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動符軌則」的故事居然是這樣來的!
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的祝允明少時已聰慧過人,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文章有奇氣,當庭疾書,思若泉涌。及長,從婦翁李應禎習楷書,從外祖徐有貞習草書,徐、李皆負時名,遂集二公之美而成一家。壯歲更上窺古人。名震海內,曾謂「明朝第一」。又與文徵明、王寵稱書壇「吳中三家」。楷書、行書皆精,尤擅長狂草。明顧磷《國寶新編》言「希哲書學精工,自《急就》以逮虞、趙,上下數千年變體,罔不得其結構,若羲、獻真、行,懷素狂草,尤臻筆妙。」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述其師法源流:「京兆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師、秘監、率更、河南、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晚節變化出人,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真足上配吳興,他所不論也。」
一般認為祝允明的草書受黃庭堅的影響較多。宋人尚意、寫意的書風以及獨抒性靈、遣興遊戲的書學理念與祝允明的性情最為吻合,但從本卷流轉揮灑來看,他力戒片面強調個性而不尊重晉唐傳統的做法,即使在流露黃庭堅草書意態的時候,也不忘透過黃書追蹤晉韻,秉承了其「沿晉游唐,守而勿失」,既以晉韻、唐法為根本的主張,但同時又表現出自己的個性神貌,追求功、性並存的境界。因而這種浪漫主義書風,對後世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本卷草書總體而言狂縱恣意,觀其筆法,縱橫翻轉,妙趣橫生。其字體態多變、大小參差,字收放有序、正欹相間、亦斷亦連。與《出師表》內容相得益彰,放則做態,收以沉思,正乃規勸,欹可稱辯,連則陳情,斷則述理。正應明錢允治《少室先生稿》言:「祝先生天資卓越,臨池之王,指與心應,腕與筆應,故其所學罔不逼真,即草書數行,亦必動符軌則。」通篇行氣之間氣脈相貫,流落暢通。食古而化,正是學書做字的最難之處。在書法史上,其繼承唐宋大家風範,以其古拙雄強、豪放縱逸的陽剛之美引領明代書家,對晚明書壇群星璀璨大好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與唐寅意氣相投,遭際與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
據文徵明的記載,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才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他這種富於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響。 祝允明自己談幼年時學習書法,說前輩不讓他學習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晉唐人的字帖。所指的應該是楷書的學習。
應該說祝允明幼年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為日後的發展作了鋪墊。同時兩人的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祝允明。性功須並重 超然出神采 祝允明的書藝思想以"神采"為最終歸宿。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認為必須"性"、"功"並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書法創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認為只有功力而無精神境界,神采就沒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沒有表達的功夫,那麼神采就不能實在地顯露。兩者不可缺一,必須兼備。他就是這樣辯證地揭示了這一藝術創作的規律。
對於"功",祝允明認為只有在向前人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對時人不願好好學習傳統而把這稱為"奴書"的說法很憤慨。特地寫下了《奴書訂》予以反駁。在這一點上,他晚年在《書述》中還批評了他的岳父李應禎。他強調必須"沿晉游唐",這是源於他對書法史的深入認識。他認為書理極於張芝、王羲之、鍾繇、索靖,後人只是在遵循他們的法則,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變。他認為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當時人的法則來寫;宋初還不很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處,而後便大變傳統,古法遭到敗壞,大多流為惡怪。到元代方有趙孟頫扭轉時風,復歸晉唐,但終因個性不強未免有"奴書"的遺憾。所以要知書法的本來必須向晉唐學習。
在學習和熟悉了傳統後,其技法必須有獨到之處,這是祝允明對"功"的進一步要求。他在《評書》中說自己不屑於步鍾、索、羲、獻的後塵,而要學習項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開創自己。因此他既反對時人對傳統的忽視,又強調不能真的成為"奴書"。 祝允明對於"性"沒有很多的論述。他提倡"起雅去俗",顯然是指以學識和修養來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從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兩點,就可以在"入神"的狀態下創作具有神採的優秀作品了。他對於"入神之境"的解釋是"一時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種約束的情況下,才能"閑窗散筆",自然地表達自己。 祝允明在書法理論上的要求,既符合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又合乎文人書畫的審美要求,從而使他的書法創作成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竟然有這樣一位書法家?一聲長吼嚇退曹操八十三萬大軍!
※書法講究字的線條、結構章法和情感!
※趙之謙這幅漂亮的作品,為什麼不能出名?
※一副草書作品如何?先從點畫技巧評價!
※清代最漂亮的書法對聯,值得收藏!
TAG:墨客七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