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伯端鄉貫天台,鐵證如山!

張伯端鄉貫天台,鐵證如山!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天台人。遇仙后更名為「用成」(或作「用誠」)。生於宋太宗雍熙元年(984)。他博學多才,長期精研儒、釋、道三教典籍。他在《悟真篇?自序》中說:「仆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惟金丹一法,閱盡群經及諸家歌詩論契……」他是在道教史上具有劃時代作用的重要人物。

關於張伯端的鄉貫,《悟真篇》前序自署「天台張伯端平叔序」,表明其為天台人。經查考宋元明三代有關文獻,都稱張伯端為天台人,與其自署一致。只在《嘉定赤城志》出現過郡人,在《大明一統志》出現過台州人。因此,自宋以來至清(康熙)700年間,有關張伯端典籍都認定張伯端是天台人,從沒有爭議過。自清康熙二十二年後至今,有人說張伯端是「臨海縣人」。為澄清張伯端鄉貫,經查閱史籍,科學分析研究,認定張伯端是天台人。

上圖為新桐柏宮紫陽真人坐像

一、張伯端鄉貫是天台人史科可鑒題

(一)張伯端在其主要著作中表示自己是天台人。

有關張伯端的鄉貫資料,最早出現在他的主要著作《悟真篇》中。他在該篇「自序」之末是這樣簽署的:「時皇宋熙寧乙卯歲旦天台張伯端平叔敘。」《悟真篇後序》之末除年號不同,也簽署天台張伯端平叔再敘。在這裡,他向人們明確標示自己是天台人。張伯端還在其親手寫下的《石橋歌》中,也表明自己是天台人。《石橋歌》「吾家本住石橋北,山鎮水關森古木。橋下澗水徹崑崙,山下有泉香馥郁。吾歸山內實堪誇,遍地均栽不謝花。山北穴中藏猛虎,出窟哮吼生風霞。山南潭底隱蛟龍,騰雲降雨山蒙蒙。」詩中「石橋」二字,《漢語大字典》解釋 「石橋,特指浙江省天台山勝景石樑。」 一個人的籍貫出生地,沒有比他自己更清楚的了,因此,張伯端是天台人,這是一槌定音難以更改的鐵的史實。

(二) 張伯端的傳人以及後世再傳弟子都指明張伯端是天台人。

宋?翁葆光在《悟真篇?註疏序》中:「夫子嘗談余曰:天台仙翁道成,受命於上帝為紫陽真人。」 道教南宗又名道教天台宗,桐柏觀是南宗祖庭。張伯端是道教南宗始祖,因是天台人,故道教紫陽派又稱天台仙派,稱張伯端為天台仙翁。宋?陸彥孚《悟真篇記》云:「張平叔先生者,天台人也。」宋?薛道光《悟真篇》記有「張平叔先生者,天台人,少業進士,坐累謫嶺南兵籍」。 元?陳致虛《上陽子注悟真篇》序有「天台紫陽真人《悟真篇》詩詞歌章,明示金丹之術,以全久視之道」。 宋?真德秀《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序有「天台真人張平叔作《悟真》詩百餘篇行於世,識者謂《參同》之後才予閑中雖頗涉蠟,然未能識其妙處。雲峰夏宗禹自永嘉來游幔亭,示余所為《悟真講義》序……。」 宋?白玉蟾《修真十書雜著指玄篇》卷之六《謝張紫陽》「稽首百拜上覆:祖師天台悟真先生紫陽真人張君門下」。 白玉蟾《修真十書上清集》卷之三十九 《快活歌》有「子子孫孫千百億,爐鼎雞犬皆登天。大道三十有二傳,傳到天台張悟真,四傳復至白玉蟾。」弟子是再了解師祖的,他們為師祖《丹經王》註疏應是認真、真實、可靠的。

(三)歷代典籍中記載張伯端是天台人

元?趙道—《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之「張用誠傳」云:「張伯端,天台人也。」 明?張宇初《道藏洞真部?讚頌類》之《南五祖誥》有「九皇降跡於天台,一脈潛通於劉祖。」明?洪自誠《消搖墟經》卷二「張紫陽傳」載「張伯端,天台人。少好學,晚傳混元之道而未備,孜孜訪問,遍歷四方。」 明?彭好古《悟真篇玄解》載「《悟真篇》,天台紫陽真人張伯端著」。清康熙?雲陽道人朱元育《悟真篇闡幽》序 「《悟真篇》者,宋紫陽真人天台張平叔所撰也。紫陽出海蟾劉祖派下,為南宗第一祖,憫世人不知金丹大道,墮落旁門,特作此書,令學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耳。」

