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青花》主編 菅野康晴
「帶著對手工製作在當今時代的意義的思考,
主辦這本雜誌。」
我一直想給喜歡工藝的中國朋友們推薦一本雜誌。這本雜誌名為《工藝青花》,喜愛工藝的日本人都喜歡看。它是大型出版社「新潮社」於2014年11月創刊的,每年定期發行3次,登場人物有花藝師川瀨敏郎、陶藝作家樂吉左衛門、安藤雅信、內田鋼一、茶道家木村宗慎、建築家中村好文、漆藝家赤木明登、木藝師三谷龍二、美術史學家金沢百枝、森岡書店的森岡督行等等,執筆陣容強大,都是日本文化界的明星,關注日本工藝的中國人大概都認識。雜誌的每一頁都有美麗的照片,讓讀者帶著優雅的心情,宛如身在美術館。文章充滿了插花家、茶道家、陶藝家本人、或博物館相關人員、古董商等專家的思考,讓人有種徜徉在知識海洋中的快感。端莊簡約的裝訂更是很好地體現了包括內容在內的雜誌整體的手工感。
2014年創刊,至今已出版8期。
《工藝青花》既沒有書籍代碼也沒有雜誌代碼,可以說是雜誌形式的美麗工藝品。每次限量出版1000本,其中大部分是寄給支付了20000日元年費的會員,不過非會員也能在指定的書店等購買,購買價格為每本12000日元。現在是任何信息都可以瞬間在線獲取的時代,所以普遍認為今後的紙制媒體需要具備更高的鑒賞性和藝術性,而這本雜誌恰好展現了作為高級品的紙質媒體應有的姿態。
主編是長期在新潮社擔任以《藝術新潮》為首的美術、工藝、古董為中心的書籍企劃的菅野康晴先生。菅野先生講述了創辦這本雜誌的原因,以及對出版編輯、工藝的想法等。
《工藝青花》主編菅野康晴先生。
——創辦這本雜誌的契機是什麼?
進入新潮社後,我先是在《藝術新潮》的編輯部呆了15年。之後,轉到了出版部,在出版部的5年間,憑著在《藝術新潮》積累的知識和人脈,負責出版工藝或美術相關的書。可以說我一直在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只是出版業出現蕭條,不得不考慮出版熱銷作品以及降低成本等。容易熱銷的美術相關作品,是在國立博物館等舉辦的大型展覽會的合集。比如,如果有若沖展就出版若沖相關的書。至於成本方面,如果是視覺書就必須減少彩頁、降低紙質等。一定程度上我也認可這種做法,並努力去適應這種現狀,但是這樣並不能讓業績有突破性增長。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用別的方法出版工藝和美術的書。
另外還有一點。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很喜歡精裝布硬封面的書。雖然當時經濟上並不寬裕,想辦法在舊書店買到時還是很開心,所以選擇出版作為職業。然而,現實是出版那樣的書很難。不過,既然當了編輯,我還是想出版自己以前因為喜歡而購買的那種書。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在思考有沒有出版那種書的辦法。
——是怎麼說服公司的上層的?
出版社是由營業部、宣傳部、銷售部、編輯部等組成的,出版雜誌或書籍時,需要各部門聯動。但是,這次我決定由自己一個人來完成所有相關工作。只是,自己也知道如果由下而上申請,大概是無法實現的。某天,因為某個契機有機會與社長直接對話,就傳達了自己的想法,結果社長說「下次把企劃書拿來」,之後就直接和社長接觸,最後在董事會上獲得了通過,確定出版。
——當時有信心收回成本嗎?
