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普洱茶茶底判斷茶料好壞
如何通過普洱茶茶底判斷茶料好壞
普洱茶是雲南一大特色產品,因其獨特的保健功效與醇厚的口感而受到眾人的喜愛,但由於原產量有限,而市場銷量過大,導致出現假貨。我們辨別普洱可從形、色、味、底來看,那怎麼看普洱茶葉底呢?
葉底,是茶葉品評的一種常用術語,亦稱茶渣,即指干茶經開水沖泡後所展開的葉片。將泡過的茶葉倒入葉底盤或杯蓋中,觀察其嫩度、勻度、色澤,可從中學到不少的知識。
準備工作:
先說觀葉底前你要做的,就是妥妥噹噹的把將沖泡過的茶葉倒入專用的葉底盤(也可以是杯蓋等平面物體)里,倒的時候要注意把細碎的、粘在杯壁、杯底和杯蓋的茶葉倒乾淨。當然了,要拌勻、鋪開、撳平,這才能算是全面客觀的做好了準備工作。
浸泡後的茶葉(葉底),能真實反映茶葉的真實品質。怎麼看普洱茶葉底?可從以下四方面:
一:不同採摘時間普洱茶底的共性的特點
二:靠經驗判別底的老嫩、勻整度、色澤和開展與否,
三:觀察有無其它雜物摻入。
四:靠嗅覺辨別香氣
第一條:不同採摘時間普洱茶底的共性的特點
茶底反映的茶種、產地、季節、工藝等信息,再結合口感和沖泡方式,能更具體的了解茶葉的詳細信息,一款好茶,應該以上所有的信息都能合理解釋的。
譬如茶種多樣化、採摘標準差異大、季節特徵不一致、工藝上有滾筒殺青和鐵鍋殺青、條索上有多種形態,就可以合理懷疑是拼配了。
關於葉脈
一般來說台地茶的主側葉脈對數少,大樹茶的主側葉脈對數多。所以數葉脈對數是有效的辨識方式。尤其大樹茶葉脈明顯,又都以全葉形壓餅。
首先要從時間來看:
一、春料
春料的主要特徵:
芽至初葉的距離很短,這是和秋茶、夏茶來比。
另外有四個輔助特徵﹝輔助意謂非必然﹞:
1.葉接梗處明顯變粗,有人稱為馬蹄。
2.梗較粗壯【葉厚梗粗與熟茶的關係】厚的葉及粗的梗裡面的汁液富含光合作用的成果─澱粉,陳化後澱粉經過水解作用產生醣類,可以增加茶湯甜味,所以適當捻揉及裁切茶菁可以使釋放更多含澱粉汁液。另外葉與梗的澱粉量多於芽,所以茶菁等級低作出來的熟茶更甜。
3.葉較豐厚
4.白毫密多【葉子為什麼需要白毫】高山日光強烈白毫可以減少水氣蒸發。
這四輔助特徵就是經過一個冬天儲存的養份釋放的結果。
二、秋料
芽至初葉的距離較長,葉的厚度比較單薄,但是也有馬蹄。
三、夏料﹝雨水料﹞
除秋料就有的特徵之外,梗長而無力,梗面會因水份過多又乾燥失水呈現凹痕,有點像芹菜梗。
標準的混雜雨水料,帶有雜味,水薄而寡
不同形態的茶底的共性特點
一、芽頭
輔助特徵是園地茶胖粗,大樹茶反而精瘦。
二、台地茶葉面
主要特徵:就是葉面薄弱,如薄紙易折;泡湯之後無力恢復彈性,甚至多次沖泡也不能展開,葉子愈薄當然愈差。
此乃台地料,有高溫烘青之嫌疑
有三個輔助特徵:
1.主側葉脈較平或不明顯
2.葉緣有明顯密齒
3.大型茶園地有時候是用剪刀採摘(剪刀採茶的結果是茶梗斷面整齊如切,另外葉面大小無法成為判斷特徵,因為施肥也可以增大葉面。)
三、大樹茶葉面
大樹茶指有明確範圍,定期採摘的古樹茶園。
主要特徵是葉面豐厚堅韌,豐厚是因為大樹茶的葉層的柵狀組織比台地茶厚實;堅韌是因為大樹茶海拔較高的生長環境造成。
低溫時:高山上更低溫,日晒時:高山上紫外線更強,括風時:高的樹迎風更多。所以堅韌的葉質是大樹茶適應環境之後生命力的表現。
即使壓成茶餅,一旦泡湯後,葉面會很快的恢復彈性,摺痕通常不會存在,茶湯中的大樹茶葉面像皮革泡水般捲曲。
另外四個輔助特徵:
1.主葉脈粗,側脈明顯,葉脈看似魚骨架。因為葉子重,由側葉脈再分出的細脈會比較較靠近葉緣。
2.葉緣齒較疏較小,但是也有齒緣紅尖似蟻嘴。有可能是低矮大樹的特徵。有時會出現蟲咬孔,也是大樹茶的特徵,但是也可能是管理較混亂的台地茶。
3.大樹茶葉子顏色,二葉及三葉比台地茶深,近墨綠色。高山茶顏色為什麼更深口感反而不澀向陽山坡日照充沛,可以有更多葉綠素和光合作用而產生更多茶氨酚及葡萄糖,可以使口感更加鮮爽不澀。
4.不大可能出現用剪刀採收,因為工人有時是爬上樹採茶。
優質的古樹頭春,葉底肥厚且飽滿革質感明顯,葉脈粗獷且有質感,表明已有相當長的樹齡
轉化較完美,葉面起了蛤蟆皮,暗藏茶葉活力此乃老樹新芽大樹料的柔軟質地很明顯的野放易武茶的特徵標準的混雜雨水料,帶有雜味,水薄而寡此乃台地料,有高溫烘青之嫌疑易武茶,香、柔、微甜是其主要特色厚實的大樹料,有著較高的耐泡度
