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文/陳昊

從1975年9月到1976年9月,是毛澤東在世的最後一年。這一年,毛澤東的心情是複雜的。在這一年裡,他做出的重要決定雖然有失誤,但他做出的一些帶有關鍵性的決策仍然證明了他的英明。他晚年的一些行為,仍然證明他與人民心連心。

1975年9月,毛澤東自己決定評《水滸》收場,他仍然支持鄧小平整頓

1975年7月下旬,毛澤東的眼睛做了白內障手術後,看東西很困難,便由中央辦公廳找來北京大學教師蘆荻幫助他讀古典文學書籍。8月14日,毛澤東在讀古典小說《水滸》時,談了一些對這部小說的看法。第二天,蘆荻把毛澤東的談話整理成一份談話記錄。因為毛澤東在這次談話中涉及到要重新出版《水滸傳》的問題,8月15日,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把這個談話記錄送給分管出版工作的姚文元看。姚文元見這個談話中提到了「投降派」問題,覺得這是一個向周恩來、鄧小平進攻的好機會,便於看到毛澤東談話稿的當天,提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毛澤東關於評論《水滸》的談話,「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中國無產階級、貧下中農和一切革命群眾在現在和將來、在本世紀和下世紀堅持馬克思主義、反對修正主義,把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堅持下去,都有重大的、深刻的意義」;「應當發揮這部『反面教材』的作用。」姚文元建議把毛澤東關於評《水滸》的談話印發政治局全體同志。8月15日當天,姚文元便把他寫的信送到毛澤東處。毛澤東批准把他關於評《水滸》的談話印發政治局成員。由此,「四人幫」搞起了評《水滸》運動。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1975年,毛澤東在中南海與醫護人員合影。

評《水滸》運動搞起來之後,除了「四人幫」及他們在各地的親信骨幹到處去宣講之外,各地幹部群眾的反映是冷淡的。毛澤東很快就感覺到了這一情況。他打算,尋找機會,結束這個沒有意義的運動。

正巧,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的會議上發生了一件事情。

本來,1975年9月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召開的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是鄧小平在周恩來的支持下發起的,目的是把全國農業生產搞上去。江青等人也出席了這次會議。她在大寨的群眾大會上,多次打斷鄧小平的講話,大談評《水滸》問題。她說:評《水滸》不單純是文藝評論和歷史評論,它是對當代有意義的大事。《水滸》的要害是排斥晁蓋,「搞投降」,「宋江收羅了一幫子土豪劣紳、貪官污吏,佔據了重要崗位。」「批《水滸》就是要大家都知道我們黨內有投降派。」9月12日,她在大寨群眾大會上講話,強調評《水滸》「要聯繫實際」。「看看宋江如何排斥晁蓋,架空晁蓋。」9月17日,江青在大寨召集北影、長影、新影、新華社、人民日報、法家著作注釋組、兩校寫作班子(即北大、清華兩校寫作班子——筆者注)等共100餘人談話。談話中,江青特意強調:「評《水滸》就是有所指的。宋江架空晁蓋。現在有沒有人架空主席呀?我看是有的。」「33條語錄(指張春橋、姚文元等人搞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無產階級專政》語錄33條——筆者注)政治局一遍也沒有學完。」「他們反對學理論,反對限制資產階級法權。」「黨內有溫和派、有左派,左派領袖就是鄙人。」學大寨會議結束前,江青找到鄧小平,要求在大會上放她的講話錄音,鄧小平沒有表態。江青又找到當時分管農業的副總理華國鋒,要求會後在全黨印發她的講稿。華國鋒也沒有表態。之後,華國鋒把這一情況向鄧小平做了彙報。會後回到北京,鄧小平在9月24日陪同毛澤東會見越南勞動黨第一書記黎筍後,向毛澤東彙報工作時,談到了江青在大寨會議上的講話和江青的要求。毛澤東氣憤地說:「放屁!文不對題。那裡是學農業,她搞批《水滸》。這個人不懂事,沒有多少人信她的。」不久,華國鋒在一次向毛澤東彙報工作時,也向毛澤東彙報了江青在大寨的表現和要求,並請示毛澤東如何對待江青的意見。毛澤東對華國鋒說了他對鄧小平所說的同樣的意見。最後毛澤東指示華國鋒:對江青的講話,「稿子不要發,錄音不要放,講話不要印。」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開展對《水滸》的評論。

毛澤東與鄧小平、華國鋒的這兩次談話,已經向中央政治局明確表達了這樣一個意思:評《水滸》運動就此罷休,現在還是要支持鄧小平抓整頓工作。毛澤東同鄧小平、華國鋒的談話內容在政治局一傳達,大家都明白,評《水滸》應該告一段落了。於是,評《水滸》運動立即在全國降溫,連「四人幫」也從此不再提評《水滸》了。

