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被滅,流浪王子千里轉戰印度,結果建立起印度史上最強王朝

國家被滅,流浪王子千里轉戰印度,結果建立起印度史上最強王朝

印度的歷史基本就是一個被外族揉虐的歷史。在有王朝的歷史中,由印度本地人統治時間只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加起來統治時間只有300多年。所以其輝煌的歷史朝代,基本由外族人創造的。莫卧兒帝國就是這樣一個朝代。

莫卧兒帝國的創始人巴布爾是突厥化蒙古人,是母系成吉思汗鐵木真以及父系帖木兒的六世孫。巴布爾的父親米爾扎,母親是中亞費爾干那(中國史書稱大宛)的統治者。這裡原是帖木爾帝國的一個藩國,帖木爾死後,帝國為他的子孫分割,費爾干那獨立。1483年2月,巴布爾出生於費爾干那,11歲時其父卒,他成功挫敗了來自四方的吞併陰謀,稱王成為費爾干那的統治者。

巴布爾非常早熟,即位後又野心勃勃,立志仿效先輩帖木爾成吉思汗,成為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巴布爾的父親死後,他的伯父和叔父也相繼死去,帖木爾的後裔開始爭奪帝國首都撒馬爾罕。1497年他奪取了帖木爾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但與烏茲別克人酋長昔班尼汗(1451~1510)發生衝突。1501年昔班尼汗在薩里普爾和阿克西兩次戰役中,打敗了巴布爾,將其驅逐出中亞。1504年,巴布爾在其餘眾的支持下南進佔領喀布爾,1507年佔領坎大哈。不久,昔班尼汗進攻喀布爾,巴布爾被迫向南亞撤退。昔班尼汗因本土發生叛亂撤回撒馬爾罕,於是巴布爾返回喀布爾稱王。1510年12月,昔班尼汗南下波斯,準備配合興起於亞洲西部地區的奧斯曼帝國東西夾擊新興的波斯薩法維帝國,但兵敗陣亡。巴布爾趁機向波斯人贈送禮物,要求與波斯結盟,以恢復在中亞的勢力。波斯人同意了他的要求,並將被昔班尼汗霸佔去的妹妹歸還給他。巴布爾十分感激。藉助波斯軍的援助他於1511年10月收復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但由於巴布爾屈服於波斯的什葉派,得不到遜尼派的人民的擁護,不久就被反攻的烏茲別克人打敗。巴布爾再退往喀布爾。這樣他就成了一個流浪者。此後三年內的生活,正如他在後來的自傳里所說:「象在棋盤上一樣,在格子之間移來移去。」

動蕩不定的戰爭生活,鍛煉了巴布爾的軍事才能,使他特別富於冒險精神。巴布爾在同波斯軍聯合時學會了使用火器,又在同烏茲別克人的作戰中學會運用側翼進攻的戰術。他組織了一支受過高度訓練的騎兵部隊和弓箭隊,他本人就是一個出色的射手。這些條件,是他在後來征服北印度的戰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的主要原因。在中亞地區的不斷失敗,使巴布爾放棄了在那裡建立統治的企圖,轉而征服南亞。1514年,他支持表弟蘇丹·賽義德汗打回東察合台汗國,建立了葉爾羌汗國,1516年至1519年,巴布爾忙於整編部隊,生產火器,伺機進攻印度。

當時的印度,德里蘇丹國的政權已經崩潰,北印度處在阿富汗人建立的洛迪王朝統治之下。伊卜拉欣·洛迪,是該王朝第三代皇帝。他性情暴虐,殺戮廷臣殆盡,引起國內強烈忿恨,其統治搖搖欲墜。1519年,巴布爾發動第一次征服印度戰爭,翌年又遠征旁遮普。原旁遮普總督因不滿伊卜拉欣·洛迪殘暴和不斷剝奪他的權力而歸順巴布爾。巴布爾以帖木爾繼承人的名義,佔領旁遮普。1524年,巴布爾向德里方向推進。後因大將倒戈,巴布爾戰敗,不得不退回喀布爾。

1525年11月,巴布爾率領一支12000人的軍隊,再次攻入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獲得勝利。1526年初,進而向德里進軍。年輕的洛迪王朝皇帝伊卜拉欣·洛迪( 1517~1526)親率大軍40000人,勇敢的從德里出發迎戰。1526年4月21日,兩軍在德里北遭遇。巴布爾以其軍比洛迪軍少,面露懼色,他卻對部下宣揚,對面那個孩子進攻擠成一團,退卻不講章法,憑那點不可以同昔班尼汗和波斯的軍隊相提並論。戰鬥開始時,密集的洛迪軍向巴布爾進攻,為巴布爾的火器提供了極好的射擊目標。受過訓練的騎兵與火器的有效配合,使巴布爾獲得輝煌的勝利。伊卜拉欣戰死,德里被佔領。4月27日在大清真寺的禮拜儀式上,他自行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為他的新首都,結束了德里蘇丹國在印度320年的統治,建立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在其子胡馬雍時期曾一度衰落,後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莫卧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莫卧兒帝國空前強大,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煮酒說史 的精彩文章:

天才醫學家追求返老還童,於是不停給自己輸血,輸入病人血液掛了
中國士兵最令人動容的一封遺書,感動了日本,竟帶回日本供奉起來
悲劇詩人寫盡悲劇,結果死得也悲劇,竟被天上掉下的烏龜砸死
人類世界親手殺人最多的人,1分鐘之內殺了15萬,對此他卻不後悔
人類史上最大海戰,6天投入軍艦噸位超200萬噸,戰後日本海軍覆滅

TAG:煮酒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