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元何時被滅!是清滅的還是明滅的?

北元何時被滅!是清滅的還是明滅的?

元未明初,北伐的明軍逼近元首都大都之際,元順帝被迫北逃。隨後大都失陷標誌著元朝的滅亡。殘存於塞外的元政權,史稱「北元」。

但是「北元」究竟亡於何時呢?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有人宣稱北元亡於洪武二十一年、有人宣稱北元於崇禎九年亡於後金(即後來的清朝)。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元朝前身蒙古的大汗,是由蒙古各部落的首領開會公推的,這樣的會議叫「忽里勒台」。這個傳統的制度成了成吉思汗子孫們合法爭奪汗位的途徑。在成吉思汗之後繼位的窩闊台、貴由、蒙哥等都由「忽里勒台」推舉。但蒙哥死後,元世祖忽必烈破壞了公推的慣例,不經「忽里勒台」的推舉,自立於開平。後來,更仿效漢制,立太子,定皇儲之局。(太子不一定由大汗的兒子擔任,有時也可以由大汗的兄弟擔任。元明宗曾經立他的弟弟即後來的元文宗為皇太子)此後,元朝的帝王或傳子或傳弟,但有一點不變的,就是元朝的帝王只能由忽必烈的後裔擔任。

忽必烈徹底破壞了「忽里勒台」選汗的制度,必然在蒙古引起巨大震動。蒙古的宗室及諸汗國圍繞著繼位問題的戰爭,此起彼伏。直到元武宗至大三年,以窩闊台的後代察八兒向元朝臣服為標誌,蒙古大帝國再告統一。諸汗國承認是元朝的宗藩,奉元朝為正朔,遣使進貢。這表明,實力雄厚的元朝終於成功的迫使蒙古宗室及諸汗國承認其不經「忽里勒台」公推的汗位的合法性。

洪武元年,北伐的明軍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次年克上都。北遷的元順帝於兩年後死於應昌,太子愛猷識里達臘繼位。

洪武三年,明將李文忠、趙庸克應昌,愛猷識里達臘北走。明軍獲其子買的里八刺及後、妃、諸王官屬數百人。洪武十一年,愛猷識里達臘卒。汗位傳至脫古思貼木兒。

脫古思帖木兒未即汗位之前曾被明軍俘獲過。據《明史.韃靼傳》記載永樂六年明成祖以書諭當時的蒙古新大汗本雅失里曰:

「自元運既訖,順帝後愛猷識理達臘至坤帖木兒凡六傳,瞬息之間,未聞一人善終者。我皇考太祖高皇帝於元氏子孫,加意撫恤,來歸者輒令北還,如遣脫古思帖木兒歸,嗣為可汗,此南北人所共知。」

包括明清史專家孟森在內的很多著名學者都認為脫古思帖木兒即是元順帝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買的里八剌,此人於洪武三年在明軍殲滅元汗廷的應昌之役中被俘獲。後被明太祖封為為崇禮侯。《明史.韃靼傳》記載:

「(洪武七年)太祖以故元太子流離沙漠,父子隔絕,未有後嗣,乃遣崇禮侯北歸,以書諭之。」

也有人認為脫古思帖木兒是元順帝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弟弟。(日本學者和田清即持這種看法)不管怎樣說,脫古思帖木兒都曾經是明朝的俘虜。但他北歸後,卻沒有投降,而是繼續與明廷為敵。

捕魚兒海之戰

洪武二十一年,脫古思貼木兒的汗營在捕魚兒海遭到了明軍的襲擊,脫古思貼木兒僅以數十騎逃遁,途中被也速迭兒殺死,也速迭兒自立為汗。因為「恥事」也速迭兒而降明的北元要人有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國公老撤等。據甲種本《華夷譯語》所載的《捏怯來書》稱:

「阿里不哥子孫也速迭兒等人與衛拉特人一起做反,毒害了我們的汗,奪去了大印,盡將百姓殺害。」

由此可知也速迭兒並非是忽必烈的後裔,而是曾經與忽必烈爭過汗位的阿里不哥的子孫。

就象當初忽必烈破壞了「忽里勒台」選汗的制度,在蒙古引起巨大震動,也速迭兒破壞了由忽必烈子孫繼承汗位的「皇太子」制度,也同樣在蒙古引起了政治大地震。但也速迭兒與忽必烈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財力、兵力均極為有限,根本沒有號令全蒙古的實力。更何況,就資歷而言,蒙古東察合台汗國及欽察汗國等也在也速迭兒的部落之上,當然不會承認其正統的地位。所以,從也速迭兒破壞忽必烈的立汗制度而自立的那一刻起,北元已經正式滅亡了。《明史.韃靼列傳》也證實了這一點:「自脫古思帖木兒後,部帥紛拏,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弒,不復知帝號。有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去國號,遂稱韃靼雲。」