評《水滸》的中止,實際上等於表明了毛澤東對鄧小平領導整頓的繼續支持。這保證了1975年國民經濟下半年計劃的順利實施。

毛遠新的出現改變了毛澤東對鄧小平的看法

毛遠新是毛澤民的兒子。由於毛澤民是在新疆犧牲的,當1975年9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舉辦慶祝建區20周年的活動時,特意請已任遼寧省委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瀋陽軍區政委的毛遠新去新疆參加慶祝活動。9月27日,毛遠新從遼寧赴新疆的途中路過北京,去見毛澤東。毛澤東見到毛遠新,想起了毛澤民,對毛遠新倍感親切。毛澤東認為,毛遠新在「文化大革命」一開始就參加造反,在「文化大革命」中「經受了鍛煉」,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發展起來的幹部,在「政治」上會是很「成熟」的。毛澤東在與毛遠新的談話中果然感到,毛遠新「成熟」了。他有地方工作「經驗」,談話中對「政治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因此,毛澤東對此很高興。他打算把毛遠新留在北京,留在自己身邊,當他與政治局之間的聯絡員。

但是,由於毛遠新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發達」起來的,因此,他與鄧小平在政治上格格不入,對鄧小平領導的整頓也「看不慣」。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毛澤東與毛遠新。

1975年9月27日,毛遠新在北京去見毛澤東時,毛澤東與他進行了長談,向他了解遼寧的情況。那時,由於鄧小平領導的整頓,部分地糾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他十分關心中央和社會上的人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因此,毛澤東在向毛遠新了解遼寧的情況的同時,還向毛遠新了解中央和社會上對「文化大革命」的態度。毛遠新向毛澤東彙報說:「自己感到社會上有股風,就是對文化大革命怎麼看,是肯定還是否定,成績是七個指頭還是錯誤是七個指頭,有分歧。」毛澤東問:社會上有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風嗎?毛遠新回答說:有,在72年批極「左」時就有,現在這股風似乎比72年批極「左」還凶些。毛澤東問:這股風來自哪裡?毛遠新回答說:我認為來自中央。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講話,我感到一個問題,他很少講文化大革命的成績,很少提批判劉少奇的修正主義路線,我擔心中央,怕出反覆。毛澤東問:你擔心中央出反覆?毛遠新回答說:75年國務院開務虛會,遼寧省有兩個人參加,他們把講話稿帶回去,我看了,覺得國務院幾個副總理講話有些問題。特別是中央75年4號文件(指《中共中央批轉1975年國民經濟計劃的通知》,此件經過毛澤東圈閱同意後下發——筆者注)發下去以後,群眾反映很多。有人找我說,形勢剛好,社員積極性也起來了,看了4號文件不理解,有情緒,還問主席知道不知道。毛遠新的話使毛澤東陷入了深思。他認為毛遠新的話是客觀真實的。毛遠新工作在基層,了解實際情況,了解群眾情緒,而且毛遠新與鄧小平沒有任何歷史恩怨關係,對鄧小平沒有個人成見,因此,他說的話,是對的。毛澤東聽信了毛遠新的話。

毛澤東對鄧小平的不滿通過對兩封信的處理表現出來

由於毛澤東聽信了毛遠新的話,對鄧小平日益產生不滿。這種不滿,通過他處理兩封信表現了出來。

原來,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冰在工作中與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遲群、黨委副書記謝敬宜發生了矛盾。劉冰是老幹部,而遲群、謝敬宜是通過參加「文化大革命」起家的。劉冰對遲群、謝敬宜在清華大學搞的「左」的那一套做法十分不滿,對遲、謝二人的工作作風和思想作風也看不慣。久而久之,產生了矛盾。這些矛盾發展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於是,劉冰直接向毛澤東寫信,反映遲、謝二人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中存在的問題。由於遲群是「四人幫」的親信,謝敬宜是毛澤東直接從身邊派出去參加「文化大革命」的,二人都是有特殊背景的人物,所以,劉冰把寫給毛澤東的反映二人問題的信,通過鄧小平轉給毛澤東。鄧小平收到劉冰的信後,認為劉冰說得有道理,就把他的信轉給毛澤東了。劉冰共給毛澤東寫了兩封信,都是通過鄧小平轉的。第一封信是1975年8月間寫的,毛澤東看了劉冰的這封信,心中不悅,但沒有說什麼,指著放文件的柜子對秘書說:「先放著。」劉冰沒有得到迴音,就又在10月間給毛澤東寫了第二封信,這封信也是通過鄧小平轉的。毛澤東看了劉冰的第二封信,又把劉冰的第一封信找出來重新看了一遍。他對劉冰更加不滿,並由對劉冰的不滿轉而對鄧小平不滿。他對鄧小平不滿,出於兩條,一條是鄧小平轉了劉冰的信,另一條是劉冰的信中有對「文化大革命」不滿的情緒。他認為,劉冰是代表對「文化大革命」不滿意的那些人的意見的,而鄧小平轉劉冰的信,就是表明他也是對「文化大革命」不滿的。聯繫毛遠新對他說的話,他認定鄧小平確實是那些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們在中央內部的代表。10月19日,毛澤東在會見外賓後,把陪同會見的李先念、汪東興留下談話,直接表示了對鄧小平的不滿。他說:「現在有一股風,說我批了江青。批是批了,但江青不覺悟。清華大學劉冰等人來信告遲群和小謝。我看信的動機不純,想打倒遲群和小謝。他們信中的矛頭是對著我的。遲群是反革命嗎?有錯誤,批評是要批評的。批評就要打倒,一棍子打死?小謝是帶三萬工人進清華大學的。遲群我還不認識哩。」毛澤東接著針對鄧小平說,「我在北京,寫信為什麼不直接寫給我,還要經小平轉。你們告訴小平注意,不要上當。小平偏袒劉冰。你們六人(小平、先念、東興、吳德、小謝、遲群)先開會研究處理。此兩封信(指劉冰等同年8月和10月的兩次來信)印發中央政治局在京各同志。清華大學可以辯論,出大字報。」(1975年10月19日毛澤東同李先念、汪東興的談話記錄)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1975年,毛澤東在北京留影。

