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養個娃不長肉,原來問題在這裡!

養個娃不長肉,原來問題在這裡!

養個娃,不長肉……

養個娃不長肉,爹媽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翻滾?

1

我的一個男朋友,兒子上四年級,是班裡最瘦最小的,什麼都不愛吃,他爹說看兒子這樣,內心很悲涼……

我的一個女朋友,閨女4歲,小胳膊小腿細得像竹桿,放塑料袋裡能拎著走,她天天為閨女吃飯發愁,坑蒙拐騙哄逼嚇,無所不用其極……

我的溜溜出生時4斤6兩,現在10個月14斤6兩,比他小兩個月的孩兒都已經20斤。他爹心疼,我心急……

心急之餘我發現了這個有意思的的問題——10個月的孩子,4歲的孩子,4年級的孩子,不長肉,爹媽的心路歷程是心疼心急,所以關注,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無能為力,內心悲涼。

在這場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較量中,父母一方徹底敗了,孩子以他瘦弱的身體和不好好吃飯的標籤,完勝。

這場勝負父母和孩子都不自知,它在我們心裡悄無聲息的發生,經年累月的強化確認,以至於我們都以為這自然而然,孩子從小就不好好吃飯。

我的推論和觀點是一個視角,讓我們有意識的看到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2017年9月1日,開學的日子,溜溜10個月7天

今天中午溜溜吃飯,奶奶和太爺爺都在,這陣仗,四世同堂,哭笑不得,一地凌亂,比溜溜的餐桌還凌亂……

上午興沖沖的從超市買了溜溜專享的小麵條,等他睡醒,放上香菇和西葫蘆跟麵條一起煮了。

看見我端上碗來,溜溜就急得拍桌子吹鬍子瞪眼加哼哼,我藉機用筷子餵了他一口,吃了。再喂,不張嘴,用手擋,抓,推。

我不吃!!!

