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代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當代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培養教育孩子,就像建設一個工程,既要進行「微觀設計」,也要有「宏觀把握」;也像打仗,既要注重具體的戰術,也要明確總體的戰略。

很多教師和家長培養教育孩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是關注具體的培養教育內容、方式、方法,而不大注重、思考培養孩子的「總體設計」和「戰略」問題;只是著眼於眼前的具體問題,而對孩子發展的長遠前景卻很少考慮,缺少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意識。這樣,很容易迷失培養教育的方向。

一、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適應社會的需要。

家長和教師的願望,都是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幸福的人。

那麼,何為「幸福的人」?就是既能享受到高度物質文明,也能享受到高度精神文明的人。

許多事實表明,一個人的幸福感和物質條件並不完全是成正比的。只是具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未必是幸福感指數高的人。要真正獲得幸福,還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精神文明素養,能享受高度的精神文明。

家長和教師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高素質的人」?

「素質」是個歷史概念,不同的歷史時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是不同的。任何歷史時期對人的素質的要求,都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實際。素質要求超越現實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實際,太理想化,沒有激勵作用;素質要求落後於現實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實際,同樣對人們也沒有激勵作用。

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都要無一例外地進入社會。素質是高還是低,不是家長說了算的,也不是幼兒園、學校老師說了算的。素質是高還是低,跟「分數」、「名次」、「學歷」、「學位」並不完全劃等號。而是要接受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的檢驗和評估,才能確定素質是高還是低,並決定棄取。社會生活、社會實踐才是對每個人素質高低最公正、最權威的檢驗和評判。

一個人素質是高還是低,要看能不能適應現實的社會生活。能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就是高素質,就是幸福的人;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無所作為,一事無成,甚至被社會生活所淘汰的,比如「啃老族」,不管有多麼高的學歷、學位,就是低素質的,也不會是幸福的人。

家庭和幼兒園、學校實際上是孩子們走向社會之前的一個「演習場」,家長和教師是孩子們進入社會的引路人。如果家長和教師不研究社會,不了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和發展趨勢,不了解社會對社會成員在素質上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就等於是「閉門造車」,出門很難「合輒」。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的轉型期。這是一場極為深刻而急劇的社會變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作為上層建築,不僅受到社會變革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而且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要求。

我國現階段,由於處在轉型期的市場經濟還不太成熟,有許多的關係還沒有理順,市場經濟的許多本質特徵還沒有充分地顯現出來,使許多家長和教師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還存在著許多的盲目性。

比如,認為市場經濟社會不需要什麼文化知識,過早地讓孩子離開學校,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一些童工、童農、童商、童丐;有的只重視知識學習,不重視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進入社會不久就出了問題;也有的只重視孩子的書本知識學習,而忽視能力培養,出現「高學歷、低成就」的現象;有的教育的內容缺乏鮮明的時代特徵,致使孩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等等,偏離了市場經濟社會的需求,反映某些家長對市場經濟社會認識的浮淺和教育的盲目性。如果這些模糊認識不及早解決,將會使孩子難以融入現實生活。

要使孩子成為幸福的人,要把孩子培養成為高素質的人,家長和教師必須樹立「立足家庭、學校(幼兒園),面向社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的思想,研究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研究未來社會具有哪些與計劃經濟社會不同的特點,努力按照社會的發展趨勢和社會的需要來培養、塑造我們的孩子。

二、當代社會需要我們的孩子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第一,市場經濟社會是開放的社會,要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對內對外的開放為前提。開放是市場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所謂「開放」,就是解除封閉,從閉關自守中解放出來,擴大對內對外的溝通與交往。人們要在社會生活中能夠站得住腳,必須具備很強的社會適應性。一個國家長期處在封閉的狀態,與世隔絕,會貧窮落後,不可能發達起來;同樣,一個人要是自我封閉,與世隔絕,也不可能立足於社會,更不可能在事業上有所作為。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過,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個教育,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說在傳統的小農經濟社會,子女長大成人以後仍舊還在家庭里生活和勞動,從封閉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尚能生存的話;那麼,在今天開放了的社會裡,長期生活在封閉的家庭生活之中的孩子,將來進入社會生活就很難適應。

因此,家長和教師應當主動打開家庭和幼兒園「城堡」的大門,讓孩子接觸社會,親身體驗社會生活。引導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社會,用自己的頭腦分析、研究社會現象,在社會實踐中主動接受教育,學會交往、合作和共處,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為將來進入開放的社會打下基礎。

第二,市場經濟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要切實提高孩子的科學文化素養。

市場經濟社會處處充滿著競爭。市場經濟的競爭,歸根結蒂是文化科學之爭。商品的質量、經營管理的水平,都可以說是文化的顯現。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最具競爭實力的是經營管理的高水平和商品的高質量,而經營管理的高水平和商品的高質量,最終要取決於高度發展的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就個人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文化科學素質的競爭。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學素質,才會擁有競爭實力,在競爭中取勝。

