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魔鬼之旅,鋼鐵之軀
從蘇格蘭到天津,從世錦賽到全運會,從團體到單項。
19個晝夜的輾轉奔波,連續三個階段馬不停蹄的輪番惡戰,其間還曾橫亘著多達7個小時的黑白顛倒。
回溯到8月21日的格拉斯哥,在故事剛剛開始的時候,恐怕誰也不曾想過、甚至根本不敢去想像,在如此漫長而密集的魔鬼賽程告一段落之際,那個屬於林丹的可能的結局,究竟會是怎樣的。
然而,19天里風雨兼程一路走過,而今尾聲奏罷、曲終落幕,9月8日的上午的渤海之濱,超級丹卻為我們給出了下面這樣的答案——
三進決賽,兩冠一亞。
闖過了「背靠背靠背」的最殘酷考驗,年滿34歲的他,依然比所有人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世錦賽6場戰滿,全運會團體5場全勤,單項4場戰滿——掐指算來,與石宇奇之間方才結束的男單決賽,已經是林丹在不長不短的19天賽程之內,連續打完的第15場比賽。
如果將上面的賽程換算成常規公開賽的時間表,那麼單純是比賽強度摺合下來,就相當於在接連3站超級賽中無一失手,全部打進決賽。
單就這個水平的比賽烈度,便是連巔峰時期的林丹也不曾經見。
更何況,如果只按上面這樣統計的話,還遠沒有將全運會單項賽的最後階段里,林丹從1/8決賽到半決賽所經歷的、那段近乎恐怖的「一日雙賽+24小時三賽」的紀錄準確計算在內。
當男單決賽最後一球落地,林丹在兌現勝利之時的慶祝動作,比起以往任何一次的大賽問鼎,都顯得大相徑庭——
沒有激情四射的仰天長嘯,也不見力量感十足的振臂擂拳,只見他順勢仰面倒地,足足在場地中央平躺了五六秒鐘,方才起身和所有人逐一致意。
本是過去從未出現在他身上的動作,卻意外地有些似曾相識。
不知怎的,我竟驀地回憶起五年前,在墨爾本公園的那場馬拉松決戰落幕之際的諾瓦克·德約科維奇,似乎也是用了完全相同的姿態,去慶祝那場在任何意義上都來之不易的勝利。
因為這樣的瞬間,當是一位勇士傾盡全力之後,最極致的如釋重負。
而這樣的畫面背後,必定有一段堪稱偉大的故事,來成為它永不磨滅的閃亮註腳。
五年前澳網男單的頒獎禮上,現場主持人賦予德約科維奇的綽號,是原本只屬於超人的「Man of Steel(鋼鐵之軀)」。而現場評論席在賽後道出的一段形容語,則更是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He is the nearest thing to Superman we ve ever had.(他是我們迄今所擁有的、最接近超人的存在)」
如果這句形容的定語是網球領域,那麼它已經屬於2012年1月29日那一夜的小德。而倘若將情境置換到羽毛球賽場,這樣的一句形容語,也完全配得上2017年今時今日的林丹。
這已是林丹的全運男單四連冠,更是他的第五枚全運會金牌。
而今,跨越群峰的他,如孤身一人追尋著一個恍惚完美卻又不可預知的目標,能忍孤獨,能耐苦痛,能得深趣,像極了夸父追日。
然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向天問道的極致?
人生在世,切莫輕言不可為。
因昨日之幻夢,乃今日之希冀,亦明日之現實。
作者:
(本文首發於「司線」公眾號,原文作者保留一切權利,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掌握書法字組9大秘笈,你離書法高手僅差9張圖的距離
※何天:如何看待共享經濟
※藏曆七月十八,此殊勝節日你願意花一分鐘施食超拔無量餓鬼嗎?一人施食,全家得福!
※「雪糕」複合,續寫安和橋下的愛情故事
※老街三十二號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