隨後,李先念、汪東興把毛澤東19日談話的內容向鄧小平做了傳達。鄧小平敏銳地預感到,他與毛澤東在對待「文化大革命」問題上的分歧已經不可避免,毛澤東對自己已經有了成見,他將面臨一場新的政治風暴,而這場政治風暴,對自己是不利的。但鄧小平通過這些年的實際生活,已經形成了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固定認識,他對這種認識是不會改變的,是要堅持到底的。為了堅持自己的認識,他不怕失去任何東西,正如他自己說的:不怕第二次被打倒。他毅然決定,把毛澤東19日的談話,傳達給中央政治局全體成員,由政治局去討論。23日,鄧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達了毛澤東19日的談話,並決定,按毛澤東的意見,召開清華大學黨委擴大會議傳達討論。27日,鄧小平、李先念、吳德、汪東興聯名給毛澤東寫信提出:「傳達時,其中主席對小平、江青同志批評的內容,建議不傳達。」毛澤東批示:「同意」。

毛澤東決定,讓毛遠新在小範圍「幫助」鄧小平

11月2日,毛遠新在又一次向毛澤東彙報時談到,鄧小平從不談「文化大革命」,實際上是對「文化大革命」不滿意,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的路線不對。毛澤東聽後,決心把他和鄧小平之間的分歧挑開,讓毛遠新出面「幫助」鄧小平。毛澤東在這次談話中對毛遠新講:「有兩種態度,一是對文化大革命不滿意,二是要算賬,算文化大革命的賬。」毛澤東又一次談到劉冰的來信說:「他們信中的矛頭是對著我的。」「你們告訴小平注意,不要上當,小平偏袒劉冰。」「清華所涉及的問題不是孤立的,是當前兩條路線鬥爭的反映。」毛澤東還對毛遠新說,「你找小平、東興、錫聯談一下,把你的意見全講,開門見山,不要吞吞吐吐。你要幫助他(指鄧小平——筆者注)提高。」

毛澤東的這次談話,明顯比上次嚴厲。毛澤東說劉冰等人的來信是對著他的。在當時,反對毛澤東,是個重大政治問題。毛澤東還說,這是當前兩條路線鬥爭的反映。在當時,把事情上升到路線問題,就意味著要搞一場大運動。而且,毛澤東對鄧小平的批評,語氣也是十分重的。

11月2日上午毛澤東同毛遠新談的話,當天下午,毛遠新就按照毛澤東的意見,把鄧小平、汪東興、陳錫聯召集到一起開會,「幫助」鄧小平。毛遠新倒是按照毛澤東的意見,開門見山,一開始就以很大的、居高臨下的口氣說,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這段時間的路線不正確,在各方面都有復辟現象,是否定「文化大革命」。鄧小平一開始坐在那裡默默地聽著,他抽著煙,並不講話。當毛遠新再一次重複地說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三個多月的路線不對時,鄧小平把煙在煙缸中熄掉,沉穩而又堅決地反駁說:按你的描述,中央整個是執行了修正主義路線,而且是在所有領域都沒有執行主席的路線,這個話不好說。我主持中央工作三個多月是什麼路線,全國的形勢是好一點還是壞一點,實踐可以證明。(1975年11月2日毛遠新筆記)鄧小平接著說,把生產搞上去,安定團結,是主席的指示,執行這個指示是對的。毛遠新見說服不了鄧小平,而在場的汪東興、陳錫聯只說些無關緊要的話,會沒法再開下去了,也就結束了會議。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毛澤東最後十年的住所:游泳池。