起初完全沒信心。但是,公司也沒有給出「出版3期後還是赤字可不行」這樣的條件。社長最開始對我說「不是要組成編輯部,你把它作為新事業來做。」所以,雖然是以書為契機開始的,後來以《青花》為核心,設置了畫廊空間,用於舉辦展覽會和講座、銷售物品等,業務形式多樣。實際上,我們的活動也在年年增加,從去年開始的古董展也意外地聚集了很多人。接受訂單、分發作業、寄送作業、銷售額回收等一般不是編輯的工作,但是《青花》的這些工作都是我們自己來做的。所以,在公司內部不需要討論,會議也為零。效率很高(笑)。
最新出版的第7期的目錄。
每期卷首連載的「世界的布」。附帶布的實物。
——為什麼取名《青花》?
起初是考慮用《觀古》這個名字的。但是,中村好文先生非常反對。他認為內容是工藝和古董,卻取個這樣的名字,太過陳腐了(笑)。所以重新想了一個。《青花》其實也是最初的提案之一。我不喜歡造詞,想用已經有的詞。而青花在中國和韓國是指染色瓷器,再加上我自己也很喜歡染色的器具和藍色。另外,即便不明白意思,字本身也好看。就定了這個名字。下一期會刊登皆川明先生的文章,但是出現類似皆川先生的人也不會讓人覺得意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取名《青花》也是正確選擇了。
——簡單美麗的文字。
這是唐代初期創立了楷書的中國書法家歐陽詢的文字。從他的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碑刻中選出的2個字,並請字體設計師岡澤慶秀製作成了標識。起初是想從明惠或光悅的信等日本的書法中找的,後來覺得骨骼結實的書法比較好,就從楷書中找了。按照書法家石川九楊先生的說法,楷書是用毛筆把刻在石頭上的文字臨摹下來的字體。不是隨意手寫的表現主義文字,而是臨摹雕刻在石頭或木頭上的字的間接性文字,工藝性很強,也適合這本書。
用中國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文字製作了書名《青花》的標識。
——封面是布料的,工藝性的裝訂手法就讓人想收藏這本書。
年輕時喜歡購買的古美術書和收藏家的私人版等多採用麻布,所以我們也沿用了。創刊號是帶灰色的白色,第2期是深藍色。之後是白色和藍色交替。實際上,從最新的第7期開始布的種類不一樣了。前6期的封面布料是從書籍用布中選取的。但是,現在布料封面的書很少,可選的布料不多。現在,偶然認識的京都布料店,願意跟我們合作。第7期使用的是服裝用的布料。我也是眼界不夠,只知道在書的樣本中選,把服裝布料也考慮進去,選擇範圍就大大提高了。第7期是新瀉的布料店的布,只有襯裡是在京都做的。
——封面的花紋和封底的文字是燙金的。
因為需要成本,現在新出版的書幾乎沒有布料封面的。但是創辦《青花》的目的是恢復書的物質性和工藝性。觸摸布料和錫箔時,會提醒大家書是「物品」。布紋、錫箔的痕迹會讓每一本書都有不同的表情。就像手工製作的器具一樣,出版了1000本,卻沒有完全相同的兩本。
第7期的封面。各期的花紋是從當期刊登的物品上原樣截取的最像紋樣的部分。封面的內頁是楮樹皮和紙。從封面感知布料的質感後,從內頁可以感知紙張本身的質感。
——為什麼把主題限定在了工藝?
還是因為我自己喜歡。從《藝術新潮》時代開始就有接觸現代美術,當時特別喜歡的就是工藝。至今一起工作過的作者中有很多是建築家、茶道家、陶藝作家、美術史學家、古董商等,除了寫作,他們還從事他們的本行。在雜誌上無法全面展示他們的本行,所以有了通過實際演示或是通過實物讓大家直接感知的想法,有了更加堅定不妥協地介紹他們的工作的想法。
另外,受古道具坂田的坂田和實先生的影響很大。如果沒有認識坂田和實先生,也就沒有這本雜誌了。今後也想好好介紹他所認為的古董。
古董商坂田和實先生,不僅受到菅野先生的尊敬,還深得安藤雅信、現代藝術家的村上隆等很多人的信賴。
——坂田先生所認為的古董是怎樣的?
