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在談論薛之謙復不復婚時,我們在談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薛之謙復不復婚時,我們在談什麼?

這篇文章不矯情,不歌頌,不貶斥,也不算是蹭熱點,只是想冷冷靜靜認認真真地說些實話。

明明知道自媒體這一行,緊跟熱點是最基本的工作方式。但不管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都很少為某個名人的情感狀況寫文,宋慧喬宋仲基、林心如霍建華結婚沒有寫,白百何文章陳赫出軌也沒有寫。

明明這些人都自帶流量,談個戀愛分個手,開心了結個婚不開心了離個婚,都能引來一大批目光的駐足。

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種熱度一般持續不過三天。

對於別人的感情生活,所有人都僅僅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連茶餘飯後的談資都算不上,任憑他們再有名也不例外。

在所有話題里,感情是最不可預測的,對別人感情的談論,又是最容易滑向道德評判的。

正如那個著名的聖經故事,面對一個行淫的婦人,眾人要處死她,耶穌說,如果你們當中誰從來沒有犯過錯,就拿起石頭砸她。

但是,薛之謙已經讓我破例寫了兩次。

上一次是關於那首著名的《安河橋》,沒想到才時隔兩個月,他們就這樣複合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無數動人的辭藻一下子湧進眼球。

在這兩張火了很久的圖裡,只注意到兩個細節:

1、他倆的微博推送時間都是04:19,恰好是薛之謙和高磊鑫當初確定在一起的日子4月19日。

2、高磊鑫用的手機是iphone 7 plus,薛之謙的是金立S10。

除此之外,對於其他一切都不願評論,因為只有這兩個細節是已知的事實。

其實回想起來,當初演唱會那一曲深情獻唱之後,所有人像看過一場情感大戲就各自回歸自己的生活,該幹嘛幹嘛。

現在可以預感的也是所有人下了班,刷刷朋友圈轉發轉發他倆的截圖或者情感文,頂多發幾句感慨,又回到現實生活里,做沒做完的方案,吃沒吃完的飯,跑沒跑完的步。第二天醒來,或許又被新一波更勁爆的熱點吸引過去。

這時候,我開始納悶了。

既然我根本不關心他們在不在一起,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蹭熱點?這個時候發的文,已經蹭不上什麼熱點了。

歌頌又N次相信的愛情?誰也保不准他們會不會走到最後,萬一哪天他們又分了,現在寫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到時候豈不是給自己打臉?

幹這一行,是要為寫出的每個字負責任的。

我想,除卻了這兩個原因,就只剩下為了給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也留下點希冀吧。

畢竟所有的久別重逢里,最美不過失而復得。

畢竟,人是倚靠著希望活下去的,哪怕那點希望發生的概率只有億萬分之一。

不妨再看一下薛之謙走過來的路——

「我們確實離婚了……」

「偷偷地結,然後偷偷地離。」

「我們決定離婚,都是長途跋涉到東北女方老家空無一人的民政局去辦理的,為的就是不想讓任何人知道。」

「我們分開只是因為,我窮。」

「我今天有一句話想對一個人說」,

「我覺得她雖然沒有聯繫過我」,

「但我覺得她應該來了」。

「不想再尋覓了,反正我們也不再年輕了,再愛一次吧」。

就算你是再專業的娛樂記者,就算你把他們倆的床底都掀個遍,你都是沒有辦法得知他們分開和複合最真實的原因的。

我們只是很容易,從他人身上代入自己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影子,融入自己的感情。

我們只是期盼自己能過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在有或者沒有愛情的日子裡。

我們只是希望愛情可以從一開始就和和美美,卻不明白「世界上沒有比愛更艱難的事了」

在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里,男女主角年輕時,不懂何為愛情,所以註定要分離,此後他們各自踏上自己的生命旅程,經歷了靈魂放縱和世俗磨礪,最終在80歲的時候,才得以重逢。

年輕的生命總因為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就斷定這個就是值得託付終生的人,荷爾蒙旺盛到可以無視一切問題,最後又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分道揚鑣。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用回村上春樹那句老話:「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再過了十年八年呢?可能老死不相往來,也可能老死相依相伴。

如果你親眼見證過30年的結合、10年的分開,如今又漸漸走向複合,經歷過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和所有的悲歡離合,對這些是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了。

薛之謙和高磊鑫,複合了又如何,張柏芝和謝霆鋒,分開了又如何。不過是普通人,該經歷的都會經歷。

每個人在生命的某個節點,都會脆弱,會悔恨,會回頭。

又在某個節點,一下子強大起來,水火不侵刀槍不入。

生命是一個動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沒有人會一成不變地活一輩子。

但總會有些人,是我們一生揮之不去的軟肋。

就像一場怎麼都好不起來的病,

熬著熬著,就懶得去治。

也彷彿一個只要還能閃爍著點點火星,

就無懼未來一切未知的火把,

手裡舉著,就滿心歡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塞拉日記 的精彩文章: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中撤退和失敗的價值?

TAG:塞拉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