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知行合一那麼難做到?因為有一種被忽略的知識,暗知識

為什麼知行合一那麼難做到?因為有一種被忽略的知識,暗知識

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聽過了許多道理,但仍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看過書之後覺得沒什麼用,儘管這些書銷量非常好,口碑也不錯?

為什麼沒怎麼上過學的人卻能成為企業家,擁有非常多的財富或者取得很大的成就?

為什麼很多情況下說教是無效的?

為什麼知行合一是困難的?具體而言怎麼做到?

為什麼我們儘管處於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但還是缺乏知識?

01

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戶人家的田被山上的落石擋住了,無法耕種。落石很大,無法移走,只能用火藥炸開。於是,這戶人家就去尋找火藥的配方來製作火藥。他們打聽了很久,終於得知火藥是由硫、硝混合而成的。於是他們就買來了硫,硝,混合在一起,但是他們點燃後,火藥卻沒有爆炸。前前後後嘗試了十幾次都沒有成功,他們很生氣,同時也花了不少錢,最後無力折騰,只好放棄。

如果要製作成火藥,硫和硝的比例要達到1:3才行。盡量這戶不幸的人家已經知道了火藥的組成,但是因為缺少了關於組成元素的定量知識,而以失敗告終。

這個故事有許多當代的版本,像學習英語,像開店賣東西就是如此。我們能從各類地方,諸如微信推文,知乎回答,通俗書籍,專業論文,名人講座,聲情並茂的演講,娓娓道來的分享中聽到各種火藥配方,但是這樣的配方常常是不完整的,缺失關鍵的知識。

而這樣的知識,就是我們本文要關注的——暗知識。暗知識是被忽略的知識類型,但是它是如此的關鍵。就像我們體內的微量元素,存在量極少,是我們體重的萬分之一,但是卻必不可少,舉例而言,兒童缺鋅會導致大腦發育受損,記憶力智力下降,情緒失控,心理素質差等狀況。

02

暗知識至少包含了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分散知識,第二種是定量的重要性知識,第三種是未被現有學科框架所包含的實踐知識。

哈耶克的分散知識

哈耶克(F. A. Hayek)是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在《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中提出了分散知識的概念。這篇文章非常重要,在2011年《美國經濟評論》慶祝它創刊100周年的時候,請了世界上頂級的經濟學家們來評選它發表過的20篇最經典文章。這篇《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就是其中一篇。

什麼是分散知識呢?

哈耶克是這麼說的,「今天,誰要是認為科學知識不是全部知識的概括,簡直就是異端邪說。但是稍加思索就會知道,當然還存在許多非常重要但未組織起來的知識,即有關特定時間和地點的知識,它們在一般意義上甚至不可能稱為科學的知識,但正是在這方面,每個人實際上都對所有其他人來說具有某種優勢,因為每個人都掌握可以利用的獨一無二的信息,而基於這種信息的決策只有由每個個人作出,或由他積极參与作出,這種信息才能被利用。」

這是一種不同於學科知識未經組織,沒有系統化的,分散於每個個體的知識。比如說,你知道某個小區周邊缺少一個方便的水果店。這就是分散知識,它沒有被任何書本記錄,它只存在個別人的心中。但你發現這樣的知識,你就可以利用它們來做出有益的決策,比如開一個水果店。

哈耶克正是基於此來說明自由經濟相對於計劃經濟的根本優越性,因為自由經濟狀態下,分散知識被每個個體收集,處理,並發揮它的效果,讓整體的資源配置更優。

哈耶克稱這種各行各業中,對人們的了解,對當地環境的了解、對特殊情況的閑散知識為寶貴的財富。足以見得這種分散知識很重要。

重要性知識

我們只知道定性的知識,並不能幫助我們完成目標。在剛才的火藥配方的故事中,你知道了關於火藥組成的定性知識並不能幫助你做成火藥。

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之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很多致力於傳授「成功」道理的書籍文章的根本缺陷正在於此。它們往往會先講述火藥的重要性,通過一系列故事和案例對火藥的威力進行詳細的描述,同時對火藥的原理也進行了一定的解讀,最後還給出了火藥的定性配方是什麼。

