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做好高危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管理?

如何做好高危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管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本文無關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外科領域技術不斷發展,當今麻醉醫師所面臨的患者類別與手術挑戰與過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高難度手術開展比例日趨增加,合併多器官病變的高齡患者越來越多。患者能否安全度過圍術期,對臨床麻醉醫師工作提出了挑戰。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高危手術、高危患者的圍術期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本身、手術種類兩大方面。充分的術前檢查與準備,可有助於降低圍術期不良事件發生,而完善的圍術期管理,則有助於提升患者安全。

恰當合理的監測手段,有助於麻醉醫師更全面把握患者圍術期各項指標,以指導臨床決策。其中的重要一環,便是圍術期液體和血流動力學的優化管理。本文結合目標導向治療最新進展和高危手術和患者的特點,解析如何實施血流動力學優化管理。

一、充分認識高危手術和高危患者

1988年,Shoemaker WC制定了高危手術患者標準,包括術前存在嚴重心肺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噁心腫瘤的廣泛切除術(如食管或胃切除、手術時間>8 h),存在嚴重的複合創傷(如>3個臟器,存在>2個開放性體腔),急性大量失血(Hct<20%),70歲以上或存在一個或者多個重要臟器生理功能儲備明顯受限證據,休克(MAP<60 mm Hg,CVP<15 cm H2O、尿量<20 ml/h),敗血症(血培養陽性、WBC>13,000、弛張熱、循環不穩定),呼吸衰竭(PaO2<60 mm Hg,機械通氣維持>48 h),循環不穩定的急腹症(如胰腺炎、腸壞死、腹膜炎、腸穿孔、消化道出血)急性腎功能衰竭(BUN>50 mg/dl、Cr>3 mg/dl),大動脈疾病的終末期累及主動脈的晚期血管疾病。

高危手術患者容易發生氧代謝障礙,例如氧供應不足、氧攝取利用受限。維護氧代謝平衡,成為降低圍術期併發症的核心,也是液體和血流動力學優化管理的目標。氧供需平衡要綜合考慮氧供應(DO2)、氧攝取與利用、氧消耗(VO2)。DO2是每分鐘供給機體的氧量,它與氧分壓、心排出量、血紅蛋白含量有關;VO2是機體每分鐘消耗的氧量,正常情況下位250 ml/min,佔DO2的1/4。例如,動脈血氧飽和度為100%,而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SvO2)為70%,冠狀靜脈SvO2則低至35%。值得一提的是,準確的SvO2必須從肺動脈抽血檢測,中心靜脈氧飽和度(ScvO2)多從鎖骨下或頸內靜脈抽血檢測,不能反映下腔或冠狀竇的血液迴流。一般而言,ScvO2比SvO2高5%左右。

臨床上,ScvO2比SvO2具有較好的相關性。換言之,二者在評估組織水平氧供及氧耗上,具有相似價值。SvO2的降低常提示組織氧供受到威脅,患者可能存在低CO/CI(低血容量、左室衰竭)、低血紅蛋白(出血或血紅蛋白功能異常)、低氧飽和度(肺功能不全)或高氧耗。SvO2的不同程度的降低,常提示組織缺氧程度,這有助於麻醉醫師對患者早期診斷並進行干預處理。

二、圍術期高危患者優化管理的價值

臨床常規監測手段主要包括ECG、HR、BP(MAP)、VP、SpO2。當機體失血量<20%時,MAP仍可保持穩定。組織低灌注常早於低血壓的出現,因此MAP不能估測容量的反應性。此外,對於出血性創傷患者,氧供與SBP之間並無必然聯繫。換言之,單純監測HR和SBP無法揭示低容量,反而可能掩蓋了低灌注的狀態。

大規模臨床回顧性分析發現,患者圍術期併發症的出現大多系氧供應與氧消耗失衡所致,機體出現氧債。機體出現貧血、缺氧、血容量不足導致氧供應不足,術後發熱或低體溫、休克、膿毒症、疼痛、應激和緊張,則導致氧消耗增加。當氧債<100 ml時,患者生存率等預後最好;氧債為100~120 ml時,死亡率開始增加,當其>140 ml時,患者死亡率顯著增高。儘早干預(1~2 h)糾正氧債有助於保障高風險患者的圍術期安全。