坂田先生已經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不過世人可能還不怎麼了解坂田先生想做的事的本質。不管怎麼說,既有的價值觀是存在的。即便起初是新物品,一旦普及就成了既有的價值觀。變得形骸化、形式化。坂田先生的一貫說法都是「請懷疑那些固化的價值觀」。這不是說簡單地顛覆就可以。既有的物品也有很多是好的。所以,應該努力找出不為人知卻好的物品,把自己認為好的物品與世人認為好的物品放在一起。這樣一來,大家就會開始思考。會開始想被認為好的物品是真的好嗎,被認為不好的物品是真的不好嗎。坂田先生一直在告訴大家這樣做的重要性,我也想在這本雜誌中這樣做。絕不是說被認為好的物品是不行的。只是,並不是只有這些。是想告訴大家世人未知的好的物品還有很多。
——比如說籠統地說「民間藝術」,並不代表只有柳宗悅、柳宗理。
是的。不為人知卻好的物品不僅現代有,更古老的物品中也有。《青花》也介紹歐美的物品,希望打破固有的界限,變得不那麼界限分明。另外,物品是會留下來的,對吧。千年前的物品至今還留存著。人們可以為此而感動。與這個物品相遇的現代人的心情也,應該有人把它留傳下去。
因為東京的古美術商「梨洞」的主人李鳳來先生和川瀨敏郎先生的關係才有機會編輯的第6期的美麗特集。李朝的器具與花。
——有某種感受人把這種想法留傳下去很重要?
我年輕的時候,讀到某人對某個物品的看法或文章會很感激,感激因為當時有人把它寫了下來,很顯然人的壽命比物品短。喜歡21世紀的物品的人們,既是工藝的製作者,也是使用者,把他們的話語留傳下去是我的工作。因此,雖然這本雜誌每期只出版1000本,目標是累計1萬本。如果100年後有1萬人可以讀到這本書,那我就很開心了。
——也包括未來在博物館的閱讀吧。
是的。在編輯時,有意識地選取可以讓同一個人反覆閱讀、讓不同時期的很多人閱讀的內容。
第7期刊載了從多個視角敘述「生活工藝」的特集。
——工藝作家和匠人也是在思考自己的作品在500年後會得到怎樣的評價的基礎上製作作品的。出版書和雜誌也需要這樣的視角。
《青花》刊載的內容包括古董和新物品,不過在我心裡是沒有區別的。比如,數百年前的古董也曾經是新物品。在長久的歲月中,我們現在偶然相遇了。安藤雅信先生製作的器具也是在製作的現在偶然相遇的。這沒有什麼不同。現代人往往容易忘記這種感覺。接觸古董和工藝,可以給自己帶來不同於日常的視角。這在人生是很難得的。希望通過這本雜誌,能與更多人分享這種想法。
——從作家們身上也能學到很多東西嗎?
包括坂田先生在內,《青花》採訪的人多數是一個人工作的。也有些是除了手工還藉助機械的,不過手工作業的占多數。我思考著現在手工製作物品的意義。機械製作的物品便宜且結實。在生活中使用這樣的物品並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另一方面,手工製作既沒效率也不合理。在這種狀況下作家手工製作的意義,以及有人買這樣的物品並使用的意義,值得我們思考。
機械製造雖然便利,但是需要量產,因而必須在機械上突入幾千萬的資金。所以,如果想製作某個物品,是無法立即開始的。如果是手工製作,比如三谷龍二先生,只要有樹,當場就可以製作。燒制物雖然也需要窯爐,但是也能當場製作。個人少量生產,意味著守護世界的多樣性、工藝的多樣性,這是好事。雖然這需要有購買的人才能成立,守護工藝多樣性的是手工製作的意義之一。
另一點是人果然是無法合理地生存的。我們會認為一個一個不同的物品、稍微有點偏移的物品是可愛的、令人憐愛的。這可能是對容易統一化的人生的一種反抗。跟作家們一起對話,能感到這些。
他們常常說「真的想賺錢就不會做這個了」。但是,感覺很快樂,也有意義。比如,川瀨敏郎先生連採訪的安排都要自己做,非常不容易。像川瀨先生這樣的人,只要他想,完全可以大組織化,但是他拒絕這樣做。從他們這種態度中,也可以學到很多。