但是唯獨缺少了關於火藥配方的定量知識。

這也許不是作者有意不告訴你,而是因為這樣的定量知識比較稀缺,如果要獲得準確的定量知識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往往是一群人中的某幾個人碰巧湊出了恰當的定量知識而取得了成功的經驗,然後他再寫出收穫的道理。但是他並不知道的是,他忽略了定量的部分。

於是,讀者儘管知道了道理。但是仍然無法實踐。

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說,定量科學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生產力取得了巨大的飛躍,因此我們造出了汽車,飛機,造出了火箭,飛船,實現了跨太平洋的通信,百萬人共同在線的遊戲。

重要性知識對選擇是很重要的。兩個人可能掌握類似的信息,一個人掌握的是「A和B的重要性比值是80:20」,另一個人掌握的是「A和B的重要性比值是70:30」,當他們進行交流時,會覺得彼此掌握一樣的信息,「A比B重要多了」。但是正因為兩個人對A,B重要性程度的差別,會帶來根本性的區分。比如在時間分配上的不同帶來的能力和作品的差別,而在互聯網時代,贏家通吃現象廣泛存在,人們只會選擇最好用的一兩個系統,最好用的一兩個音樂軟體,進而兩個人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差別會帶來非線性的放大。

實踐知識

「黑白瑪麗」思想實驗是哲學中一個著名實驗。

它是這樣的。

設想瑪麗從一出生就被關在一間房子里,一切擺設和布置都是黑白色的。瑪麗可以通過一台黑白電視機(或書本等)學習各種關於世界的知識,當然也包括各種關於顏色的光學和神經學知識。

假使瑪麗學會了全部的物理學知識後被釋放出來,當看到真正的西紅柿時,會有什麼不同?

哲學家Jackson認為,根據我們的直覺,一般會認為瑪麗將獲得某種全新的感受(sensation),這種全新感受使得瑪麗眼前一亮,感到驚訝:「哦,原來真正的西紅柿是這樣子的」!瑪麗的這種反應似乎表明了,即使在黑白屋子裡已經學會了全部的物理知識,瑪麗也無法事先解釋「當看到真正西紅柿時的那種感受」,正是這種感受讓瑪麗感到驚訝不已。

這種真正見到西紅柿後所產生的知識就是我稱之的實踐知識。

實踐知識與我們的人體構造,大腦結構有關。它無法通過模擬和想像的方式通過類似書本的方式獲得。

我曾經和一位研究廣義相對論的博士生聊過,我問他:「你是什麼時候感覺自己懂廣義相對論的?」,他告訴我說,「我是在開始做廣義相對論具體研究的時候,而在學教材的時候我是不懂的。」

這裡就反映了實踐知識的存在,彷彿我們的大腦中有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是存放理論知識的地方,另一個區域是存放實踐知識的地方,只有通過某個過程,理論知識才會進入到實踐知識中。

如果我們回顧游泳的學習歷程,我們就能更好的明白。教游泳教的是理論知識,而你學會游泳之後,你掌握的是實踐知識。

組織學習的代表人物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教授在《行動科學》中闡述了類似的概念,他用的術語是,信奉理論(對應信奉知識)和使用理論(對應實踐知識)。

阿吉里斯是這麼描述的,人們問一位管理諮詢顧問甲先生:「當你和你的當事人意見不合時,你會如何處理?」甲先生回答:「我會先陳述我所理解的兩人意見的根本差異,然後和當事人討論解決這個額外難題需要什麼資料。」這就是甲先生的信奉理論(信奉知識)。但當我們檢查甲先生在實際情境和當事人交談的談話錄音時,卻發現他只擁護自己的觀點,而抹殺了當事人的觀點(使用知識)。

「我們要言行一致。」是一個老掉牙的說法,常常出現在各種吵架,老師教訓學生,父母管教孩子,朋友告誡朋友的情景之中。而實踐知識的提法根本不同於「我們要言行一致」,因為這把態度問題變成了一個知識問題。如果是態度問題,那我們是可以通過轉變我們的態度來達到言行一致的。但是如果是一個知識問題,則我們必須通過學習來掌握這種關於行動的實踐知識。

我們會發現教導別人或者勉勵自己達到「言行一致」常常是無效的。正是因為這不是一個態度問題,我們並不能通過切換態度來做到,我們所需要的是學習。這裡的學習是廣義的,我們會在後文具體談到,這樣的實踐知識是如何獲得的。