順便提及,蒙古傳統上還有一種皇后臨朝專政之制。(例如蒙古大汗窩闊台去世之後,他的太后乃馬真曾經臨朝統制,總理全國大政。元成宗死後,皇后也企圖臨朝統制)

首先分析一下元順帝死亡後,他的后妃是否有臨朝統制的可能。《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三年五月十三曰(辛丑)明軍攻克應昌,殲滅北元汗廷:

「獲元主(指元順帝。在此之前,元順帝已經死亡,)嫡孫買的里八剌並后妃宮人暨諸王省院達官士卒等」、「惟太子愛猷識理達臘以數十騎遁去。」

可知這一役,並沒有元帝后妃逃脫的紀錄。假如元順帝的后妃有臨朝統制的話,必然在應昌之役被明軍一網打盡。

再分析一下元順帝的繼承人愛猷識理達臘死後,他的后妃是否有臨朝統制的可能。洪武二十一年四月明軍在捕魚兒海又一次殲滅北元汗廷,《明太祖實錄》記載:

「虜主脫古思帖木兒以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遁去。」

元順帝

明軍在此役中「獲其次子地保奴等陸拾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禿妃並公主等五十九人。」所謂的故太子「必里禿」是元順帝的繼承人愛猷識理達臘的異譯,而「故太子必里禿妃」當然是指愛猷識理達臘的妻子。為什麼《明太祖實錄》不稱她為「後」而稱「妃」呢?這恐怕與不稱「必里禿」為「帝」而稱之為「太子」的道理是一樣的,即不承認元朝自元順帝死後還繼續存在著維繫其正統的皇帝,儘管愛猷識理達臘確實曾經稱帝。有意思的是,愛猷識理達臘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死亡了,而他的妻子為什麼十年來遲遲不改嫁呢?從朱元璋的北伐討元檄文來看,當時蒙古存在著「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等等與漢人不同的風俗。愛猷識理達臘的妻子長期堅持不改嫁,這明顯有異於當時蒙古的習俗。不得不令人懷疑,這個「太子必里禿妃」是否正在仿效蒙古傳統的皇后臨朝統制,與愛猷識理達臘的繼承人脫古思帖木兒共同執政。考慮到脫古思帖木兒是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了。(脫古思帖木兒是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明清史料有很多記載,例如《明史韃靼列傳》記載:「洪武十一年夏,故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卒,太祖自為文,遣使弔祭。子脫古思帖木兒繼立。」)不管怎樣說,這個「太子必里禿妃」的結局是當了明軍俘虜。

最後分析一下愛猷識理達臘的繼承人脫古思帖木兒死後,他的后妃是否有臨朝統制的可能。《明史.韃靼列傳》記載:

「既有言玉(指揮捕魚兒海之戰的明軍大將軍藍玉)私元主妃者,帝怒,妃慚懼自殺。地保奴出怨言,帝居之琉球。」

被傳與藍玉有染的「元主妃」應該是脫古思帖木兒的妻子,否則脫古思帖木兒的兒子「地保奴」也不會發那麼大的火,禍及自身。各種史料都並沒有提及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之役逃跑時攜帶著后妃,故可以認為,他的后妃已經在捕魚兒海之役盡陷於被明軍。

考證完元順帝、愛猷識理達臘及脫古思帖木兒三汗的后妃的下落之後,就可以得出結論,自脫古思帖木兒被阿里不哥的子孫也速迭兒殺了之後,忽必烈的一系不存在后妃臨朝統制的可能,北元的的確確是滅亡了。

明朝不單止滅亡了元朝、滅亡了北元、還征服了蒙古草原,甚至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蒙古汗國、部落的宗主國。下面將考證一下這一史詩般的征服過程。

蒙古大帝國包括元朝、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等。元世祖忽必烈破壞了公推的慣例,不經「忽里勒台」的推舉,自立於開平。使蒙古的宗室及諸汗國圍繞著繼位的問題互相爭戰,此起彼伏。元武宗至大三年,以窩闊台的後代察八兒向元朝臣服為標誌,元朝皇帝被諸汗國尊奉為全蒙古帝國的大汗。再度統一。

