作,很容易受傷。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交流方式去關照。
學生們身體狀態也各有不同。有些人關節粗大僵硬,有些人肌肉緊張,有些人韌帶過於鬆弛,還有身體各部位的毛病。艾揚格在《瑜伽之樹》中「療愈康復的學問」一章中提到:「當每種姿勢都做到可能的最正確、最完美的時候,無論你是否察覺,這時意識存在於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但是只有智覺產生時,覺知也才蘇醒過來。你應當知道,身體有病的部位會失去靈敏力。通過各種瑜伽練習,有病的部位可以重新獲得生氣。我們在做姿勢時,把能量帶到生病的部位。我們通過身體的親身經驗,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修正學生姿勢時,我們觸摸那個部位,使能量可以順暢無礙地流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以修復身體。」
艾揚格所說的最正確、最完美的姿勢,並不是指體式做到最深最大幅度,而是你能夠安全的待在體式里,此時,你身體不是緊張的(雖然有可能很累或者有疼痛),你的身體外部是有支撐的舒展的,內部是有空間的,呼吸是輕鬆自如的,你的關節有沒有壓力,身體是否平衡,有經驗的瑜珈老師一眼就能夠看出來,如果是的,僅僅站著或坐著你就是在練習瑜伽,如果不是,哪怕你在瑜伽課堂里把腿抬過頭頂,你也不過是在擺一副架子,並不是在練習瑜伽。瑜伽和體操舞蹈的最大區別是:瑜伽在於身體的感受過程,舞蹈體操追求動作形式的結果。有一些瑜伽體式,在身體徹底打開後做出來,看起來會很美,有點像舞蹈動作而已。瑜伽的過程是溫和的,安全舒適的,體式只是一個與身體對話並療愈身體的工具與途徑,即便因為先天性的人體結構差異,你或許永遠不能做到最大幅度難度最高的瑜伽體式,但你在任何位置打開了你的身體,那個身體就具備了最真實的美,並透過你的體型與健康展示出來。
3
那麼,瑜伽和其他類似健身、跑步等純粹身體運動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在《瑜伽之樹》中「謹慎的藝術」一章中艾揚格如此表達:「我很難跟西方人解釋激勵性運動(sitmulativeexercise)與刺激性運動(irritative exercise)的不同。以慢跑為例,醫學說慢跑激勵心臟,可是我們要弄清楚激勵和刺激的差別。心跳增加,並不意味著心臟得到激勵。激勵的意思是「能量增加」或「活力增加」,可是運動也可能造成不舒服或疲乏。慢跑造成心跳加速,對心臟而言是不舒服的刺激。體式里的後彎動作比慢跑還難做,可是不會刺激或干擾心臟,因為在整個過程里我們保持平穩的呼吸,維持規律的心跳。所以我們在教體式時,必須明白哪些動作確實增加活力,哪些沒有增加活力。做了增加活力的體式後,絕對不會疲憊。努力練習之後覺得舒服,表示這個體式增加了活力。但是如果做了十幾分鐘後覺得疲累,這是明確的信號,表示你做的是消耗能量的刺激性運動。這個道理也適用於瑜伽。例如,我看到我的學生用刺激性的方式教導半月式——極緊繃、極沉重、全身肌肉綳得緊緊的。這就是我說的,用消耗能量的刺激性方式做瑜伽。這時我會上前,教學生如何用激勵性的方法做半月式。」
瑜伽屬於激勵性運動,很多學生包括曾經的我,一天可以上好幾節瑜伽課,雖然在做瑜伽的時候需要做很多陽性肌肉練習也會覺得非常累,但是上完整節課後卻覺得精力更加充沛了。我曾經有一個私教學生,她是一個剛生產完不久的年輕媽媽,找我做瑜伽產後修復,雖然每次課程都會圍繞核心肌群做很多力量練習,但是她每次都會告訴我,每次上完瑜伽課,我都覺得那一天照顧孩子更加有精神了,特別有能量!(這不是廣告)
「老師要深知每個學生可能都有身體上的缺陷或病痛,必須試著去激勵有毛病的部位,而不是去刺激它。教瑜伽很簡單,但是要教的正確則很困難。雖然每個人的肌肉、關節、肌腱的結構一樣,但是由於個人習慣不同,造成生理、心理的不平衡,使得結構受到干擾,老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因此,班級人數多時,有時需要把較弱的學員挑出來做不同的動作,或是特別關注,才不會有人受傷。」
而健身等大部分運動屬於刺激性運動,我們計算健身了一小時或者跑了五公里消耗了多少熱量。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一定要累!累趴下才會有效!成了大部分人所理解的有效運動方式。把瑜伽當健身運動的老師也是如此教授——今天你們累了嗎?對,你累了就對了,那樣才有效!學生們因此也獲得了這樣一個認知:這節課我很累,雖然疲倦,但是肯定有效!當然,適當合理的刺激性運動並沒有什麼問題,能夠筋疲力盡的釋放,也是暢快的一件事。我本人也會經常健身、搏擊、跑步,但一定會佐以瑜伽的方式達到平衡。此外,當你能夠將瑜伽控制身體與呼吸的練習方式融入到一些刺激性運動時,你會發現不僅耐力增加還不容易受傷,所有的運動效果都會明顯提升。但是,如果將瑜伽教授成一種刺激性運動方式,反而會更加容易受傷了,因為瑜伽體式本身幅度很大,保持時間也相對持久,人們除了感受到無法承受的疲倦外,也喪失了瑜伽本來的練習經驗過程與療愈功能。