第二天,也就是11月3日,毛遠新向毛澤東彙報了他與鄧小平、汪東興、陳錫聯開會的情況,毛澤東對鄧小平的這種態度,是有所預料的,他對毛遠新說:「你沒有精神準備,他也沒有料到,頂了起來。你有理,順著不好,頂了他,這就叫幫助。」鄧小平「要有個轉彎」。(11月3日毛遠新筆記)當毛遠新問下一步怎麼辦時,毛澤東說:再開會,「幫助」鄧小平,擴大一點人,讓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張春橋也參加,你們八個人先討論,不怕吵,吵也不要緊,然後政治局再討論。毛澤東還對八人會議定了討論範圍和調子,他說:討論限於文化大革命問題,做個決議。文化大革命是幹什麼的?是階級鬥爭嘛。對文化大革命,總的看法:基本正確,有所不足。現在要研究的是在有所不足方面。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你們八個人先討論,一次開不好,兩次,三次,不要著急。毛澤東此時的用意,是幫助鄧小平轉彎子。

毛遠新第二天,即11月4日,就召集八人開會。會上,毛遠新傳達了毛澤東的談話後首先發言。他從對毛澤東談話的理解,說到鄧小平的「問題」,他指責鄧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接著,毛遠新讓參加會議的其他人發言。這些人中,除了張春橋外,大多數人的發言根本不涉及爭論的焦點問題,即肯定還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問題,而鄧小平更是不談「文化大革命」,他只是強調現在搞生產、實現安定團結是正確的。毛遠新見在這個問題上很少有人響應他的話,會議開不下去了,便停止了開會,由他去向毛澤東彙報。

11月4日晚,毛遠新向毛澤東彙報了八人會議情況。毛澤東特別注意到,參加會議的其他人也不涉及「文化大革命」問題,鄧小平更不承認「文化大革命」正確。他對此十分不滿。當毛遠新彙報到鄧小平堅持說要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實現安定團結時,毛澤東說:「安定團結,不是不要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綱,其餘都是目。」毛遠新彙報道:汪東興說:主席是讓路線上團結,不是一批就打倒。毛澤東說:對。對鄧小平不是打倒,而是讓他改正錯誤,團結起來,搞好工作。我批江青也是這樣。當毛遠新請示下一步怎麼辦時,毛澤東說:會議還要開,要逐步擴大幾個人,開會就是幫助鄧小平及大家,互相幫助,搞好團結,搞好工作。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1975年,毛澤東在書房同鄧小平及工作人員在一起。

毛澤東此時還是希望鄧小平能承認「文化大革命」正確,在認識上和他保持一致,這樣,既可肯定「文化大革命」,又能發揮鄧小平的才幹,讓他繼續領導國務院工作,把經濟搞上去。因此,他不採取開政治局會議的辦法,而是採取指定幾個人開會,以及逐步擴大幾個人開會的辦法,「幫助」鄧小平。毛澤東還考慮到,開政治局會議,江青等人會藉機做文章,那樣的話,在政治局會議上就會發生爭吵,對鄧小平也不利,因此他指示毛遠新,擴大的「幫助」鄧小平的會議,不要江青參加,會議的情況也不要告訴江青,「對江青,什麼也不要講。」

毛遠新馬上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又擴大了幾個人來參加「幫助」鄧小平的會議。但是,開會時,鄧小平一直和毛遠新說不到一起,他堅決不承認「文化大革命」對,只是說自己主持中央工作時,在一些具體工作中有缺點和錯誤,但在路線上沒有錯,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辦的,把生產搞上去沒有錯,安定團結沒有錯。鄧小平還表示,自己願意寫書面檢查。會後,鄧小平寫出書面檢查,交給毛遠新轉給毛澤東。但鄧小平的書面檢查,也只檢討具體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不談「文化大革命」問題。

毛澤東決定把鄧小平的問題拿到政治局會議上去解決,但沒有收到預想效果。毛澤東要求鄧小平主持政治局會議,以形成一個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文件,被鄧小平婉言拒絕,他決定發起一場「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擴大」的「幫助」鄧小平的會議之後,毛遠新向毛澤東彙報會議情況時談到,鄧小平不談「文化大革命」,只檢討具體工作上的問題,並交上了鄧小平的書面檢查。毛澤東聽了毛遠新的彙報,又聽工作人員讀了鄧小平的書面檢查,很不高興。

這一次,毛澤東同毛遠新說了很多話,他重複前幾天說過的話:文化大革命是幹什麼的,是階級鬥爭嘛。現在有人就是要算賬,算文化大革命的賬。毛澤東還再次談到他對「文化大革命」的看法說:對文化大革命,總的看法:基本正確,有所不足。現在要研究的是在有所不足方面。三七開,七分成績三分錯誤,看法不見得一致。文化大革命犯了兩個錯誤,(1)打倒一切,(2)全面內戰。打倒一切其中一部分打對了,如劉、林集團。一部分打錯了,如許多老同志,這些人也有錯誤,批一下也可以。(我們)無戰爭經驗已經10多年了,全面內戰,搶了槍,大多數是發的,打一下,也是個鍛煉。鄧小平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歷來不提這個綱。還是「白貓、黑貓」啊,不管是帝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在這次同毛遠新的談話中特意談到了如何看待鄧小平問題的性質,他說:對鄧小平批還是要批的,但不應一棍子打死,鄧小平「還是人民內部矛盾,引導得好,可以不走到對抗方面去」。很明顯,毛澤東的這些話,都是針對鄧小平的。