目前,在我國的城鎮,家長和幼兒園教師一般還比較重視孩子們的文化科學知識學習。但農村,在經濟不太發達地區,許多家長和教師還不是太重視。看到有的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經商中發了財,就誤認為市場經濟社會不需要文化科學知識;看到由於社會轉型期尚存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倒掛」的不正常現象,就對上學讀書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有的家長在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下,早早地讓子女參加工作,以便減輕家庭經濟上的負擔。這是眼光短淺的表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科學素質較低的人是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會面臨失業、待業。家長和教師必須重視孩子們的智力開發和文化學習,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養,為將來系統接受學校教育打好基礎。

第三,市場經濟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這不僅是自然現象,也是社會現象。在市場經濟社會中,處處充滿著競爭,不僅在經濟領域,包括其他許多生活領域,概莫能外。不僅有國內競爭,還要參與國際競爭。當代社會的人們誰無法迴避。

所謂「競爭」,就是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與別人爭勝。競爭是各不相讓的,向來都是激烈的,有時甚至是殘酷的,是「你死我活」的。競爭是不同情弱者的。要在這樣的社會生活中生存,必須具備強烈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

而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觀念中,向來是不主張競爭的,而主張「和為貴,忍為高」。孔夫子提出的「君子有三戒」,其中之一就是「戒之在斗」。「斗」就是爭鬥、爭勝、競爭。不爭不鬥,不爭強好勝,才是「謙謙君子」。幾千年來,這種文化傳統(或稱審美標準)一直在流傳,甚至滲透到了人們的骨髓。「富貴貧賤,自有定分」,「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的傳統文化心理,對當今社會的孩子也是有影響的。家長和教師應更新觀念,重視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鼓勵爭強好勝、拼搏進取,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經受挫折、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市場經濟社會是充滿勃勃生機的社會,要培養孩子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市場經濟社會實行的是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不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人,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不斷地更新、充實、發展自己。

市場經濟社會是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的,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或稱活力)。要在競爭中獲勝,必須不斷地發展、創新、開拓、進取。任何的保守、僵化、停滯不前、故步自封、無所作為,都會失去競爭的優勢和生存的基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時刻都在運動、變化。「靜止」、「不變」是相對的,「運動」、「變化」是絕對的。特別是市場經濟社會,每時每刻都處在不停地變革之中。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僵化、保守的計劃經濟模式,最大限度地解放生產力,使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活躍起來,充分發揮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大鍋飯」、「鐵飯碗」、「鐵交椅」的被打破,把人們都推到了競爭第一線。這對每個人來說,既提高了生存的難度,也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會,調動了人們開拓、進取和創新的精神。家長和教師必須從小就培養孩子的這種時代精神和氣質。

第五,市場經濟社會是法制社會,要培養孩子的法制觀念。

市場經濟社會實行的是自由競爭。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職能作用越來越小,而代之以進行調控的是法律。我國的法制建設正在加緊進行,法制越來越健全、完善。在市場經濟社會生活中,要想自由地生活,沒有強烈的法制觀念是不行的,會寸步難行。

長期以來,我們國家對社會的管理依靠的「人治」而不是「法制」,「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現象相當普遍。人們法制觀念淡漠,缺乏學法、知法、守法的意識。兒童、青少年法制意識更加淡薄。而在法制社會,要求人們必須在法制範圍之內進行活動,也只有在法制範圍之內進行活動才能自由,才能有所作為。因此,要及早對孩子進行法制啟蒙,提高學法、知法、守法的自覺性。

第六,市場經濟社會是高度文明的社會,要注重培養、切實提高孩子的道德素質。

道德和法律都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都起著約束和調節的作用。它們的區別在於:道德是「自律」的,強調的是自覺;法律是「他律」的,帶有強制性。要做到能夠自覺地遵守法律,必須具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必須加強道德品質教育和行為習慣訓練,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

一些發達國家,科學技術上去了,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物質生活富裕了;但道德水平下降了,社會風氣變壞了,呈現出一種「畸形」的狀態。同任何事物一樣,只有協調,才能充分發展。道德水平的降低和不良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剛剛起步,我們發展的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等到在道德和社會風氣方面出了問題再著手抓,就為時已晚了。在道德啟蒙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和學校(幼兒園)教育擔負著重要的任務,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家庭和學校(幼兒園)教育的任務是向社會輸送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材。家長和教師要立足家庭,面向社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不斷地加深對市場經濟社會本質特徵的認識,自覺地按照社會的需要來塑造我們的孩子。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趙忠心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教之窗 的精彩文章:

新生入園:揭開神秘面紗,帶你去看看幼兒園的一天

TAG:微教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