明初,被迫北遷的蒙元勢力在蒙古草原經過重新分化組合基本上演變成了蒙古本部(又稱韃靼)及瓦剌等權力中心。而元朝的藩屬,處於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諸汗國也起了重大變化。原窩闊台汗國早已經被瓜分。察合台汗國亦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東察合台汗國領有現在中國的新疆一帶,西察合台汗國則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帶。後來,蒙古貴族貼木兒推翻西察合台汗國而自立,自稱可汗。(統一了蒙古草原的瓦剌,它的掌權者也先亦於明朝景泰四年弒了脫脫不花而自立為大汗。也先與貼木兒同屬裊雄,行為如出一轍。)伊兒汗國被貼木兒吞併。欽察汗國則成了貼木兒的藩屬。諸汗國經過重新分化組合,基本上演變成了東察合台汗國和貼木兒帝國等權力中心。首先,說一說明朝征服蒙古草原的過程。自北元於洪武二十一年滅亡之後,蒙古草原便陷入了大動蕩、大分裂之中。最有實力的是蒙古本部和瓦剌,蒙古本部又稱韃靼,主要游牧在漠南北;瓦剌則游牧在蒙古本部的西北部。瓦剌由馬哈木、太平、禿孛羅等三人控制。雙方發生了激烈的軍事政治鬥爭。這時候的蒙古本部立了一位名叫本雅失里的新大汗(根據貼木兒朝史料《突厥系譜》,本雅失里是阿里不哥的子孫。)

在這裡很難將從脫古思帖木兒到本雅失里之間,及後來曾經做過蒙古大汗的人的名字一一寫出。因為至今中外學者仍然對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排不出一份大家都能接受的世系表。原因是現存的蒙古史籍關於大汗的記載大相徑庭,而蒙古部落與當時的明朝打交道時,很多時候都是由蒙古權臣操縱,明朝在某一個時期甚至連那些傀儡大汗的傳襲及名字都弄不清楚。

就在蒙古本部的阿魯台迎本雅失里為汗的次年(即永樂七年),瓦剌順寧王太平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賢義王;把禿孛羅為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安樂王;賜印誥。瓦剌三王接受了明廷的敕封,顯然已經和明朝有了某種屬藩的關係(三王均得向明朝朝貢,一般一歲一貢或再貢,而且王爵的承襲,也要由明朝中央敕封。其中順寧王於永樂十六年由馬哈木之子脫歡襲封,賢義王於宣德九年由太平之子捏烈忽襲爵,以上二王均二世,而安樂王則一世而終)。同年,明將丘福率領十萬大軍討伐蒙古本部,全軍盡沒。明成祖隨之決意親征。

永樂八年,明成祖率領五十萬眾出塞,大敗蒙古本雅失里汗於斡難河(斡難河者,元太祖始興地也),本雅失里僅七騎渡河遁去。本雅失里西奔,蒙古本部權臣阿魯台則東奔。明成祖移師追擊阿魯台,敗之於靜虜鎮,追奔百餘里乃還。

有意思的是,瓦剌的馬哈木聽到明成祖擊敗本雅失里的消息之後,立即向明廷上言:

「請得早為滅寇計(《明史.瓦剌傳》)。」

果然,西奔的本雅失里在二年後被瓦剌馬哈木等所殺了。馬哈木在攻殺本雅失里之後,再向明廷上言:

「欲獻故元傳國璽,但慮阿魯台來邀,請中國除之......(《明史.瓦剌傳》)。」

由於瓦剌和明朝有某種隸屬的關係的原故,因此蒙古本雅失里汗亦也說是間接死於明廷之手。(本雅失里的妻子在明洪熙年間投降了明朝,明朝撫養較厚。據《明仁宗實錄》洪熙元年七月甲午條載:「本雅失里妻及外母亦宜優贍,每月各與米五石。」)

關於本雅失里的死亡時間,《蒙古源流》認為是在永樂八年,九年瓦剌所立的新大汗答里巴嗣位,其實是錯誤的。《明史.瓦剌傳》記載永樂十年,馬哈木上言明成祖,稱:

