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何為中醫「治未病」?醫師帶你零距離科普

何為中醫「治未病」?醫師帶你零距離科普

什麼叫中醫「治未病」

中醫「治未病」理論思想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癒防復」三層含義。

1、「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說人們在沒有患病的時候,要積極預防疾病的發生,包含著調養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適時養生、葯膳等豐富內容;

2、「已病防變」,治在發病之初。也就是說在患病以後,要積極採取措施預防疾病加重。一般來說,疾病的轉變是由表入里,由輕變重,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轉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有效治療。

3、「愈後防復」,就是指在病癒或病情穩定之後,要注意預防複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一般病人初愈後大多虛弱,要採取綜合措施,促使臟腑組織功能儘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癒,病不複發的目的。

中醫「治未病」如何進行保健?

中醫「治未病」保健服務是針對具體的健康狀態,以中醫「治未病」理念為指導,以中醫藥特色療法技術和生活方式為主要措施的預防保健服務。按照中醫健康管理模式實施,包括:建立健康檔案、辨識、綜合評估、諮詢指導、干預、隨訪、宣教七個模塊。

中醫《治未病》服務範圍?

1、九種體質人群的中醫「治未病」,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種。

2、常見病前狀態的中醫「治未病」

病前狀態是指與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密切相關,但未符合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的狀態,是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高風險狀態。

常見的病前狀態包括疲勞、睡眠不良、高血壓、血脂偏高、易感冒、腰腿不適等。

3、國家中醫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包括老年人中醫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中醫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中醫健康管理、0~6歲兒童中醫健康管理、孕產婦中醫健康管理共5項服務項目,按照《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2011年版)》實施。

4、其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穩定期的中醫調養

清遠市中醫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簡介

清遠市中醫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是廣東省第一批中醫「治未病」工程試點單位之一,廣東省「中醫藥健康促進工程」項目單位,具備豐富的臨床資源、科研及教學經驗,是清遠市域內「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技術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導中心。 

「治未病」中心由健康調養諮詢門診、傳統療法工作室、中醫護理工作室、健康促進工作室等部門組成。中心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為指導思想,以完善的配套設施,優質的服務,精湛的中西醫結合技術,為群眾提供個性化具有中醫健康狀態辨識和綜合評估,中醫體質及亞健康狀態調養、健康促進及防治等一系列連續性服務。

「治未病」中心團隊由清遠市名中醫及多名高年資中醫師、心理治療師和護理人員組成,以治未病服務理念為指導,致力於為廣大健康及亞健康人群及慢性病患者制定中醫體檢及健康調養方案,針對健康、亞健康、易患疾病人群、慢性病患者及病後康復等服務對象,開展的項目包括

中醫健康狀態辨識和綜合評估(包括中醫經絡、四診儀等檢測)、

中醫健康指導(包括起居、情志、飲食、睡眠、經絡等方面)、

中醫病前狀態調養方案(慢性疲勞、體虛易感冒、睡眠不良、腰腿不適、臨界高脂血、臨界高血壓、高尿酸狀態調養)、

中藥膏滋調治(個性化膏方、協定膏方)、

中醫傳統非藥物療法(包括針、灸、正骨推拿、熏蒸、火罐、沐足、貼敷、砭石等技術)

中醫臨床營養指導等特色服務項目。

醫院開發的「治未病」養生膏方、養生足浴熏蒸藥包、養生茶飲、養生葯膳藥包等系列產品、療效顯著,深受群眾好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