此外,相關古籍文獻還有:南宋初,陳葆光的《三調群仙錄》,宋葉士表(文叔)袁公輔等注的《修真十書悟真篇》,南宋晁公武的《群齋讀書志》,南宋釋志磬的《佛祖統記》,明宋廉的《君士分大丁錄》,明王世貞的《列仙全傳》,清仇兆鰲(知几子)的《悟真篇集注》……等典籍均記載張伯端是天台人。

(四)各種志書記載張伯端是天台人

陳耆卿編纂《嘉定赤城志?人物》,成書於1223年,是迄今為止距離張伯端在生年代最近的志書,載有「張用誠,郡人,字平叔。陳耆卿是臨海縣人,郡人同是台州府人。他稱張伯端是郡人,反而證明不是臨海縣人。如果是臨海縣人應該稱為邑人。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據,證明了張伯端非臨海縣人,而是同在台州府的天台人。明代釋無盡(傳燈大師)編撰的《天台山方外志》載「張伯端,天台人」;《山西通志?人物傳》載:「張伯端,天台人……。」 山西離天台山路途遙遠,如果張伯端不告訴當地士大夫,怎麼會知道張伯端是天台人,收入志中?可見張伯端是如實介紹自己的鄉貫。

上圖為天台山桐柏宮《崇道觀碑》殘片

二、稱張伯端鄉貫是臨海人,純屬編造

最早出現張伯端是臨海人的提法,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臨海縣誌》。《臨海縣誌》在記載張伯端鄉貫時,明確寫明:「張用誠,邑人,字平叔。」依據是「按:舊志及一統志載,用誠臨海人……。」此記載造成300多年的爭議公案。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眾說紛紜,使一位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厘不清他的鄉貫祖籍,否定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700年典籍對張伯端是天台人的認定。

《臨海縣誌》載張用誠是「邑人」,依據是舊志及一統志載是臨海人。這不符事實,是編造。此謂舊志,在編《臨海縣誌》前700年間,只二部舊志,即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稱張伯端為郡人;明天順五年(1467)李賢《大明一統志》稱張伯端為台州人。除了這兩部志書,一說郡人,一說台州人外,其他所有典籍基本上都記載張伯端是天台人。陳耆卿說張伯端是郡人,明李賢《大明一統志》說台州人,他們的記載一點不錯,郡人、台州人都是說同一台州府人。而《臨海縣誌》編者把郡人、台州人直接作臨海人的依據,這太牽強附會了吧?

《台州府志》對張伯端鄉貫的記載,一字不差,一字不少地採用《臨海縣誌》對張伯端鄉貫的記載。被《台州府志》的採用,造成的影響作用就更大了,致使後來被清雍正皇帝採用。

清雍正十二年(1734)御書「敕建崇道觀」碑文中寫道:「紫陽生於台州,城中紫陽樓,乃其故居。」雍正皇帝「聖旨口」成了張伯端是臨海人的最最權威的依據。因此,這樁公案主人張伯端自己說是天台人,皇帝說他是臨海人,難解難斷,皇帝說張伯端是臨海人,300多年來誰還再敢說張伯端是天台人,就是有人敢說張伯端是天台人,也只能是誣吹爛造,小人一個,不與理采。就連堂堂朝庭命官也只能跟著造假,不敢實事求是,堅持原則。造成這個後果的禍首是雍正九年(1731)浙江總督李衛。

三、李衛欺君罔上,以假亂真題

雍正皇帝推崇張伯端,十分讚賞他的「三教合一」主張,萌生了在天台重修紫陽道場的心愿,於是在雍正九年(1731)向浙江總督李衛下了一道調查天台道場情況的密諭:

天台山聞得有紫陽真人洞府,未知可有道場觀宇否?可詳細留心訪查。若有可應修理振興處,密議奏聞。……再:葛仙翁道場亦在天台,未知與紫陽真人仙蹤一事否。聞得仙翁道場俱皆消磨,符籙皆歸龍虎山,未知從何代廢墜。今若振興復舊,可能查其遺迹傳聞整理否?朕有一心愿,可代朕詳細查考議奏。若系兩事,紫陽真人道場更為切要。朕專為紫陽真人仙跡起見事也,卿可知之。特諭。

李衛接到密諭後,立即委派浙江糧道朱倫瀚「藉以查勘金清港閘水利工程為題,順道密往察看」,並於同年十月以密摺直接回復雍正。其中關於張伯端籍貫部份的內容如下:

