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帖臨什麼?1-動作

臨帖臨什麼?1-動作

開學季,溫故而知新。新加入的同學也可以先預習一下。這是學書法半年寫的文章,當時的臨帖有些幼稚,但是真實,可以參考一下。

在深入讀帖之後,面臨臨帖的問題。到底我們臨什麼?小編做了一個系列欄目,希望能夠幫到大家。此系列文章僅是小編的學習心得,有不當之處,海涵。

一般說臨帖都會說「 實臨」和「意臨」,概念籠統。做這個欄目呢,想把問題清晰化,可能是我這麼多年教學的職業病後遺症吧。不管如何,動機是好的,呵呵!

很多人主張寫字先從結體入手,結體基本準確的情況下,是不是神似這個字就是「筆法」的問題了。筆法整個行進的過程,就是我們談到的動作,儘可能的還原原帖的動作,才能理解行筆的內在規律。這些動作有的能從筆劃中找到蛛絲馬跡,有的空中動作要實踐加想像。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定為還原動作的話,建議先從「複印機」式的實臨方法開始。用圖例說明更形象,如下:

左邊是原帖,右邊是小編臨帖。跟老師學習半年,水平有限,見笑。

把臨摹作品和原帖放在一起,然後自己給自己找茬。用手機拍會看得更明白,建議大家試試。

看形是第一步,黑區白區對照著去看。這一步我們不多講,跳過。我們主要是分析這些筆劃不像背後動作出了哪些問題。

「道」的第一筆點畫不飽滿,原因是提按沒有做到位。米芾強調提按的縱深度,筆腹打開的程度很大,而且他能快速收攏,厚重而乾淨利索。

第二個點,轉彎處厚重度不夠,是因為停留的時間有點短,急忙行進,動作沒做完全。

第三筆橫畫是米芾學王羲之「一蹋而下」的技術,轉化成米字的一蹋而下,在這個過程中用鋪毫展毫加強厚度。臨帖中筆鋒一側不動,一側旋轉前行沒做到位。

「道」的最後一划動作沒有做完全,這一筆有三個動作組成,交代不清。

如圖所示,我臨摹的字1這個部分的動作沒臨出來。古人要求「點化妥帖」,「亦須三過筆」。就是說每一筆都要有起行收,都要把這三個動作做完整。這是書法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此,才能讓書法作品耐看。

「林」字的兩個橫畫,第一個收筆重,第二個起筆重,臨成一樣的了。

「林」字橫畫豎畫的收筆是圓潤的,都寫成尖銳的了,說明圓轉的技術不行,偷工減料。

最後一筆的「捺點」鋪毫展毫的方向和位置沒有掌握好。

有朋友會說:「有必要這麼吹毛求疵嗎?」

小編認為字背後,書家的書寫習慣才是要掌握的。有些說法認為把腦子當成大字典,隨時集字,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不是很贊同。用最深的功夫去找到規律,掌握規律,方能打破規律,破繭成蝶。

所以這個要求還需要更加苛刻。

這個帖子選了米芾老年自成一體後的作品臨摹的。同樣都是肉豐骨老,我們通過對比臨摹,明白米芾是怎樣讓每幅作品展現不同面貌的。

《道林帖》加入方筆,使字的風格硬朗老辣。比如「閣」字的折角,每個字的起筆也方圓參用,字的結體也趨方。

臨帖最明顯的毛病是收筆和圓轉技術不行。

畢竟學書法時間太短,有些東西看到了做不到,還需要加大練習量。「每日揮刀五百次,方能出手於無形。」哎,五百次太少,五萬次啊!

所以這個《砂步帖》速度較快,這種快慢的節奏就沒臨好。比如「艇」字第一筆,點和豎畫的連筆。先是重起筆,到豎的位置時快速發力,所以形成了飛白,然後重收筆減慢速度。所有的這些速度變化較大的筆劃都沒臨好。

這個《法華台帖》,加強了圓轉,包括起筆收筆和字形都以圓融來統一,厚重有貴氣。此帖在臨習時一定要注意圓轉處的停留。

圓轉用筆一定要乾淨利索,如美人出浴,不能拖泥帶水。

臨習過程還是用筆不肯定,瑕疵太多。

「夜』的最後一筆臨得過了,破壞了整體氣氛。

《紫金研帖》米芾用了「側鋒取妍」的技術,「子」和「攜」特別明顯。米芾把二王的這個技術加入了更明確提按和捻管,變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這個帖的臨習不是為了怎樣臨像,而是學習米芾怎樣把別人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當然,形狀是現象,動作才是本質。我們臨帖要把字背後的動作和行筆節奏臨得相似。比如說一個字有10個動作完成,不能偷工減料,也不能畫蛇添足,並且每一處行筆的速度快慢也要對,這樣配合起來,自然就臨出了原帖的風貌。所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住幾個字寫幾個月,把技術在手上鞏固住。

如圖所示的練習,就是在不斷糾正動作的練習。第一個「法」字三點水入筆動作不對,後邊再寫就是糾正這點。「華」字的兩點之間纖絲有一個轉折的動作,前兩個沒有寫出來。只是講講大概意思吧,權當拋磚引玉!

大人教小孩跳舞,小孩子不可能跳得和大人一摸一樣,動作一樣形體不同,所以對動作的臨摹和掌握就是意臨。

見笑見笑!惶恐惶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宗江書法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讀帖讀什麼-氣韻(四)

TAG:胡宗江書法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