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卷《富春山居圖》,流轉世間六百年

一卷《富春山居圖》,流轉世間六百年

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在完成的那一刻便被預言命運「強取豪奪」,

後來果不出所料,此畫輾轉流失、命運坎坷,

流轉世間六百多年,竟難究其全貌。

它就是——《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

被預言的命運

《剩山圖》(局部)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余,長約二丈。

描繪的是富春江兩岸初秋的景色。

畫面峰巒平坡,叢林樹舍,漁舟小橋。

草木台石等迴旋轉輾,疏密有致,姿態各異,豐富而自然。

整幅的繪畫效果給人以「景隨人遷,人隨景移,步步可觀」的藝術感受。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是元代畫家黃公望。

黃公望年輕的時候天資過人,

他很想在仕途上有所作為,

但做的都是底層小吏的工作。

隨從張閭經理錢糧時,

因張貪腐系獄,亦受牽連。

十年牢獄生涯,二十多年的仕途成虛夢,

終於看破世道,不再追逐仕途,

後來又成為全真道士,

在富春江一帶占卜為生。

《富春山居圖》從完成的一刻,

精通卜卦的黃公望已預言此畫未來命運將「巧取豪奪」。

他將此畫贈與師弟,無用考慮到此卷容易被人「巧取豪奪」,

因而在畫未完成之前就請作者「先書無用本號」,明確歸屬。

無用百年之後,他的後人將之變賣,

從此,這幅畫就開啟了它六百多年的坎坷命運。

《無用師卷》(局部)

畫卷在數百年流傳中飽經滄桑,

至明成化年間,由「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收藏。

沈周自從得到這幅畫之後,就愛不釋手,

把它掛在牆上,反覆欣賞、臨摹,

看出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便請朋友題跋。

一位朋友的兒子把畫偷偷賣掉,卻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富春山居圖》,急忙回家籌錢買畫。

當他籌集到錢後,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

他只好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以慰情思。

《無用師卷》(局部)

後來,這幅畫被董其昌在北京購到,並珍藏於書禪堂。

董其昌在萬曆年間將此畫賣給了吳正志,

吳正志又將此畫傳給他三子吳洪裕。

吳洪裕是當時著名的文人,

他一生到死最喜兩件寶:

一件是智永的《千字文真跡》,

另一件就是《富春山居圖》。

在他臨終時,他叮囑他兒子把這幅畫燒了「炎殉」,

使他在九泉之下仍可持有此畫。

在燒完智永的《千字文真跡》後,

就在《富春山居圖》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

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

「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

「起紅爐而出之」把畫搶救了出來,

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

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

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可惜的是,畫的前段已被燒壞數處。

《無用師卷》(局部)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此畫後,

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

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

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

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痕迹。

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

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

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迹,

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剩山圖》

和《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無用師卷》(局部)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皇宮,

乾隆皇帝愛不釋手,興緻上來,

就會在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

翌年,竟然又一幅相同的《富春山居圖》來到宮中!

也許是因為金口難改,

乾隆皇帝還是認定先進宮的那一幅為真品,而把後一幅視為贗品。

其實,他先得到的那一卷《富春山居圖》,

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後人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和鄒之麟等人的題跋。

而觀畫的大臣無一敢點破真偽,

並將真跡編入《石渠寶笈》「次等」,書貶語於此本。

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

真跡《無用師卷》始得正名,但一直並無徹底「昭雪」,

在乾清宮裡靜靜地存放了187年。

《無用師卷》(局部)

而那曾被火燒壞的前半截《剩山圖》,

在被吳寄谷重新裝裱後,

在康熙八年(1669年)被王廷賓收藏,

後來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民間,杳無訊息。

《無用師卷》(局部)

1933年,日軍攻佔了山海關,

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

自此之後的15年中,

《無用師卷》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

歷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里,

由北京經南京輾轉運抵四川、貴州,

至抗戰結束後,陸續運回南京。

又於1948年底,被運至台灣,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無用師卷》(局部)

就在《無用師卷》顛沛流離之際,

《剩山圖》也浮出水面。

1938年秋,畫家吳湖帆卧病於上海家中,

汲古閣老闆曹友卿來探望他,

並把剛剛購得的一張破舊之畫請他鑒賞,

吳湖帆眼前一亮,認出此畫就是《剩山卷》。

於是,就用古銅器商彝換得《剩山圖》殘卷,

居然病也好了許多,從此將此畫珍藏,

並把自己的居所稱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當時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

專程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轉讓,而吳執意不肯。

沙孟海並不灰心,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反覆勸說,

又請出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

吳湖帆終於被沙孟海的至誠之心所感動,同意割愛。

1956年,《剩山圖》終於來到浙江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無用師卷》(局部)

就這樣,經歷了種種磨難、長久分離的《富春山居圖》,

如今一半在祖國大陸,一半在寶島台灣,

一條淺淺的海峽又把它們隔開了。

《富春山居圖》始於庚寅(1350年)、

毀於庚寅(1650年),再次出名也是庚寅(2010年)。

2011年6月,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

《剩山圖》赴台與《無用師卷》在台北故宮合璧展出,

流轉世間667年之久,歷經358年的分離後,

《富春山居圖》終於又合在了一起。

《無用師卷》(局部)

《無用師卷》(局部)

《富春山居圖》

人民時代藝術院

發現藝術之美

追溯藝術之魂

呈現藝術家的創造與靈性

分享藝術家的思想與學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時代藝術院 的精彩文章:

TAG:人民時代藝術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