03

剛才我們闡述了三種類型的暗知識,通過指出暗知識的存在,我們會發現許多常見的問題有了新的解答,這種新的解答通往的正是真正有效的解決途徑。

運氣的兩種類型

我們經常會混淆兩種不同類型的運氣。

第一種是因為信息不完全帶來的運氣,稱之為信息運氣;第二種是系統自身的不穩定性帶來的運氣,稱之為系統運氣。

信息運氣就是說當你掌握的信息達到某個精確度的話,你就能掌握系統演化到哪個確定的狀態。比如說,你的面前有十個一模一樣的杯子倒蓋著,其中一個有香蕉,而其它九個則沒有。如果你不掌握充分的信息,隨便選一個杯子,只有1/10的概率能選中有香蕉的杯子。而如果你掌握充分的信息,比如說你知道香蕉會散發特定的香氣,而某個杯子附近的香氣最濃,你就可以很肯定這個杯子里有香蕉,你選中香蕉杯子的概率就大大提高,幾乎為1了。

而系統運氣則是說,對於任意給定的精確信息,總在一定時間後,系統會產生混沌,使得你無法預測系統的狀態。天氣系統就是如此,即便你把此時此刻關於大氣狀態的數據測得非常非常精確,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十位,一百位,但在一定的時間之後大氣就會進入混沌的狀態,你就無法知道關於天氣的準確情況。目前而言,我們能較精確的預測星期尺度的天氣,但對於更大尺度的就無能為力了。

我們如此習慣於用同一個詞,以至於我們完全混淆了事實,和對事實的判斷。

信息運氣完全可以通過增加知識,特別是各種各樣的暗知識來得到提高。從貝葉斯概率的角度而言,信息會改變概率判斷。剛才的香蕉情景中,如果你知道最左邊兩個杯子是沒有香蕉的這一知識之後,你選中香蕉的概率就從1/10上升到1/8。

正因為此,有句話說「命是弱者借口,運是強者謙辭」還是有道理的。

道理的不完備性

在上一部分也已經闡述過。許多道理是不完備的,它們或者缺乏必要的分散知識,或者缺乏必要的定量知識,或者缺乏必要的實踐知識。

正是因為道理的不完備性,使得道理在某些人看來非常不錯,在某些人看來就是雞湯而已。

我想舉一個我珍藏已久的例子。

孫子兵法有雲,勝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各種當代的情景諸如企業管理培訓,個人經驗分享中也均強調要因時而動,明勢,順勢,借勢,得勢,造勢。

取勢無疑是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從一個地方出發到另一個地方要走最節約能量的路線這樣的道理。在太空旅行中更是如此,能量是非常寶貴的。但是現在你根據這個道理,從地球出發要去海王星,你會怎麼做呢?需要準備多少的能量呢?你會發現還是寸步難行,因為你並不知道哪條路線的能量最省。

如何取勢的知識是暗知識。

下面就是關於太空旅行的「暗知識」:事實上,太空中存在許許多多天然的高速公路,在這些高速公路上運動,幾乎不需要消耗能量。這是因為在這些路徑上,因為各個星體引力的作用互相遞交,或者有助於你前進。

當我第一次知道的時候驚訝極了!本來在我的想像中,在太陽系中運動是很耗費能量的,需要克服太陽的引力做功,許多中學物理問題都是這樣子來設計的,更帶來了費力的經驗。

那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呢?這樣的「高速公路」暗知識有哪些呢?分散在哪些人心中呢?

被誤解的聰明

對聰明的迷思會嚴重降低我們對暗知識的重要性。

我們常常會見到某個領域非常厲害的人在另一個領域卻做出一些糟糕的決策。在《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中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列舉了非常多的例子,諸如聰明的數學家在毫無利好消息的情況下,大量買入持續下跌的股票,最終輸掉所有積蓄;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腳醫生看病,而不選擇經過科學檢驗的醫療方法;大學歷史教授加入邪教組織;高中老師加入傳銷組織。

我們通常是用直覺來決策的,而直覺事實上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生動性謬誤,情感替代,衝動型聯結思維,框架效應,信念偏差,忽略分母,聯結謬誤,非因果基礎概率,偏差盲點,我方立場信息加工,情感預測謬誤,確信偏差等等。