當毛遠新問道:對鄧小平要求解除他擔負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之責任如何處理時,毛澤東思考了一下,說:「小平工作問題以後再議。我意可以減少工作,但不脫離工作,即不應一棍子打死。」毛澤東的這個話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同意鄧小平不再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了,這也意味著不讓鄧小平接周恩來的班任國務院總理了,但對他的現任職務暫時不動,同時繼續批評他,「幫助」他「提高認識」,等待他轉過來。

此時毛澤東對鄧小平還是手下留情的。他指示毛遠新,要把問題拿到政治局會議上去解決,政治局會議由鄧小平主持。但是,這次政治局會議也沒有達到毛澤東的期望。會上,大多數人不發言,鄧小平本人仍同以往的態度。鄧小平表示,還可以再寫一篇書面檢查。鄧小平寫出的這份書面檢查,也仍然同上次的差不多。毛澤東聽毛遠新彙報了政治局會議情況,又聽工作人員讀了鄧小平的第二次書面檢查,對鄧小平十分不滿。他決定,發動一場「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同時決定,在發動這場運動之前,開一次「打招呼」會議,向那些對「文化大革命」有抵觸、有「右傾翻案」問題的領導幹部「打招呼」。

毛澤東做出開「打招呼」會議的決定,是因為他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發動前沒有向廣大幹部「打招呼」以致許多領導幹部被打倒的教訓。他做出這個決定後,親筆寫了一個「關於打招呼問題」的批語,他寫道:「過去(指「文化大革命」發動前——筆者注)只有河南同百分之八十的縣委書記打了招呼,所以沒有受衝擊。在多數人身上複雜一點。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遑論魏晉。要估計這種情況。一些老同志打了招呼,如周榮鑫、李昌、胡耀邦、胡(指胡喬木——筆者注)、劉冰、李井泉等幾十人也要打招呼。」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毛主席堆滿書的大床一角。

一開始,毛澤東還是想把事情限制在一定範圍。他提出:在開「打招呼」會議之前,讓鄧小平主持開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這次政治局會議要形成一個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文件。毛遠新向鄧小平轉達了毛澤東的意見,鄧小平接過毛澤東的話婉言拒絕說: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遑論魏晉,由我主持開這樣的會不適宜。毛遠新向毛澤東彙報了鄧小平說的這些話,毛澤東當然很不高興。毛澤東決定,「打招呼」會議擴大範圍,讓一百多人都來參加「打招呼」會議。他讓鄧小平擬一個參加「打招呼」會議的人員名單,並且讓鄧小平主持「打招呼」會議。這兩件事,都是鄧小平不願意做的。擬定參加「打招呼」會議的人員名單,實際上是讓鄧小平認定哪些人有「右傾翻案」問題;主持「打招呼」會議,實際上是讓鄧小平主持解決自己「問題」的會議,但在當時鄧小平已經婉言拒絕讓他主持政治局會議形成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文件的情況下,他對這兩件事不好再推辭,不得不同意做這兩件事。

11月21日,鄧小平給毛澤東寫了一個報告,由毛遠新轉交給毛澤東。報告說:「遵照主席指示,向一些同志打個招呼,免犯錯誤。現擬了一個一百三十六人的名單,並擬了一個打招呼的談話要點,都是由政治局會議討論修改了的。現送上,請審閱批示。打招呼的方法是,把大家召集到一塊談,政治局同志都出席。政治局商量,準備把談話要點發給各大軍區司令員和政委以及省市委第一書記,也給他們打個招呼。此點也請主席批准。」鄧小平還在這個報告的後面附上了「打招呼」談話要點。這個要點中,按毛澤東的意見提到:毛主席對劉冰等人的來信很重視,認為這是當前兩條路線鬥爭的反映,是一股右傾翻案風。毛澤東聽工作人員讀了鄧小平的報告和談話要點後,在鄧小平的報告上批道:「很好。但不僅只是老同志,要有中年、青年各一人同聽同議,如此次十七人會議那樣。即也要對青年人打招呼,否則青年人也會犯錯誤。請政治局再議一次,或者分兩次開,或者先分後合。」毛澤東的這個批示,由鄧小平在政治局會議上做了傳達。毛澤東寫完這個批示的第三天,又考慮到,有青年人參加(即讓造反派參加——筆者注)「打招呼」會議,不太合適,這些人參加會議,就會對其他人大批特批,反而會把事情搞複雜了。於是,毛澤東寫信給鄧小平說:「還是先給老同志打招呼,青年問題暫緩。」