伊先到天台山,後到府城。考之郡邑舊志,及《赤城》、《一統》諸志,俱載紫陽真人為張用誠,字平叔,乃台之臨海籍。惟《天台山志》則載:張伯端,字平叔,天台人,遇仙之後改名用誠,號紫陽。與諸志稍異。但今府城中尚有紫陽樓,傳為真人故居,久己改建元壇廟,另起樓於左側,為仙像以祀。又因真人曾著《悟真篇》,故府治之北有悟真橋,並有悟真坊在於城北。此皆其遺迹。至相傳洗浴遁去之處,在臨海縣西北六十里百步溪。今百步嶺之半山,僅存祠屋三間,供有真人石像、題詩碑記。其在天台,惟桐柏宮有真人於此棲真修鍊之跡,余無所傳。則紫陽真人確為臨海人無疑也。

李衛這段言之鑿鑿的密摺,粗看似乎頗有道理,細研則感粗率武斷。理由是:

1、落實皇上密諭不負責任,敷衍了事。朝廷命臣落實皇上密諭是壓倒一切的大事,而李衛身為浙江總督,在實施皇上密諭時,極不重視,極不負責任,不是親自去辦理,而是委派下屬糧道朱倫瀚去金清查勘港閘水利工程時順道往天台察看。

朱倫瀚天台察看沒有遵照雍正皇帝「可詳細留心訪查」的密諭要求。雍正密諭的主旨是:「天台山聞得有紫陽真人洞府,未知可有道場觀宇?若有可應修理振興。」李衛依據朱倫瀚的察看,在回復雍正的密摺中:「伊先到天台山,後到府城」,開頭句就造假欺君,他根本沒來天台,欺騙皇上說自己先到天台山,後到府城。雍正要求訪查天台山紫陽真人洞府,道場觀宇情況,他一筆帶過,避重就輕,以虛充實不作回復。這份密諭,雍正要完成自己的心愿,為天台山紫陽真人遺迹修理振興,要李衛:「代朕詳細查考議奏,若系兩事,紫陽真人道場更為切要,朕專為紫陽真人仙跡起見事也。」可是,李衛在回復雍正密諭的密摺中,把雍正密諭要求的:「細心訪查,遺迹修理振興,紫陽真人道場更為切要,朕專為紫陽真人仙跡起見事」不加領會,不抓重點,弄虛作假,敷衍了事。視皇上要完成的心愿為兒戲。把李倫瀚訪查造假的材料作主要內容和依據。如「紫陽真人確為臨海人無疑也」。以假亂真,欺騙皇上,造成雍正御筆敕封建崇道觀碑文的過錯。

2、所考諸志以偏概全。當有七部。李衛聲稱:「俱根據密摺可知,查考過的「郡邑舊志,及《赤城》、《一統》諸志」載紫陽真人為張用誠,字平叔,乃台之臨海籍。」其實,只有《康熙台州府志》和《康熙臨海縣誌》所載稱張伯端為「臨海人」。而明《天台山志》(即《天台山方外志》) 22和清《天台山全志》則明確稱張伯端為「天台人」,南宋《嘉定赤城志》稱「郡人」,明《一統志》稱「台州人」,《康熙天台縣誌》則未列。也就是說,七部志書有五種說法。稱「臨海人」與「天台人」各二種,稱「郡人」與「台州人」 各一種。而李衛卻以偏概全地稱:「俱載紫陽真人……乃台之臨海籍」,即使明確稱「天台人」的兩本山志在他眼裡也只是「稍異」而已。至於一致記載張伯端是天台人的大量古籍史料,更是完全置之不理,違背了「時近則跡真」的考據原則。其辦事之粗率武斷,由此略見一斑。

3、自認天台人竟不提及。一個人的籍貫,當然自己最清楚。張伯端在其代表作《悟真篇》序中自署「天台張伯端」就是最可靠的史實,而李衛對此竟然隻字不提,亦未作任何說明。在古今中外所有論述張伯端籍貫的文章中,粗率到連本人自署都隻字不提的程度,李衛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由以上分析可知,朱倫瀚受委密查天台紫陽道場情況,在所獲信息不實的情況下,輕信了康熙兩志稱張伯端是臨海人的編造。而李衛對朱倫瀚的回復,不但沒有細察其中疏漏不實之處,反而在密摺中想當然地加以粉飾圓潤,武斷地作出「紫陽真人確為臨海人無疑也」的結論。隨即將此極具誤導性的秘密奏摺,直送雍正皇帝龍案。

