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感召同樣的下屬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感召同樣的下屬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第十七講 行有不得 反求諸己

《中庸》上說,一個君子的修身和弓箭手的射箭有相似之處,「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當這個弓箭手把箭發了出去,結果卻「失諸正鵠」,就是沒有射中靶心,那麼他是不是去埋怨說今天的天氣不好,風把我的箭吹歪了?或者說我今天狀態不佳,要是平時我就能夠發揮得更好?甚至說,不知道這個箭是哪個廠子生產的,原來是假冒偽劣產品,害得我把箭給射歪了?一個真正好的弓箭手,他不是去尋求這些客觀的原因,而是反省自己在技藝上有哪些不夠精湛的地方,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一個君子的修身也是如此。

《孟子》中也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是說,我們做事如果沒有成功,應當馬上反過頭來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孔孟所稱道的堯舜禹湯等古代的聖人,都是這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楷模。

比如說我們看堯帝有一次他出來視察,在路上碰到了兩個犯罪的人被押往監獄,他看了之後戰戰兢兢地走上前去,很惶恐,就問:「你們兩個為什麼犯了罪,為什麼被押往監獄呢?」

這兩個人就說了:「因為我們上天久旱不雨,很久沒有下雨了,我們沒有東西吃,不得已偷了別人家的東西,最後被發現了,被抓了起來。」結果堯聽了這樣的回答,他是怎麼做的呢?他對那些周圍押解犯人的獄卒說:「你們把他們兩個給放了,把我給抓起來。」周圍的人聽了都很驚訝,就問:「說怎麼能夠把國君抓起來呢?」

堯很誠懇地說:「因為我犯了兩大過失。第一,我作為一國之君,我負責教導全國的百姓,應該起到『君親師』的責任,但是我卻沒有把這一個責任承擔好。這是我的第一個過失。第二我,作為一國之君,沒有德行,所以才感召了上天久旱不雨,這是我的第二大過失。」結果,堯剛把話說完話,本來都是萬里無雲,就飄過了雲彩下起了雨。

《說苑》:「唐堯心懷天下,用心去周濟貧民,痛心於百姓的苦難,憂心於眾生不能順利生長。有一人挨餓,他就說:『這是我使他挨餓的。』有一人寒冷,他就說:『這是我使他受凍的。』有人犯了罪,他就說:『這都是我造成的。』他仁愛昭著而正義樹立,施恩眾多而教化深廣。

所以即使不加獎賞,百姓也會努力;不施刑罰,民眾也會安定。先行寬恕之道,然後施以教導,這是唐堯治理天下的方法!」

所以我們看到堯是這樣一個凡是遇到問題都是反求諸己的人。大舜也是繼承了堯帝的做法。

《群書治要》中有一篇叫《屍子》。上面記載,說舜任用了禹、稷、皋陶等等五個人後,結果實現了無為而治,但是天下的民眾都以舜為父母。堯於是就向舜問治理天下的方法。

舜僅僅回答了兩個字,「事天。」什麼叫「事天」呢?就是按著自然而然的規律自然而然的秩序,自然之道去治理。那麼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平地而注水水流濕,就像我們在平地上澆水,這個水自然而然就會流向潮濕低洼的地方。

「均薪而施火,火從燥」。我們同樣給柴火點著,這個火便自然會把那些乾燥的柴火先點著。這是什麼呢?這叫「召之類也」。這是感召的原因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它得出這樣的結論了。他說像「堯為善而眾美至焉,桀為非而眾惡至焉」。

正是因為如此,這個堯憑藉自己的美德,因為他德行很高,所以感召來的人才,也都是賢良的臣子。而這個桀品行敗壞,所以感召的都是德行缺失的,甚至奸詐狡猾的人,來做他的臣子。

那麼這個就是《易經》上所說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道理。所以這個領導者,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所感召的屬下自然而然就是什麼樣的人,這也是古人為什麼教導我們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原因。

