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比甲骨文還原始,也許你能讀懂!
漢字衍生的文字
中國的民族文化五彩繽紛,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字。在之前的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過水族同胞與漢族同宗,他們在獨立的地區默默繁衍,將夏朝的文化傳承下來,他們使用的文字可能就是夏朝的文字。
水族同胞使用的水書
也有很多民族使用的是漢字的衍生文字,比如兩宋時期的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近代的方塊壯字,訓民正音等等。也有的民族自創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字,比如國史君(國史通論)今天要講的東巴文。
東巴文
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在2003年的時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被譽為「文字活化石」。這種文字在形態上比幾千年前的甲骨文要原始得多,因為它並沒有對文字進行抽象化和符號化,它看起來更像是一幅幅畫。
南詔國在今雲南地區附近
儘管形態上比甲骨文還原始,但是相比之下,這種文字的歷史並不是很長,學術界一般認為東巴文誕生在公元7世紀左右,也就是唐宋時期。納西族在唐宋時期開始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在唐朝,那片區域屬於南詔。南詔與唐朝、吐蕃的交往很密切,正是在那個時候,納西族同胞開始了母繫到父系的轉變,並出現了奴隸制萌芽,在周邊文化的影響下,他們創造了獨特的文字。
東巴文書寫的《沁園春·雪》
東巴文大概有1400多個文字,清朝學者餘慶遠曾在《維西見聞錄》中描述東巴文:「"專象形,人則圖人,物則圖物,以為書契。」儘管文字形態上比較原始,但這一點都不妨礙它的使用,在大量的納西族經文、詩歌,甚至是小說都是用這種文字記錄下來,並且傳承了一千多年。
東巴文與漢字對照
除了東巴文之外,偉大的納西族同胞還發明了第二種文字——表音文字哥巴文,這種文字誕生在明末清初,形體上比東巴文要簡單一些,用一個字元代表一個發音。一個民族在一千年的歷史中竟然發明並且同時使用著兩種文字,實在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蹟!


※他們與漢族同宗,在山區獨立繁衍,成為保持特殊文化的少數民族!
※拱手禮——傳承三千多年,現在幾近絕跡,你知道它的文化內涵嗎!
※歷史上「五星出東方」有什麼意義?西漢文物為何會出現這種字樣?
※這塊石碑是衡山的鎮山之寶,上面的刻字至今無人能識!
※無字碑上為什麼會刻著契丹文?這些字為何如此重要?
TAG:國史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