張三正看著小紅,而小紅正看著李四。張三已婚,喬治未婚。請用你的直覺告訴我,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 是 B. 不是 C. 無法確定

據調查人們在這道題上的錯誤高達80%,絕大多數人選擇了C(選中可見)。

根據研究,直覺決策只有在個人經驗充足的專業領域才是有效的,而到了經驗不多的地方,就不適合用直覺來決策,特別是面對現代工業化之後的世界,我們的祖先可從來沒有碰到過這些情景。

在不熟悉的領域,人人都會犯錯,無論是億萬富翁還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正因如此,沃倫·巴菲特只專註於他熟悉的領域進行投資。

在熟悉的領域裡,個體積累了充分的經驗,充分的暗知識。而在陌生的環境下,即便你非常聰明,拿過數學奧林匹克金牌,但是缺乏必要的暗知識,也無法做出好的決策,無法採取明智的行動。

04

在前面的部分中,我們理解了暗知識是什麼,為什麼它這麼重要。現在來我們來談談如何獲取暗知識。

拼圖遊戲

暗知識分布在宇宙的各處,被不同的個體所收集。

暗知識的存在意味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合理性,也意味著我們應該用平等的目光來看待每一個人。他擁有或將擁有你所不具備的分散知識。

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可能對事物有很好的框架性理解,但是他仍然會因為不掌握具體情況下的分散知識而無法建立起具體的參數模型,無法達到他的目的。

因此,人與人需要通過合作來交換和共享彼此的暗知識,共同實現彼此不能實現的東西。最簡單的例子如鉛筆,幾乎沒有人掌握製造鉛筆的所有技術,你知道鉛筆表面的油漆怎麼製作嗎?你知道鉛筆的筆芯怎麼製作嗎?你知道鉛筆上的刻字是如何實現的嗎?這樣的暗知識被市場中的各個個體,各個企業所掌握,共同完成了看似普通卻了不起的事情。

因此,獲取暗知識是一個拼圖遊戲,每個人都有圖的一部分知識,而拼在一起才形成全貌。

許多人沒有深刻意識到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根本原因是忽略了暗知識的存在,沒有認識到自己掌握的知識僅僅是知識大海中的一滴水。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知識是散在的,所以交流學習暗知識是必要的。

當你意識到暗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到自身具有的知識的有限性時,會用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來自各種人的各種分享。而不會因為標籤或刻板印象而看不起分享者。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需要一些有效的提問方式來獲得暗知識。

不少講座中,作者都提到了某種價值的很重要。但是作者沒有充分強調它與其它事物相比的重要性關係。正因為此,讀者不能接收到這個價值到底有多重要的暗知識,因此讀者會覺得聽了好像白聽一樣。

為了獲得這樣的暗知識,可以考慮涉及量化的提問,「比如,如果你需要捨棄X和Y,你會捨棄什麼?」,「假如你有10個小時,你會如何分配你的時間」這樣的問題,進而更好的理解分享者所說的。

第三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自己對生活的觀察與實踐來獲得暗知識。

重要的是,世界是變化的。因此關於過去世界的知識會發生改變。

哈耶克在《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中寫道,「如果我們可以同意社會經濟問題主要是適應具體時間和地點情況的變化問題,那麼我們似乎就由此推斷出,最終的決策必須要由那些熟悉這些具體情況並直接了解有關變化以及立即可以弄到的應付這些變化的資源的人來作出。」

哈耶克論證了分散知識是在變化,熟悉具體變化的人才能做出好的決策。

因此,即便你對一個地方非常了解,如果不經常觀察,那麼這樣的知識也會過時。因此,某種程度上,你可以把一個個商人,企業家看做出為保存或創造社會財富的信息處理者,他們需要敏銳地感知需求的變化,體察資源配置的變化,並作出某種優化。

對生活的觀察與實踐的強調是為了增加這種獲取知識方式相比閱讀或看課程的重要性。畢竟,看書,看課程是輕鬆的,短短几個小時似乎學習到了許多東西,但是如前面所言,還有許多的暗知識不能通過這種輕鬆的方式獲得。

最後,我想說說學習型社群,它的根本重要性在於讓觀察暗知識的任務眾包了。以學習一本書為例,書中濃縮了許多道理,而發揮這些道理的作用還需要許多暗知識,通過學習型社群,就可以發揮人數的優勢,每個人基於特定的角度觀察暗知識,再匯合在一起,讓每個個體受益。而判別一個社群是否有效就看社群中暗知識的並行發掘與交換的頻率與量如何。