大禹出巡遇見一個犯罪的人,便下車詢問並為他哭泣。左右的人說:「那罪人因為不走正路,所以會這樣。君王你為什麼要為他傷痛成這個樣子呢?」大禹說:「堯、舜時候的人民,都以堯、舜仁愛之心為己心。現在我作為君王,百姓卻各以自己的私心為己心,因此,我感到痛心。」

商朝的湯王,在自己洗臉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時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遇著大旱禱雨時,湯王又提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意思是說,如果我自身有罪,不要因為我的過失殃及天下百姓;天下的老百姓有罪,都是我沒做好,都該由我自己負責。

在遇到了天氣大旱的時候,成湯就拿著六件事來自責,哪六件事呢?

「政不節耶?使民疾耶?宮室榮耶?女謁盛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是我的政事不合法度了嗎?是我使用民力太急劇了嗎?是不是我的宮室建造得太奢華了呢?還是受寵的女人干預朝政,太猖獗了?是收受的賄賂太多了嗎?還是得以進獻讒言的人太猖狂了呢?

這個湯王遇到這種不如意,天氣大旱的情況,他馬上就想到反省自己政事做得如何。所以正是因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都有這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責任意識,所以才能夠把天下治理得好。

那麼同樣,我們一個團隊、一個企業、一個學校、乃至於一個政黨,能夠做得好不好,關鍵在於領導者是不是有這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意識。

所以我們領導應該經常遇到了問題,看到屬下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我哪一個地方不夠盡心儘力,給下屬做了一個不良的示範。

實在說下屬都沒有過失,過失都在領導者的身上,所以領導者是否能夠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對於這一個集體的昌盛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喜歡開會,但是開會往往解決不了問題,而是越開越誤會。什麼原因呢?

原因就是我們忘了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想一想我們開會的內容是什麼呢,可能都是要求別人怎麼怎麼做,很少有人反省自己,我這件事應該怎麼做,應該更好地提高效率,更加地能夠有效果。

所以都是去指責別人,結果怎麼樣呢?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影響了同志間的關係,叫越開越誤會。

為什麼「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1、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2、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

3、德未修,感未至

其實我們每個人,假如面對自己身邊的一切親朋好友,我們都期許自己,要做好榜樣。我們學《弟子規》,我們要是聖賢的好弟子,讓身邊的親朋好友,對聖教有信心,這樣來期許自己。

而且不見世間過,他們有過失了,有做得不對的,我們期許、提醒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沒有能夠感動他。」

我們有這個心境,那就不會去對立、指責任何的人。其實只要把這段教誨,「罪在朕躬」,別人沒有錯,是我錯了,能夠「不可須臾離也」奉行,放在心上,那就時時能夠要求自己,德行會不斷提升上去。那個德行一定感動身邊的人。

舜王反省自己。父母對他這麼不好,他說父母一點錯都沒有,他自己「負罪引慝」,還是覺得罪過在他自己,那這個至誠就感通了,最後感動父母。

唐太宗,當時候蝗禍,蝗蟲把很多農作物都吃掉了。唐太宗講到,「老百姓沒有罪過,是我的罪過。你們不要再傷害老百姓了,不要讓老百姓沒飯吃。」他自己要把那個蝗蟲吞下去。

大臣說,「那個會傷害身體。」唐太宗講,「我就是要讓上天把禍移到我的身上,不要移到老百姓身上,我還怕生什麼病呢?」結果蝗禍很快速的就消失掉了。

太宗由這份真心發出的言行,感天動地,能真正感化身邊的人,《周易》:「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當然我們這些經典的教誨,也要常常提醒自己,不然有時候一不讀經,正念就提不起來了,就很容易又看到對方的過失,又開始指責了。讓身邊的人都對聖教有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余莉學館 的精彩文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開學第一課:中國人傳承智慧的工具要撿起來
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大半就都決定在口
有什麼很多有錢人,過的那麼儉樸?

TAG:劉余莉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