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刻爾克》真的惹惱了法國人嗎?

《敦刻爾克》真的惹惱了法國人嗎?

電影《敦刻爾克》開場的一幕

在法國商業電影網站Allocine滿分5顆星的評分中,專業媒體和普通觀眾都給《敦刻爾克》打出了4.1分的高分,這在「影評精英化」的法國已屬難得。《費加羅報》、《新觀察家》、《巴黎人報》更是給出了滿分。

如今說起敦刻爾克,光榮多屬於英國人。他們在1940年動員全國軍民之力的「發電機行動」,從法國海灘上搶救出了33.8萬人,創造了戰場上的奇蹟。而法國人,或是在鄉間泥路上狙擊德國坦克,或是在海灘上茫然無措,即便是有幸逃上船的9萬人,幾周後又重返祖國戰場,等待他們的還是亡國的命運。

如果不算上抵抗運動、自由法國和北非殖民地那些「法蘭西戰士」的話,法國人在整個二戰中的形象的確是有些窩囊的。號稱歐洲最強大的陸軍被德國人的閃電戰碾壓,本土能稱得上「戰場遺迹」的屈指可數,真正載入史冊的只有兩塊——敦刻爾克大撤退和諾曼底登陸,然而,法國人也還是跟在英美後面當配角。相比諾曼底奧馬哈灘頭的激戰對開闢歐洲西線戰場的重大意義,敦刻爾克作為一場「不是勝利的勝利」,只能說是保存了盟軍反攻的有生力量,沒讓納粹輕易控制整個歐洲。

敦刻爾克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是英國人,《敦刻爾克》是美國華納兄弟出品,這部影片除了敦刻爾克海灘上的實地取景,法國人的參與並不多,就連片中飾演法國小兵的阿扭林·巴納德,也是名英國演員。其製作班底、幕後團隊,就如同當年的「發電機行動」一樣,都是英國人主導的,分給法國人的戲份既少又散,在法蘭西的國土上只出現了兩句法語,「Bon Voyage」(一路順風),和「Je suis Fran?ais...」(我是法國人)。

除了開場的幾個街壘鏡頭,《敦刻爾克》基本沒有提到拚死抵抗德軍進攻、為英國人爭取時間的法國第一集團軍,再加上撤退過程中兩國高層間的「齟齬」,士兵間的扯皮和令人「寒心」的猜忌,也難怪有法國歷史學家大為不滿了。但即便在法國人的二戰記憶中,諾曼底的重要性也遠大於敦刻爾克,相比卡昂的二戰博物館和阿羅芒什的登陸博物館,敦刻爾克只有一個規模不大的紀念館,每年專程循跡的多為英國遊客,法國人則更多是沖著當地的狂歡節而來。

《敦刻爾克》在法國的檔期與英美同步,7月19日上映,至今法國國內約有240萬人次觀看,與《賽車總動員3》、《猩球崛起3》等同期上映的好萊塢暑期檔大片差不多,但口碑上《敦刻爾克》更好。據Allocine網站(相當於法國的爛番茄或Metacritic)統計,目前專業媒體和普通觀眾的評分都是4.1(滿分5顆星),這在「影評精英化」的法國已屬難得。通常好萊塢式商業片在法國的評分不算高,往往是普通觀眾還買賬,影評人多是苛責。

敦刻爾克

雖說法國人很「傲嬌」,但對於諾蘭這位英國導演,他們還是「心有戚戚焉」。諾蘭之前每部作品都能拿到4顆星的口碑,折算成豆瓣就是「8分神作」,其中觀眾最愛是《星際穿越》(4.5分),影評人推崇的是《盜夢空間》(4.1分),綜合看來《敦刻爾克》的評價在法國算是中上。此外,《盜夢空間》對法國人來說還有份親切感:「城市摺疊」的重頭戲在巴黎取景,法國女星瑪麗昂·歌迪亞戲份頗重,夢境的喚醒曲也是法國歌后艾迪特·皮亞芙的代表作《不,我絕不後悔》。

