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吳越兩國的鑄劍水平為何如此之高?

春秋吳越兩國的鑄劍水平為何如此之高?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善於鑄劍,出現了許多傳奇式的鑄劍大師,並在史籍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歐冶子和幹將、莫邪夫妻。尤其是幹將夫妻鑄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吳越之所以在鑄劍水平上能夠發展到如此高的水平,遠超中原諸國,主要原因在於吳越地處南方,水網縱橫、林莽叢生,處於尚待開發的階段。中原地區作戰主要依靠的戰車,在吳越幾乎無用武之地,相反各種戰船卻是軍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為適應這樣的客觀條件,吳越的軍隊主力是步兵。步兵近身對戰機會多,因此為了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短兵器在此地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吳越春秋》記載,吳王令「能善為鉤者,賞百金」,可見吳國國君對於鑄劍的重視程度。

蘇州博物館此次徵集的吳王夫差劍,劍身上的銘文:攻敔(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眾所周知,春秋前期,吳國一直地處長江下游,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蠻夷之國。直至吳王闔閭上位,率師大敗楚軍,僅十天即進入楚國國都郢,創造了春秋時期攻佔大國都城的先例。翌年,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次年,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於鄀。至此吳國成就霸業,雄踞東南。除去政治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源於其鑄劍技術的發展。

從吳越爭霸的主戰場,蘇州市郊周圍河道及太湖水域內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劍及其他青銅兵器,如東山太湖出土青銅劍、吳江浪打川出土青銅戈、吳江宛萍出土銅劍、吳縣橫涇出土兵器、蘇州葑門河道出土農工具及城東北窖藏銅器等,可知吳國充分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選擇從水路北上爭霸。

從種類及形制看,吳國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種類主要有短劍、扉耳劍、窄格無箍劍、寬格有箍劍、扁莖劍等,對東周時期南方各國乃至中原地區的兵器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的扉耳劍為吳越地區特有的劍類,不見於其他地區;窄格無箍劍、寬格雙箍劍及扁莖無格劍則反映了春秋中晚期吳國的創新。即一方面便於握持,一方面便於裝飾,同時,扁莖無格劍則演變為新的器形——鈹,均對東周時期各國特別是越楚等國青銅劍的製作產生了重大影響。除了用來打仗,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還常把佩劍當成禮儀,劍也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裝飾品。

現階段出土的眾多吳越有銘青銅劍,鮮有在江浙等地發現,基本都流落他鄉。原因在於作為國君自用並留下銘文的兵器,是帶有軍事或禮儀功能的實用器。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不久後,越國又被楚國吞併。帶有青銅器陪葬的國君或高等級貴族墓地被敵國報復性盜掘,作為權力象徵的青銅器會被搶掠;或者如夫差是自殺而亡,其所用兵器就極有可能成為敵方將士的高檔戰利品而被帶走。

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是在湖北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墓中發現的。1983年,湖北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出土了一件帶有「吳王夫差自作用矛」銘文的吳王夫差青銅矛,此矛鑄造工藝、花紋風格與越王勾踐劍類似,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令人驚訝的是,出土此矛的卻是一個中小型土坑楚墓,棺槨早已腐朽無存。

青銅劍從西周晚期出現,到秦代已經發展到了頂峰。20世紀90年代,在秦始皇陵二號俑坑出土一批青銅劍,長度達到81至91.3厘米。劍身上有八個棱面。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面的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這些秦劍不僅長,而且薄、窄,狀如柳葉,特別是劍身不完全平直,在離劍頭六厘米的地方有束腰,即呈弧形內收,從而增加了穿刺的速度和力量。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雖然鐵器早已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但直至西漢時期隨著高爐冶鐵技術的運用,鐵質兵器開始大規模裝備軍隊,青銅兵器永遠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吳越青銅劍則以上古神兵的形象,在文人墨客的想像中延續著自己的榮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統無名之輩,靠日本人成「76號魔窟」頭子,吃了一塊牛肉餅掛了
59歲陸軍中將,戰場失意要從緬甸暴走到印度,蔣介石震 驚又憤怒
進宮去看趙孟頫
他性格狂放,曾自殺9次、因殺妻入獄,卻被後人譽為明清畫壇的宗師
緬甸戰場英國棄仰光獨吞物資,史迪威欲拿中國軍隊為美國人賣命?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