四、黃片
野生茶茶餅可能更容易見到出現幾片黃片,正式名稱是魚葉,也稱奶葉。氣候 轉溫暖茶樹春芽冒出之後會有一片暫時輔育幼芽的葉片,稱為魚葉。在魚葉之後才會再長出真正的初葉、二葉。初葉開始能夠光合作用,魚葉立即開始變黃,而且容 易脫落。如果採收時,魚葉還沒有變黃,就會一起進入制茶壓茶過程。出現魚葉是頭春料的特徵之一,但是若是當年氣候乾旱嚴重,魚葉出現也會多一些。
第二:靠經驗判別底的老嫩、勻整度、色澤和開展與否
如果依照葉形來判斷出自那一個山區是否可能?雖然說易武茶、布朗茶及臨滄茶葉形各有區別,但是因為我們採茶時是在葉子尚未長成前就採下,從幼葉到成葉,有的 是先長成小圓葉,再慢慢變尖;有的則是先變尖,再慢慢變寬。如此一來。判斷的誤差就會很大。所以如果同一餅茶葉底出現有葉尖稍圓與稍尖之別,不能認為是不 同來源。
葉底是茶葉品評的一種常用術語,說的就是茶渣,干茶經開水沖泡後所展開的葉片。
一. 葉面展開度
沖泡後茶葉逐次開展最後能完全舒展開,這樣的茶葉就是製造技術良好、陳化期穩定,通常沖泡次數亦多。沖泡後很快開展的茶葉,大都是粗老之茶菁,條索不緊結,一般不耐泡。葉面不開展或沖泡多次仍只有小程度開展的茶葉,則是製造過程失敗或陳期時間環境不好的。或者被高溫焙火,葉面茸毛會掉落,甚至入口後會感覺喉頭有點燥。
茶身彈性
都曉得有彈性是個什麼感覺吧!用手指捏葉底,以彈性強者為佳,表示陳化期間自然、茶菁幼嫩、製造得宜,未被濕熱、熟化處理。葉脈突顯,觸感生硬,無彈性感,也統統是次級品。
. 葉底顏色新舊
普洱生茶品隨陳化期時間增長,葉底顏色由新鮮翠綠轉橙紅鮮艷。比較新的生茶葉底比較新鮮翠綠,隨著空氣中之水份來氧化發酵,進而轉嫩軟紅亮。反之如果是在潮濕不通風之倉儲環境陳化,在半世紀或一百年也沒有多大效益,因為茶的發酵將徹底失去意義,葉面將是暗黑無彈性感。
易武茶,香、柔、微甜是其主要特色厚實的大樹料,有著較高的耐泡度秋茶也,初泡平淡,但後勁有力,水路粗,生津不錯標準的雨水料,淡薄,乏力,香弱,毫無吸引力,不如喝水標準的紅變葉,雜甜味,不利於後轉化這種一般被稱之為「劣茶」明顯的生熟劣質拼配,滋寡而湯濃,雜味過於沉重。一言以蔽之:爛優質熟茶,沒錯,這就是活力的外在表現灼傷的葉底,常常伴隨著過重的雜味,顯然已失去後轉化能力雜質過多了,煙焦味產生條件之一,這種茶少喝,對人體不利三.葉形整碎度
當然葉底形狀越整齊越好,碎葉多且細雜的都只能算次級品。但!也有緊壓過度的情況是算例外,如鐵餅類茶品,則須視茶麵而定,經沖泡後之葉底形狀在整碎度這個指標上也只能做小參考。
出現切碎的葉底通常來自高產量的大廠:大益、下關、瀾滄古茶等。
切碎茶葉有助於不同來源的茶菁拼配,同時也節約了毛茶的細碎料。強調純料及少量製作的大樹茶通常不會切碎。
拼配料
如果同一餅茶,出現不應該同時出現的特徵時,就有可能是不同來源的茶葉拼配,出現二種不同的葉緣齒、葉脈可能是兩種不同生長地。例如大樹茶配台地茶。出現二種不同的梗面、梗長可能是春料配夏秋料。
四.嗅覺辨別香氣
這個不用多說,你聞葉底始終會有淡淡茶香。任何異味都有問題。
以上是大概普洱葉底的通用評判標準。當然普洱也分生普熟普。這裡也按大類分了說一下,說不細的,說細了就是一篇博士論文了….
干倉的普洱生茶葉底呈栗色至深栗色,和台灣的東方美人茶葉底顏色很相似。葉條質地飽滿柔軟,充滿新鮮感。當然,也有些生茶在製作程序中,譬如茶菁揉捻後,無法立即乾燥,延誤了較長時間,葉底也會呈現深褐色,湯色也會比較濃而暗,跟只是輕度發酵匯堆過的熟茶是一樣的。
最後
看茶底判斷茶料,不會完全準確無誤,只是「儘可能的估計」。大多數的情況下,好茶自有好料之相;少數的情況下,有可能因為看不見的製程或者是倉儲錯誤,導致好料沒能成為好茶。即使如此,研究茶底仍然是愛好普洱茶朋友值得了解的知識。


※奶茶妹妹和王力宏老婆同框近照,一個村姑一個名媛,滿屏儘是尷尬!
※遊玩時遇到劉強東與奶茶妹妹,為什麼奶茶妹妹變化為何這麼大?
※茶話歲月 四十八
※這是一種適合女人喝的美容減肥茶,胃酸過多應該少喝
※綠茶的多酚,你絕對不知道還有這麼多功能
TAG: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