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星神崇拜:揭秘古代城市的防火措施

水星神崇拜:揭秘古代城市的防火措施

文/止水

不知你是否留意,遊覽故宮時,途經無論是太和門、乾清門還是神武門,頭頂上的「門」字,最後都少了一筆彎勾。本以為是別字,細查資料後才知,這裡面大有來歷。

太和門(資料圖)

明朝的著名書畫家馬愈曾在《馬氏日記》中寫到:「宋都臨安玉牒殿災,延及殿門,宰臣以門字有腳鉤帶火筆,故招火災。遂撤額投火中乃熄。後書門額者,多不鉤腳。」意思就是南宋的玉牒殿發生大火,當時的丞相認為是「門」字帶了一勾才引發的火災。之後的宮廷內外,凡遇有門,因忌諱失火,便寫成了未帶勾的「門」字。

雖然這樣的說法現在看來有些牽強,但也反映出古人對火的懼怕。作為文明的象徵之一,火的運用與防範,更突出了古人的智慧,隨之而產生的文化現象和民間信仰,也值得深究。

繁華臨安城火災頻發

馬愈筆下的南宋臨安城,是13世紀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按照歷史學家趙岡的計算,臨安城在發展高峰期人口高達250萬。雖然於今,只是一個三線城市的人口規模,但當時同期的歐洲城市只有區區的數萬人。《都城紀勝》說,臨安「戶口蕃息近百萬餘家,城之南西北三處各數十里,人煙生聚,市井坊陌,數日經行不盡。」

繁華臨安城(資料圖)

義大利人鮑丁南如此描述杭州:

「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座城市更宏大的了,它方圓達100英里,到處見縫插針般地住滿了人,一所宅院里往往住著十或十二家,而市郊的人口比市內還多。該城共有十二座城門,而在距每座城門8英里之外的地方,還有許多比威尼斯更大的城鎮,故一個人若在任何一處郊區走上6或8天,仍會覺得自己彷彿只是走過了很小的一段路。」

可見當時的臨安城,面臨著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城市空間有限等諸多問題。而多層建築的出現,可以緩解這些問題。多層建築,使得城市容積變得更大,而這類建築多為土木結構,一旦發生火災,後果極其嚴重。據記載,南宋臨安城火災頻發,共七十三次。

望火樓與水星閣

針對頻發的火災,臨安城市建成了完善的消防機制,在重要的地方專門設置了防火、救火機構「防火司」,「多差人兵」、「廣置器用」、「明立賞罰」(《宋會要輯稿·刑法》)。在防火司,均配備救火工具,並配備專人負責更新和維修。有火情時,發出救火器具;撲救結束後,將器具收回。工具有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宋史》卷66《五行四》)。

望火樓(資料圖)

又據《夢梁錄》,城內修建望火樓,高四十尺,日夜駐兵瞭望,發現煙火即拉響警報。白晝舉旗為號,夜晚則懸燈為信。

望火樓結構(資料圖)

官方出台一系列防範火災的措施,同樣頒布嚴格的懲治措施。火災的頻發,在民間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民眾多供奉河神、龍王,以求平安,而興建於明中葉之後的水星閣,更是將水星神崇拜推向了高峰。杭州城北的水星閣,於1794年(清乾隆年間)重修,1868年(同治七年)再次重建,並有《重建水星閣記》勒石留存。清鄒諤《慧雲寺登水星閣》中寫道:

「傑閣秋登遠望收,城隅俯瞰碧波流。山形北走環湖墅,堞影南翔拱郡樓。剩有荒祠香社散,欲尋遺碣菜畦留。春風取次傳梅信,玉照堂空花月幽。」

水星閣周邊多水,北有運河、上塘河;東有東河、中河;南有新橫河(倉河),並連通白洋池水泊,素有「四水環繞的地標建築」之稱。

1950年杭州城北水星閣(資料圖)

《北隅掌錄》說,康熙皇帝南下杭州,也曾到過水星閣,還題了碑文《武林坊巷志》,不過,文中也是「記他事,只旁及水星閣一語」,而「絕不言其(水星閣)緣起」。水星閣何以緣起,更要說說水星神崇拜。

水星神崇拜

水星神崇拜,緣起於道教十一曜星神崇拜。十一曜在道經中一般稱作「十一曜星君」或「十一曜真君」,分別指太陽帝君、太陰元君、木德歲星星君、火德熒惑星君、金德太白星君、水德辰星星君、土德鎮星星君、神首羅睺星君、神尾計都星君、天一紫炁星君和太一月孛星君。

南宋·張思恭·猴侍水星神圖(資料圖)

其中,水德辰星星君即水星之神。《洞淵集》卷七稱:

「北方水德星君,水之精。黑帝之子,水德為天心,紫辰之星,正對崑崙之頂處。紫微之宮,即元氣之主。其精下降為先農之神,主發生物,光照五十萬里,徑一百里,一年一周天。星君戴星冠,躡朱履,衣黑霞鶴壽之衣。執玉簡,懸七星寶劍,垂白玉環佩。管人間水族絞龍群魚、雪雹凝寒之事。博大冠五行之首,生萬物之根,海瀆江河宰酌之事。」

《西遊記》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戰青牛怪,而青牛怪有一個寶貝神通廣大,把悟空的金箍棒和諸多位天兵天將的兵器都收了去,於是悟空也先後請來了火德星君和水德星君來幫忙。水德星君自己沒有前去,而是派黃河水伯前去助戰……行者道:『都是你這孽嘴孽舌的夯貨,弄師父遭此一場大難!著老孫翻天覆地,請天兵水火與佛祖丹砂,盡被他使一個白森森的圈子套去。如來暗示了羅漢,老孫說出那妖的根原,才請老君來收伏,卻是個青牛作怪。

《西遊記》水德星君影視形象(資料圖)

可見,隨著古代城市人口的劇增,城市規模的逐漸擴大,火災的頻發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民間水星神崇拜的流行。如今,杭州城北的水星閣早已不在,只有幾處剩下的的辟火碑,還深深記錄著這座城市自古以來的繁華。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轉之翼 的精彩文章:

這個軍報頭條宣傳過的軍創孵化基地要遷址揭牌啦!
瀋陽:關於舉辦2017年瑜珈、民族舞蹈、中醫養生培訓班的通知

TAG:軍轉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