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泰興味道】小菜

【泰興味道】小菜

傳播正能量 溫暖他人心

文 王永生 朗誦 檸檬撈撈

泰興人所說的小菜,有些地方稱醬菜或小鹹菜。從字面上看,既然冠以「小」,即足以說明其地位和作用不及大菜或主菜,但它在我們傳統餐飲習慣中是不可或缺的,真可謂一日也不能離開。

過去,旱谷地區民間通常一日三稀,水田地區一干兩稀。三稀也好,兩稀也好,反正少不了喝粥,無小菜幫助調味,薄粥哪能喝得下去?

農家小菜的品種很多,按其製作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是腌制類。主要有鹹菜、咸蘿蔔(含麻蘿蔔、胡蘿蔔)和洋生薑。

入冬前,將大梗青菜、麻芥菜、麻蘿蔔、洋生薑洗凈晾乾後置於缸壇中,分層撒鹽壓實,大約半個月左右,滷汁自動溢出即可食用了。腌制時鹽要足,壓得要實。用於腌制的缸壇必須是釉質的,否則容易漏鹵。

凡是腌過菜的缸壇不能盛裝糧食和米屑,更不能貯藏種子。麻芥菜又稱芥菜,實際上就是雪裡蕻,舊時鮮見,近三十年來種得較多,已完全替代了原來的大梗青菜。雪裡蕻原是江南地區的當家小菜,其腌制方法甚為考究。

先切碎晾乾,拌鹽後置入壇中搗實,壇口塞一個草把,再將壇身倒置,待滷汁爽盡即自行發霉,淘凈後或蒸或炒,透鮮透鮮的,特別可口,稱霉乾菜。我們泰興人現在腌雪裡蕻,仍使用腌大梗青菜的老辦法,所以與江南的霉乾菜相比,口感要差一些。養鴨的人家間或還腌幾個鹹鴨蛋,這要算奢侈品了,平時總捨不得吃,專門留作招待客人或送禮。

二是發酵類。以醬豆子為主,豆腐乳為輔。

醬豆子又稱醬黃子,之所以有這個稱呼,大概因為它是黃色的吧。在泰興方言中,當「黃」被用於形容顏色時,「黃」「王」不分,所以又稱醬王子。立秋時分,將剛收穫的早豆煮熟,爽水後拌以麵粉或粯子,以紗布包裹密封悶捂一個星期,利用高溫酷暑致其發酵產生黴菌,黴菌愈多愈為成功,口感亦愈鮮。

食用前數日加鹽置於冷開水中稀釋,可生食亦可煮熬。入冬後,農家常將胡蘿蔔放入醬豆子壇中,以這種方法腌制出的胡蘿蔔俗稱咸蘿蔔或蘿蔔乾子,味道更加鮮美。醬豆子又是很好的佐料,用以煮肉煮魚燒豆腐或者下面,別有一番風味。

再次是油炒類。炒蠶豆,炒豌豆,炒黃豆,炒玉米,炒花生米。

油炒類小菜幾乎為所有好牙齒的人所青睞,滾燙滾燙的,吱吱作響,送到嘴裡既燙又香。小孩子們特別喜愛,飯後仍感到不過癮,還要悄悄地再抓上一把放到口袋裡,「咯叭咯叭」地繼續享用。

最後是涼拌類。萵苣、生菜、黃瓜、茄子和胡蘿蔔纓子,應有盡有。

胡蘿蔔出芽後二十天左右要間苗,將間出的胡蘿蔔纓子用開水焯過後擠干拌以醬豆子湯,人見人愛,吃過後總回味無窮。這道小菜,民間又稱黃膩菜。

捺茄子,是將港蔥地里摘回來的生茄子洗乾淨,切成絲,撒上少許鹽,用手抓捏,待茄子變色後,再用醬豆子湯調拌,是夏天常吃的小菜。

在農家的上述小菜中,常年以鹹菜、胡蘿蔔乾和醬豆子為主。不管在舊社會的農耕時代還是解放後的計劃經濟時期,糧食均很短缺,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農家很少炒豆子、炒玉米作小菜,即使醬豆子數量亦不大。至於街上醬園店裡出售的醬菜,雖美味可口,但普通農民捉襟見肘哪能買得起,只能是可想可望而不可及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如果挑河的民工和寄宿在校的中學生能帶上一罐子小菜,常令同伴們刮目相看,投以羨慕的眼神。這時,小菜的主人總慨慷開罐,主動與大家一起分享。此種友情的價值豈止是一兩筷子小菜,簡直可以算得上「偉大」了。

小菜本來是用作吊胃口喝粥的,誰知久而久之卻成了傳統美食的組成部分。隨著時光的流逝,農村醬豆子類的小菜漸已失傳,因為年輕的主婦們已不會製作了。那些遠在外地的遊子們回鄉,總希望還能品嘗到小時候母親製作過的農家小菜。如果餐桌上的小碟里出現醬豆子、胡蘿蔔乾或蘿蔔纓子,馬上就驚喜起來,濃郁的鄉情立即將他們帶入遙遠的童年時代,而那份不盡的鄉戀則深深地銘刻在心底,伴隨著自己的終生永遠揮之不去。

-- END --

作者介紹:王永生,男,原就職於橫垛鎮人民政府。退休後喜愛文學寫作,經常以生活中所見所聞為素材,以此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蘋果用戶讚賞渠道,請讚賞者留點暗號,讓我心存感激有去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樂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老樂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