因為《敦刻爾克》,諾蘭再次來到法國取景,海灘上的景象多是他新搭的背景,拍攝時不僅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還引來了居民們的圍觀。早在寫劇本的階段,諾蘭就曾來這裡採風,從當地史料和遺迹中搜集書中未有的細節,影片正式公映前,諾蘭還到敦刻爾克舉辦了一場特別的「點映」,算是一種回報,就像片中最後放棄登船的英國將軍一樣,「留下來幫助法國人。」作為一種回應,敦刻爾克市政府也趁機擴大了撤退博物館的展廳面積。

但是,對待「敦刻爾克」,英國人和法國人的語境畢竟是不同的,前者是「敦刻爾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後者是「敦刻爾克戰役(Bataile de Dunkerque)」,也就是說在法國人眼中,這裡曾發生過一場戰鬥,雖敗猶榮的戰鬥。在法國《世界報》刊登的歷史學家傑羅姆·德·勒斯皮諾瓦的文章中,他的憤怒就在於,諾蘭的作品沒有體現出法軍的頑強抵抗,最好能在現有的「海陸空」三條線上,再加上第四條「法國人英勇抵抗德國人進攻」的敘事線,這才對得起歷史全貌和犧牲的士兵。

敦刻爾克

然而,《敦刻爾克》本就不是全景式的傳統戰爭片,諾蘭的大膽和創新之處就在於,他使用驚悚片、災難片的手法,專註於特定角度的切入,在一個所有人都知道的結局裡製造懸念。如果要說忽視的話,作為敵人的德軍才是真的被忽視了。除了飛機,連士兵和坦克都沒有見到,更別提希特勒、古德里安和戈林等人的特寫了。

1958年萊斯利·諾曼的那版《敦刻爾克》是一種拍法,2017年的諾蘭可以是另一種拍法,從「大歷史」的高度來挑剔它,未免有些求全責備了。電影不像教科書那樣必須面面俱到,給參戰各方下定論,它允許藝術上的虛構、取捨和象徵,只要不違背基本史實都是能夠接受的。例如影片中的一幕:士兵們躲在船艙里,浸水時英國人自己先跑了,卻叫法國兵去犧牲堵漏水的槍眼……這個巧妙的比喻,濃縮了整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局面,比直白地批評英法兩軍的責任要高明得多。

當然,就電影評電影,分析技法和立意,而不是糾結於英國人的史觀,在這點上法國影評人還是具有職業素養的,從給《敦刻爾克》打滿分的《費加羅報》、《新觀察家》、《巴黎人報》到褒貶參半的《世界報》、《解放報》,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對諾蘭的敘事技巧、人物塑造、節奏和音效的討論。既有像《電影手冊》那樣稱讚影片「留住了太多的人性」,也有《影視博覽》那樣批評諾蘭「削弱了故事的複雜性,撿起來主旋律的俗套」,而在資深影迷的眼中,《敦刻爾克》是「諾蘭融合作者電影和商業大片的成功之作,也是一首高昂的愛國主義讚歌」。

《敦刻爾克》劇照

在這些法國媒體中有一家的影評特別值得一讀——來自法國北方的地方報紙《北部之聲》,而敦刻爾克就位於北部大區的最北端,隔壁就是比利時,海峽對面就是英國。這篇影評這樣寫道:「這是一場失敗的戰役,諾蘭用他擅長的心理描寫,展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對話不多,音樂無處不在。沒流一滴血,我們看到的卻是一敗塗地。」

當地老鄉給《敦刻爾克》打5顆星的同時,也沒忘了父輩的犧牲,「法國士兵用生命延緩了德國人的進攻,英國人才來得及疏散到海上去。」眼見開場熟悉的街景和片尾的航拍全景,有種凝固歷史的美感,法國人如此感慨,倒更像對和平的珍惜。說實話,與其不依不饒的向英國人「討鏡頭」,還不如自己拍部二戰片。以法國電影的能力和才氣,再拍出一部《光榮歲月》也不是難事啊。

(本文作者董銘是專欄作家、駐外記者、影評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硝煙 的精彩文章:

TAG:硝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