李衛是參與雍正繼位之爭的幹將,雍正即位後將其作為心腹委以重任。面對李衛言之鑿鑿的奏摺,雍正皇帝又怎能不相信呢。於是,就有了「紫陽生於台州,城中有紫陽樓,乃其故居」的御書碑文。張伯端也就成了欽定的「臨海人」。雍正本想在天台山重修紫陽道場的心愿,也就分成了三處實施。

李衛這種欺君罔上,以假亂真的行為,誤事害己。說他「誤事」,誤導雍正皇帝搞錯張伯端鄉貫;說他「害己」,乾隆登基不久即因「辦事粗率」被革職,隨即「病死」。靠「病死」,如在生,被人戮穿,有殺頭之罪。

四、《四庫全書》正本清源題

張伯端是天台人,因雍正皇帝說他是臨海人,枉斷公案誰與論說,誰能正本清源。好在歷朝有不畏王權、敢於秉筆直書的史官直臣。如乾隆年間奉敕編纂《四庫全書總目》的紀昀、奉敕編纂《雍正山西通志》的儲大文、以及主編《仙術秘庫》的王建章等,仍然據實直書稱張伯端為「天台人」。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有願要彙編浩大文化工程《四庫全書》,命紀昀為主編,紀昀是位有名銅頭鐵臣,在主編《四庫全書》時,敢于堅持歷史文獻的真實性,敢於糾正包括皇帝在內的過錯,連乾隆皇帝的父親雍正皇帝有錯,也不留情,把雍正皇帝在御筆敕封修造的天台桐柏宮「崇道觀碑文」中「紫陽生於台州,城中有紫陽樓,乃其故居。」給以糾正。紀昀《四庫全書?悟真篇註疏?提要》:「臣等謹按《悟真篇》註疏三卷、附直指詳說一卷,宋張伯端撰翁葆光注,而戴起宗所重增疏義也。伯端——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

雍正皇帝說得對,還是紀昀提要說得對?附:紀昀等謹撰《悟真篇》註疏,請讀者評說。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第十四 《悟真篇註疏》道家提要:

【臣】等謹案:悟真篇註疏三卷,附直指詳說一卷,宋張伯端撰,翁葆光注,而戴起宗所重増疏義也,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熙寧中游蜀遇異人,傳金丹火候之秘元豐中成道於荊湖以無生留偈而逝其徒焚之若釋氏所謂舍利者千百後七年復有人見之王屋山中故世俗相傳以為仙去是書專明金丹之要與參同契並道家所推為正宗其中所云要知產葯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者即參同契三日出為爽震生庚西方之防其雲葯重一斤須二八者即參同契上?兌數八下?艮亦八之防其雲三五一都三個字古今明者實然稀者即參同契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之防其雲木生於火本藏鋒要須制伏覓金公者即參同契河上奼女得火則飛將欲制之黃芽為根之防彼此闡髮指蘊極為深奧學道者罕得真解乾道中象川翁葆光始析為三篇作注以申繹其義又附以悟真直指詳說一篇傳之既乆或訛為薛道光撰而葆光之名不顯逮元至順間集慶戴起宗訪得真本重加訂正於是定為葆光之注而已復為之疏相輔而行二人丹術頗深故言之皆有根柢如所云假真陰真陽之二物奪天地之一氣以為丹餌歸丹田氣海之中以御一身後天地之氣翕然歸之若眾星之拱北辰其說實能括丹家之秘悟真篇注釋雖多其明白切要未有能過於是本者故錄而存之以備道家之一說焉乾隆四十五年七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綜上所述,張百端鄉貫是天台人,歷史上早有定論,自清康熙二十二年前700年張伯端是天台人沒有異議。清康熙二十二年後至今334年間引成爭議,一說天台人,一說臨海人,是因清康熙二十二年臨海縣誌,以舊志《嘉定赤城志》中的「郡人」和《大明一統志》中的「台州人」為據,編造直書張伯端鄉貫「臨海人」,被《台州府志》採用,被浙江總督李衛採用,密奏雍正皇帝採用,造成三百多年公案、爭議不絕。本會師長、會友如認同我的觀點,應當尊重歷史,當以《四庫全書》紀昀親撰提要為準,罷以再參加爭議。如不認同我的觀點,歡迎指教,提升我的悟性,幫我增長學識。

作者系原天台縣人大副主任、現任天台山文化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原文題目《張伯端鄉貫考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雅天台 的精彩文章:

《范大姐幫忙》來天台宣傳,遇上濟公與美食,啥情況?
天台宋藤纏唐樟,一纏就是800年
天台話中「壽頭」是指什麼頭?
天台「名縣美城」之始豐湖:一湖攬勝家鄉美!
天台近城有個地方叫「隱石樑」

TAG:風雅天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