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代宗南向禮拜,大文豪柳宗元樹碑立傳,這位高僧高在哪裡?

唐代宗南向禮拜,大文豪柳宗元樹碑立傳,這位高僧高在哪裡?

留下NI的心愿,等待TA的實現。

文:李緒廷

能夠稱為祖師的,一定要悟明心地、要得念佛三昧;一般是能夠創立宗派的,或者是傳承某個教法的大德。而且是道盛德隆,具有很強、很大得弘法力度。

中國凈土宗的十三代祖師的成立,也是經過一千多年逐步形成的。

今天,小編帶你穿越到唐朝,虔誠拜謁凈宗三祖承遠大師。

承遠大師父母是誰、籍貫哪裡都無一字記載(一說今四川錦竹縣人),只知道「初始學道於成都唐公,後來又在資川詵公座下參學,最後,大師遊學至荊州,拜玉泉真公為師。

真公讓大師居住於南嶽衡山,廣設教化。追隨大師學佛的僧俗男女善信達萬人以上。」

據說大師剛到衡山時,隨便找了一塊岩石下面,就住了下來。

不過,因為大師剛到,很多信眾不知道,布施飲食的人極少,大師潛心修佛,肚子餓了沒有飯吃,就吃泥土、草木。不過,大師就是大師,雖然偏居一岩石下,來向大師求學佛道的還是絡繹不絕。

當時很多人見到大師,還在打聽大師在哪裡,就因為大師「體形瘦弱,蓬頭垢面,身背柴薪」,乍看這根本不是大師,不過一名普通人而已。

即便這樣,大師依然我行我素,教化眾生,全都是持名念佛法門。

書寫於大街小巷,刻字于山谷岩石,以大願力,勸誘、扶助眾生,迅速脫離苦海。

後來,隨著學佛、念佛者的日漸增多,許多善信見承遠大師居處破舊,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皆發心負布帛,斬木石,委之岩戶,用以莊嚴道場供養遠師。」

大師既不拒絕也不當作一回事,聽憑眾人所為。

寺院建成後,被唐德宗知道了,特下詔褒獎,並賜名「彌陀寺」。

從生布施凡有盈餘,大師即轉施於飢餓病殘之人,但從不歸功於自己。

當時,廬山的法照大師(凈土宗第四祖)在定中神遊安樂世界,看見一人身穿破舊衣服,侍立在阿彌陀佛旁邊。

佛告訴他:「這是南嶽衡山的承遠。」出定之後,法照大師就到南嶽尋找大師。

見面之後,真的與定中所見一模一樣,於是就拜大師為師,並將大師的念佛法門廣傳天下。法照大師後來被唐代宗拜為國師。

他曾對代宗皇帝說,他的師父有至高至大的道德。皇帝知道這樣的高僧大德不是詔書所能召請到的,特地南向禮拜,並親書匾額「般舟道場。」

即使這樣,承遠大師依然初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改苦行僧之風範。

唐朝貞元18年7月19日,大師囑咐弟子,申明教戒,打掃乾淨房間,結跏趺坐,在恬靜之中安然化去,世壽91歲,僧臘65年,葬於寺南之山岡。

唐代著名文學家,當時任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和時任衡州刺史的呂溫,分別為承遠大師制碑文並作塔銘,刻石立於寺門之右。

二者以不同的筆法與文理,各自記述並讚頌了承遠大師非凡的一生。

後人這樣評價承遠大師:承遠大師一生中沒有那種外表看來轟轟烈烈的弘化行動,也沒有用以耀人的佛學著作以傳後世,甚至臨終往生時也僅對門人遺言:「國土空曠,各宜努力」這麼一句話。

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證的論點表現得完美無暇。他用畢生的精力,通過自身的修持,證實凈土法門的念佛往生凈土是真實不虛,並以常人難以企及的苦修實證來攝受廣大的眾生,同修凈土法門,共赴蓮池海會。

這在凈宗歷史上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公之率眾峻以容,公之立誠放其中」,柳宗元在《南嶽彌陀和尚碑》中的這句評價,道明了承遠大師一貫都是以自己的真切修行體驗至誠地來領眾清修的,從中可以深深地體會到大師德行之高深。

【每日一願】

您有什麼心愿,請直接在下方留言吧,期待第二藍毗尼心愿節,我們會把您的心愿帶到佛祖家裡。

Hi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緣之路 的精彩文章:

TAG:佛緣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