11月24日,中央開「打招呼」會議。鄧小平主持了「打招呼」會議,並在會上宣讀了「打招呼」的《講話要點》,餘下他再不說什麼話。參加「打招呼」會議的人大多數不表態,少數表態的人,也只說些無關緊要的話。這種情況,與前些日子中央開的幾次會一樣,沒有出現毛澤東所期待的結果,毛澤東肯定不會滿意。由此,鄧小平預感到,一場大的政治風暴即將來臨。因此,鄧小平的這次會上表情嚴肅、堅毅,一句話也不說。參加會議的王震對他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要多保重。」鄧小平聽了,也只是點了點頭。

果然如同鄧小平所預料的,毛澤東對「打招呼」會議的結果十分不滿意。他決心在全國範圍發動一場「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197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在全國開展「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文件,一場政治運動又在中國大地上開展起來。

周恩來逝世,毛澤東十分悲痛,二人友誼之深,由此可見

正當「四人幫」躍躍欲試,想儘快把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推向全國時,人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全國廣大幹部和群眾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毛澤東早在周恩來逝世前一個月,就指示中央辦公廳,要用最好的醫生和最好的醫療辦法,全力搶救周恩來,並把治療情況和病情隨時報告給他。在周恩來逝世的前幾天,毛澤東已經連續接到有關治療和搶救周恩來的報告。報告說:周恩來的病情已無法控制和挽救。自己也身患重病的毛澤東是躺在病床上聽到這個報告的,當時他面露十分難過的表情,從工作人員手中要過報告,默默地讀著,一句話也沒有說。1976年1月7日和8日,周恩來病情惡化,醫療組全力搶救。這兩天,毛澤東一直沒有睡覺,他在關注著搶救周恩來的情況。8日上午,中央辦公廳負責人向通宵未眠的毛澤東報告了周恩來逝世的消息。毛澤東聽後,沉默很久,微微點頭表示知道了。當天下午,中央政治局送來《訃告》清樣,由工作人員讀給毛澤東聽。毛澤東聽後,慢慢閉上眼睛,兩行淚水從眼裡流出。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1974年5月,毛澤東和周恩來在中南海,這是兩位偉人的最後一張合影。

此時,毛澤東已經無力行動了。他不能參加周恩來的追悼大會了。1月14日,在召開周恩來追悼大會的前一天,中央送來了周恩來的悼詞稿,由工作人員念給毛澤東聽。毛澤東聽悼詞稿時,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失聲痛哭。這在毛澤東的一生中,是極少見的。

毛澤東對周恩來的逝世,感到十分悲痛,二人幾十年的友誼和深厚感情,由此可見。自從周恩來逝世後,毛澤東的情緒一直很低沉,不願意講話,每天拚命地讀書、看文件,以此來排泄自己內心的悲傷。從此,毛澤東的身體更不好了。

毛澤東沒有把權力交給「四人幫」,他還是要保鄧小平的

周恩來逝世後,毛澤東集中了幾天時間,考慮由誰來接周恩來的班的問題。「九一三」事件後,中央日常工作是由國務院總理主持的。此後,由國務院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就成了中央工作的慣例。現在,由誰來接周恩來的班,非同小可。實際上,接周恩來的班當總理的人,就意味著要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並且最後極有可能接毛澤東的班。

當時,由於毛澤東與鄧小平在對待「文化大革命」問題上發生重大分歧,毛澤東已經對鄧小平不信任了,不準備讓鄧小平來接周恩來的班了。到1976年初,鄧小平實際上已經處於閑置狀態。除了鄧小平之外,還有誰能接周恩來的班?對此,毛澤東進行了認真的思考。

周恩來生病時,「四人幫」就打算推出張春橋來當總理,並且進行過密謀。對於他們密謀的情況,中央專案組在1980年提審張春橋時,他說漏了嘴。審訊組審訊張春橋時,先從風慶輪的問題談起,談得很平和,很隨意,忽然,平和地問張春橋:「你們準備在搞了周總理、鄧小平以後,由誰來當第一副總理並在以後接替周總理呢?」張春橋吞吞吐吐地說:「他們(指江青、姚文元、王洪文——筆者注)的意思是要我……。」張春橋一下子說漏了嘴,感到不對,從那以後,他再也不說話了。(史料見汪文風:《從「童懷周」到審江青》80頁)很明顯,那個時候,「四人幫」就打算讓張春橋當總理。正在毛澤東考慮安排由誰來接周恩來的職務的時候,「四人幫」便加緊活動了。江青通過毛遠新,多次向毛澤東提議,由張春橋來當總理。毛澤東沒有表態。他不打算把權力交給「四人幫」。毛澤東的考慮主要是:「四人幫」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間沒有威信,而且確實存在著搞幫派的問題。對此,毛澤東在1975年5月3日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就尖銳地指出來了。當時,毛澤東表示:對「四人幫」的問題,上半年解決不了,下半年解決,今年解決不了,明年解決,總之,一定要解決。但他對「四人幫」維護「文化大革命」的成果,還是讚賞的。因為他自己認為,搞「文化大革命」是他一生中乾的兩件大事之一。

在「四人幫」之外,毛澤東選誰呢?