「脫脫不花子在中國,請遣還。」

瓦剌在永樂十年向明朝索取脫脫不花王子,其目的顯然是想立脫脫不花王子為新汗。假如真的象《蒙古源流》所認為的瓦剌在永樂九年已經立了新汗答里巴,那麼,必然不會再向明朝索取脫脫不花王子。(脫脫不花王子是忽必烈的後裔。《明太宗實錄》永樂七年七月七曰亥記載,「韃靼脫脫不花王、把禿王一支」在甘肅邊外投降明朝。)故此,瓦剌立答里巴應該在永樂十年之後。而答里巴首次出現在明書藉中是在永樂十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雅失里汗被殺之前,蒙古本部的阿魯台已經數次入貢。(《明實錄》永樂八年十二月丁未條記載,永樂九年一月,阿魯台遣使到明朝,稱:

「元氏子孫已絕,欲率部屬來歸。」

當時本雅失里尚未死,阿魯台就已經決定拋棄這位傀儡,投靠明朝。同年十二月入貢。)明成祖俱厚報之,並把所俘的阿魯台同胞兄妹二人交還給了他。看來,明成祖與阿魯台的關係發生了重大改變。那麼,蒙古人的入貢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蒙古)每貢使團至邊,必須交驗明朝所賜敕書、或加蓋明朝所賜官印的貢表。有了明朝所賜的敕書、印信,才能朝貢......例如,1446年也先的勢力已經接近頂峰,也要奏明明朝,說明成祖賜給他祖父的駝鈕金印失去,要求再賜新印(《明英宗實錄》正統十一年十一月甲申),從這個意義上看,明朝蒙古朝貢以稱臣受封為前提,體現了明與朝貢部落間的鬆散隸屬關係。」

因此可以認為,入貢的阿魯台實際上已經向明成祖稱臣了,後來,明成祖封阿魯台為和寧王,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的隸屬關係。

在永樂八年至永樂十一年這一段時間,原先的蒙古可汗本雅失里敗死,瓦剌向明廷索要在明境內的脫脫不花子,目的就是想立脫脫不花為蒙古新大汗,但明廷沒有立即遣還。就在這一刻,蒙古各部處於無主狀態,但是鑒於瓦剌的最高掌權者馬哈木、太平、禿孛羅和蒙古本部的最高掌權者阿魯台已經先後向明成祖稱臣朝貢,而且蒙古的兀良哈三衛等更是早已經降明,因此不管當時所有的蒙古人是否樂意,完全可以這樣說,這一刻的明成祖已經成為了蒙古諸部至高無上的君王。

活動在蒙古草原的蒙古諸部已經全部臣服了明朝。那麼,昔曰元朝的藩屬,處於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諸汗國又如何呢?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癸丑,別失里八朝貢。(別失里八即東察合台汗國。)

另據《明太祖實錄》記載,貼木兒帝國(明人稱之為「撒馬兒罕」)先後在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年九月向明朝稱臣朝貢。其中貼木兒帝國在洪武二十七年的貢表如下: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布,恩養庶類,萬國欣仰。咸知上天欲賓士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數,為億兆之主。光明廣大,昭若天鏡,無有遠近,咸照臨之。臣帖木兒僻在萬里之外,恭聞聖德寬大,超越萬古。自古所無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國,皇帝皆服之。遠方絕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無不安樂,少者無不長遂,善者無不蒙福,惡者無不知懼。今又特蒙施恩遠國,凡商賈之來中國者,使觀覽都邑、城池,富貴雄壯,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曰,何幸如之!又承敕書恩撫勞問,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鹹得其濟。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2]

《明史.撒馬兒罕傳》對這個貢表作了一些解釋:

「照世杯者,其國舊傳有杯光明洞徹,照之可知世事,故云。」

又稱:

「帝得表,嘉其有文。明年命給事中傅安等齎璽書、幣帛報之。」

但後來,吞併了伊兒汗國、制服了欽察汗國的貼木兒,在戰勝奧斯曼帝國之後,野心彭漲,竟準備要征服明朝。永樂二年,帖木兒領兵八十萬東來攻明,在中途病死,帝國大軍返回。帖木兒死後,其孫哈里承襲王位。在永樂五年恢復和明朝的朝貢關係。明成祖亦派使臣往祭故王帖木兒。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由昔曰蒙古大帝國(包括元朝、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等)派生出諸多汗國、部落,在明洪武至永樂年間基本上已經向明朝臣服了。在這一點上明朝勝過後來的清朝(清朝時,原蒙古欽察汗國、貼木兒帝國的疆域被俄羅斯控制,而由貼木兒帝國派生出的莫卧兒帝國也未向清朝朝貢。)