優化氧供的方法包括吸氧或機械通氣,充分及時的液體復甦,恰當的心排出量,以及靈活使用血管活性藥物,通過調整微血管張力,改善微循環灌注。也可通過恰當的鎮靜、鎮痛與肌松以達到足夠的麻醉深度,來減少機體氧消耗。

合理的血容量管理,有助於降低圍術期死亡發生率。有統計發現,美國2001年2400萬例手術中出現1.5%的死亡患者,其中80%系血容量處理不當。近年來興起的目標導向液體治療(GDT)則被認為可明顯降低危重患者院內病死率,其原因正在於GDT抓住了液體治療的核心目標,即維持恰當的組織灌注,進而在呼吸、耗氧、循環和血紅蛋白等管理上設定恰當目標值。從2004年到2012年,國際拯救膿毒症運動聯盟的膿毒症三版指南中,均強調了GDT的價值,以確保膿毒症或膿毒性休克患者在充分容量復甦後ScvO2≥70%、ScO2≥65%。

GDT的治療策略與目標是擴容以保持每博量(SV)最大化、保證氧供(DO2>600 ml/(min·m2) 和ScvO2>73%)。從1988年Shoemaker WC在德國首次實施GDT至今,全球已有數十項關於GDT的臨床研究。多篇循證醫學研究也證實,高危患者實施GDT能顯著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降低圍術期死亡率,減少住院費用。更重要的是,GDT還可改善患者的長期生存率。

三、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管理策略

SV、每博量變異度(SVV)、DO2、ScvO2均能作為GDT實施時的監測目標,關鍵是如何監測並獲取上述數據。據我們所知,血流動力學是研究和衡量循環系統血液流動循環效率、心臟收縮性能、評定心臟泵功能的重要指標,可以幫助判斷患者心血管疾病時的心功能狀態。此外,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大多早於臨床癥狀的出現。臨床最常用的血管壓力(平均動脈壓、收縮壓、中心靜脈壓)及心率,並不能充分反映容量負荷狀態。換言之,壓力並非液體容量反應性的良好指標,用其預測液體治療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超過60%。依據ScO2實施血流動力學優化管理策略見圖1。

在反映機體前負荷的指標中,SVV與脈搏壓變異度(PPV)能較好預測機體對輸入容量的反應性,指導容量治療,避免液體過多或不足。SVV被證實是前負荷反應性特異性與敏感性俱佳的指標。SVV可在給予患者液體輸注前預知能否從容量治療中獲益。當無法實施SVV監測時,可通過液體衝擊試驗或被動抬腿試驗(PLR)以判斷增加液體入量是否改善CO。

SVV測量的前提是,無自主呼吸的機械通氣狀態、潮氣量至少達到8 ml/kg、心律整齊。臨床上,建議對中高危外科手術患者實施SVV、CO及ScvO2監測,通過SVV進行液體管理。一般而言,若患者SVV>13%,則可嘗試進行補液,若SVV<13%,而仍需要優化SV或CO時,則建議實施強心或擴血管處理。不過,實施GDT仍受多種臨床問題的挑戰,如擴容的時間,擴容的液體入量(干or濕),擴容液體種類(晶體or膠體)。

目前,實施SVV監測的主要工具為Flo Trac技術。全球已有較多通過Flo Trac監測SVV的臨床研究,發現優化SVV可降低患者圍術期併發症發生風險,降低住院時間等。Cecconi等選取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以液體治療後SVV<10%為GDT標準,發現GDT組患者圍術期併發症發生率降幅達71%。Benes等選取120例高風險腹部大手術患者,發現液體優化治療(SVV目標值小於10%,輸注膠體液30 ml/kg)可使圍術期併發症發生率降幅達54%。

作者:李金寶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

來源:門診雜誌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所刊載原創或轉載內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論壇觀點或立場。文中所涉及藥物使用、疾病診療等內容僅供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青年麻醉論壇 的精彩文章:

麻醉門診——讓神秘的麻醉醫生與你面對面
七個問題幫你深入理解羊水栓塞
腹腔鏡遠端胃大部切除術的麻醉鎮痛管理
加速康復外科時代,麻醉醫生該做些什麼?
輸血過程中,這些問題要注意!

TAG:新青年麻醉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