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朔:人類要在2100年打敗死亡,那社會問題就全都解決了嗎?

秦朔:人類要在2100年打敗死亡,那社會問題就全都解決了嗎?

作者: 秦朔

500年前的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人類在面對陌生的新大陸的挑戰時,最終找到了政治、經濟、技術的解決方案。今天,樂觀主義者們相信,人類依然能找到解決方案,成功地創造未來。

這兩年大熱的《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說,今天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年代。世界上因為饑荒、瘟疫和犯罪而死的人,遠遠少於歷史上死於自然災難的人;發達國家遭遇恐怖襲擊而死的人遠遠少於吃垃圾食品而死的人;如果埃博拉病毒發生在一兩百年前,死亡人數不會是今天的1萬人,而是百萬級的人。

20世紀人類的預期壽命已經從40歲增加到70歲,赫拉利說,21世紀至少應該可以再翻倍到150歲,雖然這和「不死」還差一大截,但仍然會讓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但一個正在變得現實的問題是,找到新解決方案的「人」,還是過去的人嗎?

由於人工智慧、基因工程、再生醫學、納米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科學家預言,人類到2200年甚至2100年就能打敗死亡。死亡作為一個技術問題是可以克服的,人的長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問題。

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赫拉利說,人類的長生之道有三種:

一是用生物技術,就是改變、「升級」自己的生物身體;

二是用網路電子工程技術,就是讓有機身體接入非有機零件,例如手臂和眼球,或者將微型的機器人植入細胞或血管中;

三是製造一個完完全全的非有機身體,有可能將人類意識上傳到電腦中。

目前這些事可能只是在一些實驗室進行,誰也不知道這些創想最後會產生什麼。過去40多億年,生命一直局限在有機化合物的相對較小的範圍中,但21世紀的人類已經走到人造非有機生命體的邊緣——從有機體到無機體。生命之後,是生化革命?

奇點大學創始人戴曼迪斯去年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人工智慧只是一個過渡階段,充分融合人工智慧(AI)的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HI)才是智能的更高級形態。一家名為Kernel的公司正在將這一設想變為現實,它主要利用神經義肢技術(neuroprosthetics),就是在人腦中植入相關設備,改善人類的認知能力。

如果Kernel的設想能變為現實,人類將擁有強大的腦機介面,並快速修復和增強大腦功能,最終可能使人類與人工智慧「合二為一」,成為另一種更高級的人類智能(HI)。

人類一直在創造智能工具,擴展自身的功能。但這一次,工具正在改變人類這一物種——人類通過工具進化人類自身,從自然選擇的進化(達爾文主義)邁向智能化方向的進化。

奇點大學校長庫茲韋爾預言:到2030年之前,人類就能將納米機器人(通過毛細血管)輸送至大腦中,從人體神經系統中為人類提供完全沉浸式虛擬現實,並將大腦新皮層連接到雲存儲上,人類將能夠在雲存儲中擴展大腦新皮層功能。

第四範式的創始人、80後科學家陳雨強對「長生」的看法是,從技術上說,目前還處於腦機介面的階段,就是說接收腦的指令,而不是接收腦的記憶或者模擬腦的思考方式。「腦機介面本身並不神秘,上大學時我們同學就做過小試驗,在測試者腦上抹上導電膏,然後戴一個上面有好多導體的帽子,用來檢測腦電波,然後控制賽車,讓它正常地跑在跑道內。」

而如果要實現人的永生,「可能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義肢的增強階段,現在接上義肢,人還不能很好地控制,所以目前的研究重點還是人機介面;第二個階段,隨著人機介面做得越來越好,為了解決人體器官衰老問題,就會發現人越來越多的器官和肢體被義肢化,最後只剩下一個腦袋了,這就有點像《黑客帝國》里的腦後插管,那時不再需要肉體;再往後的第三個階段,可能就是把記憶、邏輯、思維方式通過某種方式記錄下來,讓大腦也獲得永生。」

陳雨強認為,某些技術尤其是義肢技術,對人類很有意義。但對再往後如何保存大腦中的信息,應不應該保存,應該保存多久,由誰保存,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當一個人90%都變成了義肢,他還能稱為「人」嗎?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人工智慧不僅是一個機器職能問題,更是對人類本身的探索。

樂觀的人認為,人工智取代人類工作是社會發展的標誌,因為人們當前的工作正是依賴機器來提供的。未來,人類向「無用階級」轉變是新的進步。由不知疲倦的機器主導的生產將真正實現「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並讓每個人「感到」在物質上已經充分滿足。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可能是由機器帶給人類的。

悲觀的人認為,人類正在玩一把非常危險的火。人工智慧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解釋性是最大的威脅。人工智慧的大量使用會導致人類進化危機。短期來看,人工智慧的發展會讓95%的人不工作,5%的人工作,造成財富分配不均,引起社會不穩定;中期來看,人工智慧存在失控可能,由於晶元存在物理極限,而電源不能拔掉(否則一切會終止),人工智慧網路有一天很可能突然不可操控或「死機」;遠期來看,人類這個物種會在體能和智能方面全面衰落,把對世界的管理讓給人工智慧,而它一定會認為把人類清除掉是最好的。

「中觀」的人認為,人工智慧能夠聯繫大量的人與物,在聯網基礎上產生大數據,智能化演算法至少目前來看還是由人來設計,人來驗證,構造智能網路的應用場景如醫療、環境、日常生活等等。如何按照人類所希望見到的「善智」方向發展,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可以考慮通過一些公共政策和法律,把那些可能帶來危害的風險點找到,進行規避。要在基本安全的框架內,探討人類和機器共同協作的方式,保持透明、開放,讓人工智慧產品在公眾的監督之下,而不是隨意設置。如果人工智慧能沿著「善智」之路發展,那麼人工智慧越發展,人類從勞動中解放程度越高,人類就將有更多時間來學習和提升自己,擁有更多自由全面發展的機會。

在這個數據主義流行、權威從人轉移到演算法的時代,人工智慧到底是造福人類的利器,還是毀掉世界的惡魔?取決於是讓科技服務於人,還是讓人服務於科技?同樣的科技可以建造不同的產品,建設不同的社會,這背後是不同的道德和價值觀。技術本身是中立的,使用技術的人才明白怎樣讓人類社會變得更好。

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的合作,必須基於「善智」的價值觀,也就是說,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AI就是愛,發展AI的目的就是讓世界充滿愛。

總編輯 | 秦朔

執行主編 | 梁雲風

運營總監 | 葉宗論

美編 | Leo Duan

中國社創號 | 微信公眾號:chinavator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論 的精彩文章:

南有喬木,南大愛情故事
富足金字塔
張維迎:如何讓利潤更準確地度量價值?

TAG:風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