永樂十年之後的明廷與蒙古諸部的關係

瓦剌殺害本雅失里汗之後,瓦剌向明廷邀功。稱:

「......脫脫不花子在中國,請遣還;部屬多從戰有勞,請加賞賚;又瓦剌士馬強,請予軍器。」

瓦剌一下子提出了這麼多要求,當時的明成祖即認為:

「瓦剌驕矣,然不足較。(《明史.瓦剌傳》)。」

也先死後,大混亂的蒙古內部,一時間走馬燈般更換了幾任大汗,亦有多位大汗被弒。其間甚至一度出現近十年汗位空缺的現象。(沒有人敢做大汗了)直到滿都魯任汗位後,混亂情況才暫告一般落。

這段時期向明朝朝貢的汗有馬可古兒苦思汗、滿都魯汗等。滿都魯汗曾經入寇明邊,遭到了明將的痛擊。《明史.韃靼傳》記載:

「(明將)率輕騎晝夜疾馳至,分薄其營,前後夾擊,大破之。復邀擊於韋州。滿都魯等敗歸,孳畜廬帳盪盡,妻孥皆喪亡,相顧悲哭去。自是不復居河套,邊患少弭;間盜邊,弗敢大入,亦數遣使朝貢。」

值得一提的是其後的達延汗,這人求貢時「書辭悖慢」「以敵國自居」(《明實錄》弘治元年五月條)而且朝貢同時,繼續寇邊。明朝最初容忍,後來終於在弘治十二年與蒙古本部貢市繼絕。達延汗死後,後來的博迪汗、圖門汗都求貢,但明廷不許。結果,蒙古部落經常入寇明境大規模搶掠,這種形勢雖然在「俺答封貢」(隆慶元年,明穆宗封蒙古本部右翼的俺答汗為順義王,給渡金印。順義王的承襲歷經俺答、黃台吉、扯力克、卜失兔四世)時有一些好轉,但沒有根治。正如《明史.韃靼傳》指出的:

「邊境之禍,遂與明終始雲」。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在也速迭兒殺死脫古思貼木兒,破壞忽必烈的立汗制度而自立的那一刻起,北元已經正式滅亡了。而到了本雅失里汗被殺,阿魯台稱臣的時候,明朝已經完全取代了殘元,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正統。後來蒙古部落所立的一些大汗,只不過是不敢公開露面的傀儡(其中有些傀儡是否存在,目前仍有爭論),只有當時大明的皇帝才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其後雖有瓦剌短暫統一蒙古,但無論是脫脫不花汗還是後來篡汗位的也先,都要向明朝朝貢(即使是「土木之變」後仍是如此)。也先被部屬所弒,蒙古重新四分五裂,一直到明亡為止,也沒能夠統一。這期間,蒙古部落的一些大汗、權臣都先後向明廷朝貢,而對蒙古人的朝貢要求,明朝時而允許、時而不允許,採取了予志自雄的態度。蒙古的一些部落經常入寇明境大規模搶掠,不過就象明未遼東巡撫熊廷弼所說的:

「虜雖強盛,然所欲不過搶掠財物而止,無遠志......(《籌遼碩畫》第一卷)」。

在二百多年裡,蒙古部落的一些大汗、權臣都先後向明廷朝貢,不能朝貢的某些大汗、權臣,還流露出了怨恨的情緒。這表明當時的蒙古人已經認同了明朝的正統地位。因此,所謂的明與蒙古是平等的南北朝的論調是沒有根據的。(例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的《蒙古民族史》第三卷就認為有明一代,明與蒙古是平等的南北朝)

四. 駁斥北元亡於後金的論調

有人宣稱,蒙古察哈爾部於崇禎九年亡於後金,而察哈爾部的滅亡則等於北元的滅亡。這是錯誤的,原因如下:

(一).達延汗沒有統一蒙古

因為察哈爾的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是統一了蒙古本部的達延汗的後裔,所以要想搞清楚察哈爾部的滅亡是否等於蒙古的滅亡,就必須從達延汗說起。

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間,蒙古達延汗經過東征西討,基本上統一了長期分裂蒙古本部。然而,就地域和人口而言,達延汗的統一比起以前也先的統一大為遜色。論資歷,達延汗的汗國比起東察合台汗國(亦叫別失八里,後來演變成葉爾羌汗國)、金帳汗國(後來分裂成幾部分)等差得遠了,這些汗國怎會承認它是正統呢?達延汗也征服不了瓦剌。後來,瓦剌乾脆另起爐社,著名歷史學者王鍾翰著的《中國民族史》第六編第二章第一節寫到:

