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本來面目 俗語佛源

本來面目 俗語佛源

本來面目

指不加飾偽的真相。宋·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顯示出詩人曠達而真率的性格。

「本來面目」原是禪家語,源於《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大悟。

「本來面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面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合書齋 的精彩文章:

TAG:四合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