放在餐盤裡讓他自己吃,抓,捏,扔。好不容易捏起來送嘴裡,咂么咂么,舌頭一頂,上嘴唇一擋,全出來了。

奶奶說:「吃個飯真費勁,就是不好好吃。」在奶奶第三遍說這話的時候我回應:「媽,不能這麼說,這樣說著說著,他真就不好好吃飯了。」

如果你以為我很淡定,那就錯了。我當時心裡就想:「這麼老貴買的麵條,這麼有營養,你就多吃點嘛!」

於是太爺爺說:「你換個勺子喂喂試試……這西葫蘆也太大塊了吧,大人吃也沒那麼大啊!香菇也不切啊?也不給放點香油,這樣他能愛吃嗎……」

我的老鷹模式啟動了,覺得這都是批評和指責,內心氣鼓鼓的回應:「香菇就是給他借味的,就煮麵這會功夫也煮不熟香菇啊!」什麼香油,什麼塊大,我都不想回應。

但還是換了個勺子趁機往溜溜嘴裡送一口,結果送一口吐出一口,送一根吐出一根。還擾得溜溜哼哼唧唧,撓頭搓臉,抹了個滿身。

在當時的情境下,我情不自禁的想讓溜溜多吃一口,沒有顧及他可能沒睡飽,心情不好。可能這麼多人看著他吃飯,他不習慣。可能第一次吃這種口味的麵條,他不適應。

事後反思,我發現自己有個小心思,就想讓奶奶和太爺爺看看溜溜不好喂,不好好吃飯,所以他這麼瘦不是我照顧不周,我已經儘力了,而且很辛苦,而且跟他們一樣著急。

我下意識的選擇跟他們站在一起,於是站到了溜溜的對立面。這是我面臨壓力的應對方式。

2

周圍的壓力無處不在。

帶溜溜去散步,鄰居大媽,其他帶孩子的奶奶會好心的說:「這孩子太瘦了,多吃點啊!」

太爺爺一直堅持他自己的論調,見一次說一次:「你得讓它有味啊!什麼味都沒有,他當然不愛吃!」

甚至他爹發微信問,他姥姥打電話問:「溜溜今天吃得怎麼樣啊?」在溜溜吃得不好的時候,這也是壓力。

尤其再跟同齡的孩子一對比,更有壓力。醫生再一說他缺鐵缺鋅,還是壓力。

三人成虎,在周圍人的七嘴八舌下,在權威人士的診斷分析下,我的回應是:「他不好好吃飯……」久而久之,這就成了貼在孩子身上的標籤,孩子自己也信了,很難再撕下來。

除了這些外在的壓力,更要命的是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擔心和不信任。

我們擔心孩子不好好吃飯會影響他發育,會生病。我們擔心現在孩子身高體重不達標以後會長不高,不健康。

擔心就是詛咒,是強烈的負面暗示,孩子天天接受這樣的暗示,日子久了,一切擔心都會成真。我們還會未卜先知似的加一句:「我早就告訴過你吧!」

為什麼一定要證明自己的擔心是正確的呢?!為了讓孩子長教訓,長記性,好好吃飯?為了跟周圍的人站在同一個陣營里不被指責?為了表達對孩子的愛和關心?

請換一種正面的方式愛孩子吧!

其實,如果父母內心夠堅定,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現實狀況,不好好吃飯,挑食的標籤也不會那麼輕易貼上。

孩子的現實狀況是什麼?

首先,孩子的味覺比成人敏感的多。我們隨著成長丟失的部分味蕾,孩子還完好的保存著,這就意味著我們嘗不出來的味道,孩子能嘗到。

而孩子都是天生喜歡甜,那是母乳的味道,天生討厭苦和酸,為了防止中毒和食物變腐。

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飲食偏好

所以,孩子有自己的飲食偏好,在孩子輔食添加,獨立進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偏好。他不喜歡吃就不勉強,不死磕,而是尋找合適的代替品。

其次,對什麼都新奇的孩子,在食物嘗試上卻是個保守者。研究表明,一個孩子接受新食物,最多大概需要15次嘗試。

如果你的孩子大一些,可以向他解釋嘗試這個新食物的重要性,可以跟他一起為新食物取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對於小點的孩子也是要多嘗試,試一次不行,停一段時間再嘗試。

你發現了嗎?不論大孩子還是小孩子,嘗試新食物的過程都是對我們耐心的極大考驗。

事實證明,我們往往比孩子還沒有耐心,太急於求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跟鄰居家小明一樣,吃嘛嘛香,高高壯壯。

可是,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天生脾胃弱些,像溜溜。有得消化吸收能力強悍,像鄰居家小明。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才能更好的陪伴他長大。

最後,學習吃飯是一個過程,也許緩慢,也許順利。但無論如何,這個過程中孩子是主角。

也就是說吃飯是孩子的事情,我們負責提供多樣美味的食物,孩子負責決定吃多吃少甚至吃或不吃。

當孩子不吃或沒按照我們期許的那樣吃,我們可能會緊張,焦慮,長此以往就是在慢慢的偷梁換柱,喧兵奪主,把孩子吃飯的事往自己身上攬。

當孩子慢慢覺得是在為了媽媽吃飯,為了獎勵吃飯,為了逃避懲罰吃飯,為了證明我說了算而不吃飯,那他對食物的興趣,他吃飯的權利就被我們生生剝奪了。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時常反思自己,一旦發現自己越位了,就要像孩子道歉,把吃飯的權利,決定的權利還給他。

我們需要學著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在吃飯問題上,孩子會怎麼想呢?

當溜溜一皺眉頭,把嘴裡的南瓜吐出來時,他可能在想:什麼啊,這是!黏糊糊的還一股怪味!還是媽媽的奶好喝,我從出生就一直吃奶,現在為什麼給我吃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理解了,就淡定了。淡定了,才能有更多好辦法。

當你家那個瘦瘦小小的孩子,吃兩口就把碗推開了,他可能在想:我不好好吃飯,我挑食,難伺候,所有人都這麼說,那我就是這樣的。

理解了,就慈悲了。慈悲了,才有力量原諒,重新開始。

作者|溜媽,寶貝溜溜的大奶牛,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鼓勵諮詢師,北師大教育學碩士,倡導最美的養育是陪著孩子,自己慢慢長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