「16世紀中葉,東部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1507—1582)興起,察哈爾部因受俺答壓迫,舉部東遷於遼河流域一帶。瓦刺各部有感於部落積弱被動挨打,乘機調整彼此間關係,共推「黃金家族」後裔和碩特部首領博貝密爾咱為『衛拉汗』。」

(二)察哈爾的滅亡不等於蒙古的滅亡

達延汗在統一的同時,對諸子、有功領主及臣下陸續進行分封。這與成吉思汗當年分封子弟及異姓功臣非常相似。達延汗死後,由於大汗權威的迅速消退,實際的權力落入了分封的領主之手。部落領主們競相稱汗,蒙古重新陷入諸候林立的割據狀態。

察哈爾汗號稱是達延汗之後蒙古大汗的宗本部落,蒙古諸部要向其納貢。但蒙古諸部經常不納貢,甚至與其分庭抗禮,蒙古右翼的俺答部就是一個好例子,察哈爾淪為了蒙古諸部中的普通一部。明崇禎年間,察哈爾的林丹汗對諸汗割據、諸候林立的蒙古曾感嘆道:

「插漢只有一王子,焉有多王子!」(《明史紀事本未補編》之《西人封貢》)

林丹汗企圖再次統一蒙古,但未能成功,並於崇禎九年亡於後金。因此,察哈爾部的滅亡根本不能代表所有割據蒙古部落的滅亡,就象元朝的滅亡不能代表察合台汗國、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的滅亡一樣。

(三)「達延汗」僅僅是一個稱號,不等於北元仍然存在

昔日統治中原的蒙古人,當他們被漢人趕到塞外之後,在蒙古部落中仍然殘留著許多漢化的官職名稱,例如:「洪台吉」即是由漢語「皇太子」演變而來、「宰桑」即是由漢語「宰相」演變而來、「濟農」即是由漢語「晉王」演變而來、類似的稱號還有「淮王」、「太師」、「知院」、「太尉」等,這些稱號在蒙古諸部落中長期使用,並不代表在蒙古草原一直存在著一個與明廷分庭抗禮的蒙古汗廷。有人認為「達延汗」就是「大元汗」的意思,由此得出結論,稱北元沒有滅亡,這種想法是非常奇怪的。篡位的瓦刺部也先曾經自稱為「大元田盛(天聖)大汗」,難道也代表瓦刺部的也先繼承了元朝的正統嗎?可是也先根本就不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滿清順治十五年,西丵藏的達丵賴喇丵嘛授予蒙古衛拉特顧實汗的繼承人「持教達延汗」的稱號,難道據此可以認為「大元」直到這時候仍然繼續存在於西丵藏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啊!實際上,北元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就已經滅亡了。

(四)明朝與蒙古諸部確立的朝貢體系是主流,南北朝式的戰爭是支流

自明成祖之後,先後向明朝朝貢的蒙古大汗有脫脫不花汗、也先可汗、馬可古兒吉思可汗、滿都魯汗、達延汗等,也有的蒙古大汗向明朝提出朝貢要求,而明朝不予接受的。例如《明史張學顏傳》記載:

「俺答封順義王,察罕土門汗(察哈爾的圖門汗)語其下曰:『俺答,奴也,而封王,吾顧弗如。』挾三衛窺遼,欲以求王。」

察哈爾的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亦曾說:

「吾欲得金印如順義王,大市漢物,為西可汗,不亦快乎。」

最後終於如願以償,與明朝議「款成,刑白馬於關外,貢表如式。」[《明史紀事本未補編》之《西人封貢》]

蒙古諸部與蒙古大汗的宗本部落保持著納貢的關係,同時,蒙古大汗卻要向明朝朝貢,這樣明朝就擁有了數個次級的外藩,順理成章,明朝也成了數個次級的朝貢中心。當然,蒙古部落也有大汗、大臣一起向明朝朝貢的,例如脫脫不花汗和也先。明朝與蒙古諸部確立的朝貢體系是主流,戰爭是支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美国人排的千年来全球前二十名富豪:中国有6位上榜
曾經被忽必烈打敗的國家,男子必須出家,不能娶老婆!
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忽必烈》扮演者是誰呢?
兩次攻打,原本有機會一統日本的忽必烈,為何最後功敗垂成
忽必烈背後的女人,用一情報助他上位,制一衣大大減少元兵傷亡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