大量閱讀和學習基礎上的刻意思考

金克木是著名的文學家,與季羨林、陳玉龍並稱「北大三支筆」。他的一生博學多識,讀過許許多多的書,而且願意為此花上十足的努力。他曾經為了能「讀希臘羅馬原始文獻,追歐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僅憑一本詞典學會了十分複雜難解的拉丁文。

金克木先生在《書讀完了》中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他說「讀書中無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還多些。……所以我就連字帶空白一起讀,彷彿每頁上都藏了不少話,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

這就是於空白處讀書。

這也就是讀出書中未說出的暗知識。而這樣的過程需要刻意思考,即用心的,舒適區外的,針對性的思考。

「為什麼這個地方詳寫?是否是因為作者認為這個部分的重要性更高,是否是因為作者曾因為這個部分沒有掌握而吃過苦頭?」

只有通過刻意思考,才能獲得淺層閱讀所無法獲得知識。從暗知識的角度出發,便會發現讀了多少本書,讀了多少頁,讀了多久如果不是建立在刻意思考的基礎上都是無意義的。只是安慰劑,或者只是為了印證自己的觀念,多獲得幾個概念罷了。

刻意思考有一些辦法。

如看完章節標題預想自己會怎麼來寫,然後對比作者與自己的差別,發現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地方。如假想自己為某個章節編寫閱讀理解題,自己會問什麼,然後自己嘗試回答。

更高一層次的是,對比同個主題不同作者的書籍,看看他們的取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出現不同。或者是將這些主題的書形成一個框架性的理論或模型。牛頓三定律就是一個關於宏觀世界物體運動規律的理論。大五人格理論就是一個關於人類不同個體性格的理論。地圖就是關於地理世界的一個模型。

比如說很多書在講與自己和解,那我能不能概括出一個和解的模型,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參數。很多書在講如何學習,那我能不能概括出一個學習的模型,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參數。

總之,刻意思考需要在舒適區外閱讀,需要從俯瞰大地的視角切入到深入叢林的視角,需要把顯然的事物看得不那麼顯然,需要把不以為然的事物看得更加深刻。這樣,暗知識才會浮現出來。你才會發現熟悉的世界原來不那麼熟悉。

大量實踐

每個人都能明白大量閱讀和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明白的程度不一。原因正是對這種重要性知識的不同。而要增進這種重要性知識,卻無法通過說教來進行。

「抽煙是有害的,不要抽了。」,「我知道!」

「吃垃圾食品不利於你的減肥。」,「我知道!」

「讀書很重要!」,「我知道!」,「那你為什麼不讀?」

「學數學很重要的啦!你要好好學呀!」,「我知道!」

……

這樣的對話和例子不勝枚舉。說教的無效性可以用暗知識的理論來解釋,便是某種定量的重要性知識缺失。而這種定量的重要性知識卻無法簡單的通過語言來傳遞。

要改變這種重要性知識只有通過實踐,通過具身認知,通過impressive的體驗。

實踐知識具有親歷性。

當一個抽煙者看到過長期抽煙者肺部令人噁心的照片時,他會產生一種深刻的印象,進而真正體會到有害的重要性知識。當一個學生學習了一定的醫學知識,看到某些細菌的樣子,了解它的危害,再來看自己日常的飲食習慣,就會摒棄許多不好的方式,甚至拒絕去吃夜攤的食物。當一個孩子看到了極光,躺著地上享受星空醉人的風景,他也許會產生強烈的對太空的嚮往,進而生成一種關於天文學,宇宙學,物理學的重要性知識。

「這個麵包真是太好吃了!」,當別人這樣跟你說的時候,你一定想親口嘗嘗,到底有多好吃。因為這種關於到底怎麼好吃的知識並不能通過語言來共享。

同樣你儘管知道蝙蝠是通過超聲波來感知世界的,你也無法體會蝙蝠看到的世界是怎樣的。因為你不具備蝙蝠的器官,蝙蝠的大腦神經網路。

如果你不相信,試著解釋一隻小貓咪為什麼可愛?