《青花》的一部分會放在書店直接銷售,不過大部分是寄給會員的。因為是限量1000本,所以讀者也是1000人。雖然少,但是小量發行也有它的價值。這是工藝作家們、畫廊和古董商等個人商店的大家的日常做法。
每期都會刊載茶室等建築相關的文章。
——今後想通過《青花》傳遞自己學到的東西。
是的。另外,想刷新古董這個詞和概念。古董這個詞總讓人感覺狂熱和陳舊。古董店的人也是使用古美術這個詞,而不喜歡用古董。我希望能讓大家重新認識古董,改變對古董的看法,不再把古董當陳舊的物品,而是看成人活著的動力。也不再使用古美術這個詞,而是直接用古董這個詞。
——古董也有很多不是高價品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
在思考古董的優點時,會連帶著思考舊物品為什麼是好東西。人會被古物吸引,是因為它們經歷的時間讓它們看起來與其它物品不同。包括長崗賢明先生的「Long Life Design」在內,這種想法在傳播著,希望讀者把《青花》作為這種想法之一,絕對不屬於狂熱的興趣之類的範疇。
能在這本雜誌中看到絕對無法在美術館的展覽會等上看到的、古董商和個人所有的茶道具和古美術等貴重物品。
從古時候就和中國古董關係密切的繭山龍泉堂的文章等也很有趣味。
——海外的人也能成為《青花》的會員嗎?
海外的人也能成為會員,但是需要另付郵寄費。現在也有加拿大、香港、韓國的會員。
——日本的工藝領域,年輕的個人作家在增加,但是傳統工藝的產地正在凋敝。你怎麼看這個現狀?
走進生活風格商店等,會看到店裡擺放著很多個人作家的器具等,我想這是一個好現象。這說明存在一定數量想要製作物品的人。學習美術的人,在以前朝著繪畫和雕塑等方向發展的人很多,但是現在朝著工藝方向發展的人在增加。但是,這樣的個人作家,是從產地購買土地等素材和道具等的。所以,產地沒有了,個人作家會很困擾。比如,茅草屋匠人中也有年輕人,但是製作修剪芒草的剪刀的老鐵匠,現在1個也沒有了。整個業界必須作為一個課題來好好考慮成就工藝的素材、道具等基礎部分。
——很多人也說日本的美不是藝術之美而是工藝之美,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對工藝和匠人的認識。
什麼是工藝。我認為首先是「由人手工製作的道具」。猴子、鳥也能製作道具,但是,只有人製作的道具是考慮了「美感」的。從舊石器時代的石斧開始就是這樣。比如,雖然沒有實用性,卻是左右對稱的,只有人會追求道具的美。區別人和動物的方式很多,比如語言和宗教等,而工藝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根據。具備美感的道具,是人的根源性的部分。或許可以把人成為「工藝性動物」。這樣一想,現在做的事業也是很有意義的。由此可以思考工藝,也就是思考人。
版權頁上有序列號。我的會員號是847,所以每次寄來的書,序列號也是847。書印刷出來後,菅野先生會親自給每一本蓋上1到1000其中之一的序號印。印泥是深藍色的。數字的字體是染色家望月通陽先生設計的。像名片似的會員證是羊皮紙質的。(by美帆)
《工藝青花》的編輯部位於新潮社的舊倉庫的1樓,是書籍和郵寄物歸類作業場的角落裡的一個小房間。編輯是菅野先生和一個自由編輯兩個人。在距離公司步行5分鐘的地方租了一個小畫廊場地,老房子專修用的。有時會在那裡舉辦展覽會或者講座等的活動。(by美帆)
- 千匠文化推動匠人藝術交流發展,敬請關注近期「大匠雲集」安排 -


TAG:千匠茶研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