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普洱茶貢山——倚邦

普洱茶貢山——倚邦

說起雲南的普洱茶,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易武和布朗山,可是,在雲南有六大茶區。因此,除了易武和布朗,還有其他的茶區。在以往的文章中老驥說過很多關於易武和布朗山的普洱茶以及相關的知識。今天,老驥就給大家說一說倚邦。對於倚邦來說,想必許多老茶友比較熟悉,而新茶友的話,就比較陌生了。

倚邦在哪裡?

倚邦古茶山,位居勐臘縣象明鄉東部,北接景洪市勐旺鄉南連曼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居於普洱茶古六大茶山通往普洱府屬思茅廳要津、結合部,是滇藏茶馬古道源頭的中心樞紐。依邦在傣語中,本稱為「唐臘」倚邦,即茶井的意思。而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的海拔是最高的,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幾乎全是高山。與易武茶山相比,倚邦茶山的海拔差異更大,海拔最高的山神廟達到1950米,而最低處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海拔只有565米。

倚邦——普洱茶皇冠上的明珠

邦古鎮的歷史難於詳盡地考證,可以肯定的是,最早人們之所以會遷移到這深山老林來定居,與這裡豐富的茶樹資源密切相關。先有茶,而後有人,因了茶葉和人,這裡漸漸成為茶葉的集散地,形成了商販雲集,人口繁榮,生意興隆的集鎮。可以說倚邦古鎮因茶而生。

在歷史的記載中,倚邦街是山頂上的街市,起初僅僅是商販到倚邦山採購茶葉必然的落腳點,馬幫到這裡馱運茶葉時必須停靠的一個驛站,因此它也成了茶馬古道的起點。因為茶葉的迅速發展,它一度發展壯大成了除普洱、思茅之外的大型茶葉集散地,幾條商道就以倚邦為中心,曾四通八達地向周邊輻射開去,通往內地或與毗鄰的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常年在這茶葉古道上穿梭的馬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風裡來,雨里去,歷經千辛萬苦,戰勝千難萬險,走出了一條條承載經濟文化的大道——茶馬古道。

據《普洱府志》記載,從雍下十一年起,思茅同知就把普洱貢茶交倚邦土司負責具體採辦,而倚邦山所屬的曼松寨所產的茶又是茶山中最好的,真正算是茶中極品。傳說,每年清明以前採摘的曼松茶尖,用開水沖泡時茶芽豎立,加上曼松茶有著獨特的品質,曾被指定為皇帝的專用茶,每年在清明節之前就必須快馬兼程送到北京城,所以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歌:「倚邦山上貢茶奇,皇帝老兒也著迷,好茶長在倚邦山,好名出在易武地。」到乾隆中期,倚邦山的茶園一片接著一片,從補元江邊一直延伸到習崆山,總面積超過2萬畝,每年產茶萬擔以上,常住人口萬餘人,流動人口多時帝近十萬人,茶葉生產和貿易盛況空前,清朝時的幾塊記錄茶事的石碑見證著倚邦因茶而興的繁榮。

但是,當我們踏著坑凹奇曲、塵土飛揚的林中山路來到倚邦街時,倚邦街已沒有了往昔的輝煌,映入我們眼帘的殘破的古道,陳舊的房宿,和清冷的街景,眼前的倚邦街,除那條踏磨得光滑清亮的石板路,再難找出往日街市的形貌。

倚邦普洱茶種類:

倚邦茶山的大葉種茶芽葉肥厚、大茸毛多、持嫩性強、是製作普洱茶的上好原材料;

而小葉種茶樹茶葉,葉面平、葉質軟、色澤綠、茸毛長、持嫩性強、透秘高,極其適合製作綠茶與普洱茶。

倚邦茶山小葉種普洱茶特點:

倚邦是小葉種為主,芽頭較小,條索較短細,湯色黃綠,葉底黃綠,苦淡,苦中帶甜,澀顯於苦,湯質飽滿;回甘快且較長久,香氣顯,由於長於山野,環境好,山野韻好,杯底留香。

倚邦的掌上明珠——曼松:

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古代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葉為貢茶,其他寨茶葉概不要。曼松茶葉質厚味美,其味甘香可口,飲後神志清醒。曼松貢茶區因茶葉品質內涵豐富,加之產量「年解貢茶100擔」而得名。

曼松貢茶最大的特點是甜潤,喝的時候口裡很甜,喉頭很甜,像喝蜂蜜水,象蜂蜜水一樣甜的曼松貢茶並沒有給曼松的村民帶來蜜一樣的幸福,清代末期,由於貢茶任務太緊,約300擔(皇室的100擔,和其它各級官吏索要的200擔),所以茶農把大多數茶樹砍掉、燒掉,有的家族就此逃難,再也沒有回到曼松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驥茶莊 的精彩文章:

普洱熟茶渥堆發酵到底衛不衛生?
到底如何判斷一款普洱茶是不是好茶?
普洱老茶頭該如何保存和沖泡?
普洱茶老茶頭該如何選購?有什麼功效和作用呢?
普洱茶的苦澀和甘甜,我們該如何看待?

TAG:老驥茶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