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串一百多年前的葡萄,震驚了全世界

這串一百多年前的葡萄,震驚了全世界

「葡萄常」是什麼,能吃嗎?

那是1894年陰曆10月的一天,光緒皇帝在頤和園為慈禧做六十大壽,慈禧走在去看戲的路上,發現一株葡萄,果實累累,晶瑩剔透。在已入冬的北京,見到這麼鮮靈的葡萄,慈禧饞涎欲滴,傳旨採摘食用。太監忙回稟,那是假的。慈禧吃驚後大喜,又得知製作人韓其哈日布的母親名叫「富貴」,於是感嘆:「好啊,富貴常在!」並賜匾「天儀常」。

為了感恩,正藍旗的韓其哈日布改名常在,家人改常姓。人稱「葡萄常」,一時名噪京城。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常家的玻璃葡萄獲得一等獎,揚名海內外,常家的柜子里放著來自20多個國家的訂單和貨幣。

1986年,「葡萄常」傳人常玉齡去世,「葡萄常」一度銷聲匿跡。直到2004年,常家後人常弘偶然看到了一篇《葡萄常難尋,絨鳥不在》的新聞報道,心裡特別不是滋味,於是決定和妹妹常燕一起恢復這門家族手藝。

一粒葡萄的長成

「葡萄常」的製作工藝非常繁複,所有的工序都得靠一雙手憑經驗、感覺來完成,一串葡萄的誕生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

而等到常弘常燕姐妹恢復技藝時,才發現以前提供原料的老廠都不在了。幸好兩人從小耳濡目染,雖沒有親手製作過,卻也熟知其中的技巧。兩人分工合作,一個研究吹珠、一個憑記憶調試配料,克服了種種困難。

吹珠

將熟玻璃融化成玻璃漿,用特製的鐵管(或玻璃管)一端蘸玻璃漿,另一端用嘴吹。蘸多少漿、吹制多大,得根據葡萄的大小而決定,還要瞬間成型。這是手工藝技術的一道難關。吹製成的玻璃珠,放在一邊,等待上色。

製作葡萄梗

吹完玻璃珠之後,就是製作葡萄梗。要把棉紙卷在細鐵絲上,插在吹制好的葡萄珠的小孔里。並用宣紙放在模子里壓制葡萄葉子,用紙繩做須子。

上色

等待自然風乾

上色

上的這個色,需要自己調製,而調色是道技術難關。做葡萄前,常弘、常燕兩人認真觀察現實中各類葡萄的形狀與顏色,記下不同的葡萄色彩、形狀和葡萄皮上的霜。為了粘合併且不掉色,還需在顏料中加入白糖、水膠、澱粉、酒等。

然後將調好的顏色,根據葡萄珠、梗、葉、須所需要的顏色,來塗色。特別是葡萄珠,為了讓色彩牢固,通常每個珠子至少要上三遍顏色。

上完色後,讓它自然風乾,再經過加溫,溫度靠經驗人工掌握,如果差了10度、20度,出來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夏天返潮,因此是不做活的。

打蠟

玻璃上完顏色以後反光,要退這個賊光,需要上一遍蠟,上蠟也有手法,要有葡萄果皮的那種感覺,薄了不好看,厚了沒有通透感。上完蠟要再次自然風乾。

上霜

這是也是「葡萄常」的絕招,上過霜的葡萄遠處一看,好似剛從葡萄架上摘下來的一樣,水靈靈的。常弘姐妹還發現,傳統「葡萄常」工藝品外面的那層霜較為粗糙,不夠逼真,要將那層霜改進得更細膩一些。因此,現在使用的霜都是經過改良的配方。

關於上霜,還有個小插曲。常家佛堂里供著製作的葡萄,富貴去拜佛時,無意中把葡萄碰掉在香爐里。拿起來一看,上邊粘了一層香灰,特別像一層葡萄霜。當時老太太就特高興,說這是佛菩薩保佑給飯碗呢!

攢活

將零散的葡萄珠、葉、梗子、須子攢成一串串各種形狀的葡萄,一件工藝品才算基本完成。

像作畫時心中要有山水花鳥一樣,做好一串葡萄,要無數次地觀察描摹葡萄,把葡萄種在心裡。這些步驟看似簡單,親自操作才知道,功夫全在手藝里。

鑽研3個月後,她們終於製作出第一件葡萄盆景。兩人特意找到「葡萄常」唯一一位在世的外姓徒弟李淑惠女士,請她幫忙鑒定。70多歲的老人一眼看見擺在她面前的「葡萄」時,連聲稱讚道:「這兩個丫頭是怎麼琢磨的?又讓我看到了『葡萄常』的葡萄!『葡萄常』又活了。」

這串葡萄不太好吃

如今「葡萄常」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但市場發展卻依舊充滿坎坷,陷入困局。其中緣由,著實令人著急。

其一,長久以來葡萄因多籽,而象徵著嗣系綿延、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而現在這些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且年輕人很少知道「葡萄常」的淵源,幾百上千元的手工藝品難以獲得市場人群的認可。

其二,「葡萄常」在京外不甚知名且消費市場有限,因手藝人的勞動與報酬並不相符,很難找到願吃苦學習技藝者,瀕臨失傳的風險。

其三,民間手工藝的「物以稀為貴」決定其產量有限,價格過高卻又將消費者阻隔在外,「葡萄常」的文化歷史價值很難有效轉化為市場經濟價值。

此外,市場拓展難。除了參展的活動推介外,缺少有力的資金投入與宣傳推廣,導致這項手藝的影響力十分有限。而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許多老手藝普遍存在的問題。

這串葡萄還要生長下去

站在玻璃展櫃前,那些年幼的孩子們則拉著父母的手不願離去,嚷嚷著要吃葡萄。這個場景為常弘鼓足了勇氣。

她把自己歸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謹記「守住清寒,絕藝相傳」的家訓,支撐著她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而且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傳統,一些太商業化的推廣創新可能未必適合「葡萄常」。因此就希望子孫無論是否從事「葡萄常」的製作,都要把這門手藝學會,確保能夠傳承下去。

葡萄常第五代傳承人 常弘

這門手藝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如今傳女也傳男。眼下,常家只有常弘和妹妹常燕兩個人傳承著「葡萄常」,好在每次做葡萄時,小孫女常開心會很自然地守在一旁。在常弘、常燕看來,常開心就是她們的未來,是「葡萄常」的未來。

葡萄常的那些事兒

2004年9月底,常弘、常燕姐妹製作出第一件葡萄盆景。

同年作品參加了北京市文聯、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中華世紀壇舉辦的「建國55周年還看今朝」大型民間藝術展,使這一民間絕技重現於世。

2011年,「葡萄常」正式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在BIMC舉辦的民間工藝品展覽中,失傳了20年的「葡萄常」再次亮相,吸引了不少人圍觀。幾名外國記者走過來,竟問「這個能不能釀酒?」引來一陣大笑。

老北京還有不少有趣的老手藝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愛手藝網 的精彩文章:

老闆,憑這封「情書」我可以住店嗎?
會生活的人都學了這門源自CHANEL刺繡工坊的手藝
這場展覽,專治各種審美疲勞
做手工時收到這張診斷書,我被放棄治療了……

TAG:我愛手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