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孝法師:修行依靠三種力量

如孝法師:修行依靠三種力量

通過禪定的力量,不清凈的現實慢慢地就會被我們發現

文/如孝法師

我們能夠進入佛法的大門,是因為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些過人的品質,這些品質都是有所偏向的。而佛陀具足了智慧、慈悲,也具足了力量。佛法的根本是清凈,我們凡夫相對來講不清凈。不清凈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因為我們的心念散亂,或者說無始劫來充滿了我執、煩惱執這兩種障礙。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現量地看到自己生命河流當中有何障礙,這就使得我們的力量只具有一分而非圓滿的三分。

清凈和無我相應,而散亂和我執相應。我們現在修行是為了對治散亂,也就是對治我執。所以我們把佛法概括為禪定,它是生命的全部。通過禪定的力量,不清凈的現實慢慢地就會被我們發現。禪定真的是非常難的事情,正因為如此,修行的人多,成道的人卻鳳毛麟角。

從歷史上這些成就的人來看,他們都有一些不共的緣起,無非是依靠三種力量:智慧過人、慈悲過人或者願力過人。一個人的天性中,如果這三方面資糧達到一定量,他和佛法的緣分就會不斷地成熟。

清凈是非常難以覺察的,所以凡夫在用功的時候,首先要鍛煉細心。我們想要做到細心,就要用心。但用心也是非常難的事情,它甚至比修禪定更難,那我們從哪裡汲取力量讓自己變得細心呢?或者把念頭安住下來,不再天馬行空地打妄想呢?首先我們要有對生死的畏懼,生死是客觀存在的生命現象,但生活當中我們感受不到生死,因為我們在生死發生的當下是昏迷的,所以對生死覺得無所謂。凡夫因為忘記了,對生死沒感覺,甘願沉迷一生一世;而修行人知道有生死這回事,但知道不等於感受,知道是分別心在作意,它還是和散亂相應的心所。我們在修習禪定的時候,可以思維一下生死這個話題,到底何為生、何為死?看看自己能不能通過思維生死而真正地發起出離心。

發起出離心的標誌是什麼?一切知見都會放下,一切人我都會放下,是非更是會放下。就好像奔赴刑場的人,你和他說生活當中的柴米油鹽,他會掛礙嗎?他根本就不會聽這些閑言碎語。生死心如果能現量地生起,就能夠頓斷一切現前的境界。所以我們要細心地去思維出離心,這就在接近清凈。能夠清凈下來,才能夠回觀自己。回觀自己什麼呢?發現自己性格、語言當中,慈悲、智慧、願力哪一個比較明顯一些。沒有禪定的力量,是很難發現自己的這些品質的。我們總在說:優點決定高度,缺點決定去處,去處指的是生死,高度指的是我們一生在佛法當中所理解、發現的生命的真理。你或是發現佛法的智慧,或是發現佛法能夠幫助很多人——慈悲,總之我們總能夠發現佛法的某一面。

所以在我們的境界當中,不用去思考都會發現這些普遍存在的真理。就像盲人摸象,我們對佛法的感覺都停留在平面上,認為佛法僅僅如此。佛法有什麼美有什麼好,只有佛陀知道,我們都只是少分地選擇了和自己根器相應的部分。我們通過清凈的力量,會不斷地發現自己生命的一些品質,從而保任自己的一些善根,讓它們更純粹,使自己的智慧、慈悲或者願力更圓融、更無我。你慢慢地會發現自己所有的思想、語言以及對佛法的知見都帶有相對性,這樣就不會固執地認為:「哦,佛法就是這個樣子的。」這種錯誤是很容易犯的,已經證得果位的阿羅漢聽了佛陀所說的大乘的涅槃之道,覺得與自己不相應還會退心呢,所以我們作為凡夫更不要認為自己很圓融,每個人總會有一些偏頗之處。

不僅僅是學佛的人需要這三種力量,甚至要想得一個人身也是如此。像世間能做事業的人或者說有所承擔的人,無非是智慧過人,或是慈悲、願力過人。這三種力量或來源於天性,或來源於後天的學習。現在是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有的人因為天性中自帶的資糧而成功了,但他沒有去總結經驗,所以都變成了有漏的法。由於煩惱和我執,他成功以後站在一個地方進退兩難,最後只能選擇墮落,這就是世間法的過患。因為世間沒有更深層的法指導他,所以他沒有依靠、沒有皈依之處。

佛陀說:「世間的一切(世俗諦)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雖然是真實的,但是對於有我執、有煩惱的人來說,他會接受不了,他會覺得:我努力了這麼多年甚至一生,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你的一句「空」豈不是把我的全部都抹殺了嗎?這就是我執。他可以這樣非理作意,但是人生真實的結局必然會顯現,因為無常,總有一天這些都要歸零,這是「道」很無情的一面。 「道」不安立於任何事物,如果能夠安立的話,那就是相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都是相對的,從相對當中不斷地歸零,因為它們屬於生命的外圍,緣生緣滅。佛陀說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以稱之為緣起法。這個緣起之法,以凡夫有漏的意識很難捕捉到它的對境。你說佛法難不難?非常非常的難。

要想達到清凈,入佛法的門,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那麼法在哪裡呢?在每個人的內心當中。就看你能不能夠發現自己內在的品質,我們要發現自身的優點,然後去不斷地培養這些方面的資糧。所以這三種資糧非常重要,它們互相依存、互相限制、互相作用的時候,我們才能夠不斷地升華自己對佛法的知見,才能夠不斷地圓融我執掩蓋下的片面的慈悲、智慧和願力。

世間人的願力是很強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也不退縮,我們可以思維一下自己有多大的願力?如果修行碰到這種境界,會不會退縮?在世間這種境界太多了,他們面對的也是自己成長的煎熬,每個人都不願意放棄自己對信念的追求。世間的事情如此,我們學佛同樣也是在世間。佛法所指的出世間法也要在世間才能成就,不是說我們修出世間法,和世間人就不打交道,那是錯誤的。

有些人說修行不是靠加持嗎?沒錯,修行是要靠加持的,但得到加持的是你的外緣而不是內心,這是佛陀都沒辦法做到的事情。佛陀當年在王舍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對佛陀有信心,真正依止佛陀不退轉而證得果位的少之又少,這說明什麼?說明佛陀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是雙方面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如何修持戒除淫慾心?一個真相讓你徹底放下
「娑婆訶」的六種意思
【人間系列】最好的供養
人是「有情」眾生,有情有幾個層次?
星雲大師:幽默的風趣

TAG:佛心慧語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