獲得實踐知識的根本辦法是去體會它。具體而言有以下兩種策略

親身經歷,親手置身於中

模擬經歷,通過閱讀故事

偉大的小說往往能讓讀者模擬進入情景,沉浸在人物的故事之中,在一個幻想世界中體會。激動時或熱淚盈眶,悲傷時或逆流成河。

在《故事思維》中,曾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稅局(IRS)、微軟公司上過課的安妮特·西蒙斯女士說道,「沒有好故事,寧可不說話。」她也是在強調無法僅僅通過列舉事實和數據傳遞暗知識,你需要講故事。

因此,如果你希望傳遞某種知識,試著用故事的形式,或者帶對方去親身經歷。如果你想展現你對某個人的喜愛,用行動來傳遞這種知識。如果你想真正感受某個道理,某個理論,就親身實地地去實踐它!

我曾經嚴重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具體的表現在於儘管我知道做練習是有好處的,但是我還是不會去做,而沉溺於輕鬆的閱讀。現在想來,如果當時一邊學理論知識,一邊實踐它們以獲得對應的實踐知識,那該多好呀!

05

本部分是科幻時間。

與人工智慧的合作可能發現並利用無法被人類大腦所理解的暗知識。

我們無法體會蝙蝠用超聲波感知的關於世界的知識。這意味著暗知識與生物的大腦結構有關。如果你了解人工智慧神經網路演算法的原理,你就知道它由結構和參數兩部分組成。結構是預設的,當大量的訓練例子輸入這個網路的時候,結構的參數發生調整。結構決定了這個網路的可能性上限。

這意味著,暗知識與結構是相關的。人類和人工智慧可能均有自身所獨有的暗知識,無法交換,只有彼此的合作才能發揮這些暗知識的作用。

如果這一命題成立的話,人類的價值被保護了,被人工智慧代替的恐慌也得到消解。因為人工智慧即便強大,也無法擁有特定類型的知識。比如說,它能理解害怕/熱愛一個東西這樣的知識嗎?

同時,人工智慧也能具備一些我們無法理解的暗知識。儘管我無法描述它們,但我猜想,它們看待成千上萬的數據時能產生一種整體感,類比我們的眼睛接收成千上萬的光學信息所產生的畫面感。當然我這裡的說法有點擬人了,是個不太恰當的說明。我希望我能刻意練習,訓練出溝通兩種不同的神經網路的本領,等我成功的時候,再來和大家分享吧。

你生產小麥,我生產牛奶。我們通過交換產生了價值。這一基本的經濟學隱喻可以遷移到我們和人工智慧的情景。我們彼此擁有不同的暗知識,因此我們可能通過某種方式,共享暗知識,並創造出彼此都不可能的東西。

比如說一副太陽系尺度的畫?

06

暗知識是被忽略的知識。它至少包含了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分散知識,第二種是定量的重要性知識,第三種是未被現有學科框架所包含的實踐知識。

暗知識通常被運氣所掩藏,缺失必要的暗知識會被解釋成運氣不好,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掌握知識的不完備性。許多道理都是不完備的,因此它們還不能直接用來指導行動。對聰明的迷思也會嚴重低估暗知識的重要性。

發現暗知識有三種辦法,第一種是細心地觀察,甚至可以做一些實驗,並與別人進行廣泛的交流並進行有效的合作,可惜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根本原因是忽略了暗知識的存在,沒有認識到自己掌握的知識僅僅是知識大海中的一滴水。

第二種是在大量閱讀和學習基礎上的刻意思考,許多人做到了閱讀和學習,少部分做到了大量閱讀和學習,但極少部分的人基於閱讀和學習進行刻意思考。

第三種也是最重要的,在實踐中獲得寶貴的實踐知識,實踐知識是根本上不同的一類知識,只能通過親歷才能得到。

暗知識與人類的大腦結構有關,人類和人工智慧可能均有自身所獨有的暗知識,無法交換,只有彼此的合作才能發揮這些暗知識的作用。

我用手指著流星雨,告訴你流星雨在那裡。如果你看的卻僅僅是我的手指,那流星雨終究會與你無緣。本文指向了暗知識的所在,而真正獲得暗知識,體悟它的重要性就看你自己的行動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密融財富 的精彩文章:

成年人才能看懂的西遊記,看懂的都想哭

TAG:密融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