毛澤東把目光放在了華國鋒的身上。毛澤東對華國鋒很熟悉。華國鋒長期在他的老家湖南省工作。過去,毛澤東每次回老家,在聽地方領導人彙報工作時,大都能與華國鋒見面。他對華國鋒的印象很好。早在「九一三」事件發生之前,毛澤東就在南巡途中對一些地方領導人說,要選一些年輕幹部當接班人。在當時毛澤東點到的幾個年輕幹部中,有華國鋒一個。「九一三」事件之後,毛澤東一直對已經調到中央來工作的華國鋒十分賞識,認為他「厚重少文」,類似於漢劉邦手下的周勃。因此,毛澤東決定,選華國鋒來接周恩來的班。當時,有人向毛澤東反映說:華國鋒水平低。毛澤東說:「我就選這個水平低的。」(1976年10月13日汪東興在中共中央打招呼會議西北組會議上的講話記錄)

毛澤東選華國鋒接周恩來的班,還有一個考慮,就是他聽話。此時,毛澤東要肯定「文化大革命」,繼續反擊右傾翻案風,對此,華國鋒是會認真執行的。

1976年1月21日,毛澤東提議,經中央政治局一致通過,確定了華國鋒任國務院代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2月2日,中央正式發出《通知》(中共中央1976年1號文件)。華國鋒上任後,果然繼續貫徹了毛澤東關於維護「文化大革命」「成果」、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意見。雖然如此,但華國鋒在本質上畢竟與「四人幫」不同。他在貫徹反擊右傾翻案風時,講話是慎重的。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1976年2月,毛澤東與華國鋒在一起。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毛澤東選取華國鋒當周恩來的接班人,是動了腦筋的。毛澤東的一個重要考慮,就是華國鋒不是「四人幫」的人,跟「四人幫」在本質上不一樣。顯然,毛澤東已經下了決心:不把權力交給「四人幫」。

1976年4月5日,天安門廣場上爆發了以悼念周恩來、支持鄧小平、反對「四人幫」為主題的偉大群眾運動(史稱「四五運動」)。這個運動受到了「四人幫」的仇恨。他們操縱政治局,把「四五運動」說成是反革命事件,並且要毛遠新把他們定的意見報告給毛澤東。毛澤東聽了毛遠新的報告後,輕信了他們對天安門運動的定性,同意了他們的定性。「四人幫」藉此機會,動用武力把「四五運動」鎮壓下去了。

毛澤東雖然錯定了「四五運動」的性質,但他並不想把鄧小平一棍子打死。當時「四人幫」加上受到他們鼓動的一些政治局成員,通過毛遠新向毛澤東提出了這樣一個意見:開除鄧小平的黨籍,在全國開展批鄧運動。毛澤東經過慎重考慮,沒有同意他們的意見。他決定,對鄧小平要保留黨籍,以觀後效。至於批鄧,毛澤東也認為屬於思想上的批判問題,是黨內矛盾,不能批得過分。在當時的形勢下,毛澤東還考慮到了「四人幫」的毒辣,顧慮到了鄧小平的人身安全。為了保護鄧小平,他特意把葉劍英、汪東興叫到自己的病床前,指示他們,對鄧小平要保護,不要使他落入「四人幫」手中。在毛澤東的親自關懷下,由葉劍英、汪東興秘密安排,鄧小平住進了東交民巷一處宅院里。不久,鄧小平在那裡生了病,毛澤東聽到彙報後,派出最好的醫生,去給鄧小賓士療。由於毛澤東的保護,保證了鄧小平的生命安全和一段時間的平靜生活。

唐山地震牽動著毛澤東的心

自從周恩來逝世後,毛澤東的身體越來越差。他的心情一直處於沉悶狀態,臉上幾乎沒有任何笑容。他還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過:「哪有不死的人呢?死神面前一律平等,毛澤東豈能例外?『萬壽無疆』,天大的唯心主義!」