我以前很喜歡看一個國外勵志節目,叫《超級減肥王》,一群特別胖的人,在魔鬼健身教練的帶領下,在短時間內,進行超大負荷的消耗訓練,瘦身成功的故事。聽起來的確很勵志,可是後來有報導追蹤發現,那些瘦身成功的減肥王,在節目結束回到平時的生活後,絕大多數,又慢慢胖回來了,有些甚至更胖了。這讓我反思了很久,因為我也帶過多期短期瘦身課程,我意識到一件事,我們極致追求快速達到結果,所以拚命運動消耗身體,然而毫無樂趣而言,運動——更成為了一件恐怖的事。我現在仍然會教授一些想要瘦身的學生,會帶她們做瑜伽,也會帶她們做刺激性運動,但不再像以前那樣追求能夠讓她們拚命練習好快速瘦下來,我更多希望教授的,除了正確安全有效的練習方法,以及從瑜伽練習里獲得的——如何好好享受這一過程,無論是瑜伽還是其他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結果呢,效果仍然不錯——沒有月瘦二十斤那麼誇張的效果,但身體在慢慢發生改變,最重要的是,練習是快樂的。
4
在中國,瑜伽老師們除了對瑜伽理解的差異,水平也參次不齊,不了解瑜伽的人也無從分辨好壞,我周圍許多人就經常會問我,你能夠劈叉嗎?你能夠把腿掰到頭後面嗎?也許很多人認為,會做幾個類似體操的瑜伽體式,就是一個牛逼的瑜伽老師了。所以瑜伽受傷的新聞也層出不窮。也有些老師,在教授過程里會讓你很舒服,你什麼也不用做,他們會幫你擺好,再按一按,調一調,類似於按摩師,然而瑜伽真正的療愈功能——喚醒人自身的主動覺知修復力喪失了。還有很多老師,看了一些書或視頻,參加了一些工作坊,學習了很多理論,但是自己不怎麼練習。我上課的時候,很挑剔老師,也許初練習不久的學生分辨不出來,即使毫無感覺,他們也只會覺得瑜伽本來——我不適合瑜伽,但是當我上他們的課程的時候,我會感覺毫無交流,他們的口令是書本里背下來或者頭腦里所理解的,沒有情感,也無法關照到我的需求。
艾揚格在書中說的這番話我很有感受:
「我開始教瑜伽的時候,是個什麼樣也不懂的老師。當時在環境和學生的要求下不得不教,所以我十六歲就開始教瑜伽。我開始教瑜伽後,時常頭痛、生病。學生的病痛轉到我身上,我經常身上帶著病痛做瑜伽。我自覺地學習別人的病痛,而且在教學生動作之前,我先自覺地用自己的身體來實驗體式的效果,以及正確和錯誤的動作。我是這樣成為好老師的。」
你只能教自身體驗過的東西。如果你想用瑜伽的療愈力量來幫助別人,必須全心投入這門學問,然後通過體驗獲得了解。不要以為自己已經懂了,而把一知半解的東西強加給上門求助的人。
記住,經驗以及從經驗得來的知識比聽聞的、外來的知識好上百萬倍。由經驗而來的知識是自覺的、實在的;從外面學來的知識是間接的,可能會有疑點。所以要學習,實踐,再學習,親身體驗,這樣你就會教的有信心、有勇氣又清楚明了了。」
5
最後,談一談關於教授的藝術性——
藝:道(過程)的人文表現形式。
術:方式、形式(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可識別的部分)。
藝術:符合宇宙運動規律的過程在人類能夠識別的範圍內表現出的形態與運動關係。
瑜伽教授之所以我說它是療愈藝術,首先它讓你學習尊重身體,並不強迫身體(非暴力),並強調身體各部位的整體平衡而並不孤立有問題的那個身體部位,我們練習瑜伽體位法是練習如何接納自身所有的問題,並通過整個身體的協作去修復它;其次,在教授瑜伽的時候,需要關照每個人不同的情緒與精神反饋,身體的問題會反映出心的問題,而情緒會直接通過身體狀態呈現出來,透過觀察學生的身體與情緒,以適合的瑜伽練習方式去進行交流,並引導學生在練習中自我交流並進行自我療愈;最後,瑜伽教授無論以何種形式,亦只是喚醒自我與他人身心靈交流的一種載體。
「最後我發現,不要想太多——
因為他是跟我們的身體講話,不是跟我們的頭腦。」
——Donald Moyer
About
LYLA
﹀
﹀
﹀
文學學士
Yoga Alliance RYT500認證
2008年開始修習瑜伽哲學、體位法、呼吸控制法、阿育吠陀養生術,完成Hatha、Flow、Ashtanga、Yin、Hot流派教師培訓及墊上普拉提系統培訓,並完成美國福特鈉斯基礎運動康複課程、瑜伽理療之身體評估課程(邱源)、Ashtanga一級提升(Duangta,泰國)、Energy Flow(Gilbert Ng,馬來西亞)、脊柱側彎理療(Alma)、盆腔帶理療(Alma)、孕產婦修復(王賀,Alma)、艾揚格工作坊(Manouso,印度)、Anusara工作坊(長安)、呼吸理療(聞風)等課程培訓。
擁有長達十年健身及馬拉松經驗,擅長瑜伽精準正位及身心療愈課程,先後服務數十名私教客戶及世界500強企業,並開設多期瑜伽身心療愈工作坊、女性脊柱修復工作坊、瘦身訓練營、肩頸修復直播課程等。


TAG:元氣瑜伽OjasYog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