到1976年夏季之後,毛澤東開始喜歡回憶往事了。他在與身邊工作人員的接觸中,常常在不經意間談起往事。雖然他說話已經很困難了,發音不清,但一回憶起往事,臉上總是浮現出光彩,講的話也多了。他經常談戰爭年代和建國初期的事情,願意看這方面內容的電影。他還經常講青年時求學、革命的事,講起他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相處的日子。他還經常讓工作人員把他的一些舊照片找出來反覆地看。其中,他1942年在延安給120師幹部作報告的照片和他騎馬轉戰陝北的照片,他最愛看。一次放電影時,毛澤東看到人民解放軍整隊進入剛剛攻克的某城市,受到市民熱烈歡迎的畫面時,感情激動,不禁失聲大哭。(史料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毛澤東在重病期間,仍然十分關心唐山地區的救災工作。這是他看過的部分有關文件。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唐山發生大地震,人民生命財產蒙受巨大損失。這時的毛澤東,大多數時間是處於昏迷、半昏迷狀態,靠鼻飼生活。但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唐山地震使這個10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成為一片廢墟,幾十萬人傷亡,北京、天津也進入緊急防震狀態,這使毛澤東十分牽掛。由於毛澤東自從1975年以來視力就很不好,每次送來的文件,都由工作人員代讀。唐山地震後,每天送來的地震情況材料,他都要親自過目。當看到唐山地震造成極其慘重損失後,他哭了。他叫來秘書,親自交待,要黨中央、國務院緊急調集解放軍部隊、醫療隊、工程技術人員,日夜兼程,趕赴唐山,搶險救災。8月18日,他親筆圈閱了中共中央《關於唐山丰南一帶抗震救災的通報》。

毛澤東一向主張人定勝天,但在他的晚年,有兩個自然現象卻使他深思良久。一次是1976年4月下旬,毛澤東從工作人員的讀報中,得知不久前吉林省降落了一次大範圍的隕石雨。隕石雨散落的範圍約有五百多平方公里,其中有三塊隕石的重量超過100公斤,最大的一塊重量為1770公斤,超過現存世界上最大隕石的重量。毛澤東一聽到這裡,少有地從床上坐起來,讓工作人員攙扶著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天際,陷入深思。一次就是唐山發生大地震時,毛澤東每次聽完地震情況彙報時,都陷入深思。他為什麼陷入深思?他自己沒說,但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的一句話,很能反映他的想法。那一次,是工作人員在他從「游泳池」轉到較安全的地方之前,幾個護士怕地震使屋子上什麼東西掉下來砸到毛澤東,便把一張大床單拉起來,罩在毛澤東躺著的病榻上面。昏迷中的毛澤東醒來後,看到這一情景,就問是怎麼回事?工作人員告訴他,這是防止地震掉下來東西砸到他。毛澤東微笑了一下,對他們說,這樣做,是防止不了天上掉下來東西砸下來的,那是自然現象。

毛澤東「葉落歸根」的願望沒能實現。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天,還在讀書

毛澤東出生在湖南的韶山,他對那裡有深厚的感情。建國後,他雖然很少回韶山,但他留戀著那片土地,熱愛著那裡的人們,熱愛著那裡的一草一木。同任何進入晚年的老人一樣,他也很想「葉落歸根」,即去世後埋葬在家鄉。1976年初,他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這樣一個心愿:回到故鄉韶山休養,就在那裡終老一生。但是,中央政治局沒有同意毛澤東的這一請求,原因有二,一是毛澤東在北京,重大事情請示毛澤東,比較方便。毛澤東如果到韶山休養,就不方便了。二是毛澤東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了,任何移動,都可能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當中央政治局把這一意見告訴毛澤東時,毛澤東長嘆一聲,沉默良久後,表示同意。

毛澤東自知去日無多,但仍然堅持看書、聽工作人員讀文件。1976年9月7日,已經處於病危狀態的毛澤東還要求看書、看文件。他要工作人員拿來一本書,但由於聲音微弱,吐字不清,工作人員沒聽明白他是要哪一本書。毛澤東有些著急,用顫抖的手握著筆寫下了一個「三」字,然後用手敲敲木製的床頭。工作人員猜出他想看有關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書,便把這本書找來。毛澤東點點頭,露出滿意的神態。但毛澤東只看了幾分鐘的書,就又昏過去了。8日這天,毛澤東從昏迷中醒來,還要求看書、看文件。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看文件、看書11次,共2小時50分鐘。「他是在搶救的情況下看文件看書的:上肢插著靜脈輸液導管,胸部安有心電監護導線,鼻子里插著鼻飼管,文件和書是由別人用手托著。」(《歷史的真實》154頁)毛澤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看書的。他最後一次看文件,是8日下午4時37分。在病危中,毛澤東看文件、看書時間長達30分鐘。這離他去世只有8個多小時了。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他的一生,真是學習的一生,奮鬥的一生。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毛澤東主席追悼大會現場。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首都各界和全國各地代表到人民大會堂向毛澤東遺體告別。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瑞典群眾9月17日晚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火炬遊行和追悼會,沉痛哀悼毛澤東主席逝世。

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後一年

◆9月11日,法國巴黎群眾在街上遊行,哀悼毛澤東主席逝世。標語牌上寫著毛主席語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註明轉自《黨史博採》。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