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陽風暴,就在您身邊

太陽風暴,就在您身邊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編者按

在科學家眼裡,太陽風暴就是太陽強烈爆發,會給地球帶來一系列影響。每次太陽風暴來臨,都要嚴陣以待,謹防產生的各種危害。

在公眾眼裡,太陽風暴仍然一個神秘模糊的事物,有點像洪水猛獸,又有點像背後的幽靈,不時地帶來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威脅。它看不懂、摸不著,那到底距離我們有多遠?

其實,太陽風暴,有距離我們很近的一面,它就在您的身邊。

作者:李志濤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環境研究預報室

迷路的信鴿

地磁暴會使信鴿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眾所周知,信鴿具有天生的歸巢本能,能夠從遙遠而陌生的地方返回自己熟悉的老家。在古裝劇,你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威武的將軍/瀟洒的大俠/倜儻的公子,把一絹信綁在信鴿腿上,信鴿會意,騰空而起,將信送到指定的地方。

「看地圖」的信鴿

到了現代,雖然無需再送信,信鴿這種歸巢本能卻成了信鴿競翔運動的基礎。各地的信鴿協會常常組織信鴿歸巢比賽,看看誰家的鴿子更勝一籌。

目前,信鴿的這種本領從何而來依然是個謎。很多人認為信鴿是依靠太陽、月亮、視覺記憶等進行定向,大風、大雨及大霧天氣都會影響信鴿的飛翔和定向,信鴿協會都會選擇天氣晴朗、無風或微風的日子安排比賽。但是,即便小心地避開了不利天氣,有時仍會出現信鴿的歸巢率極低的情況。

表1 2015年10月8日比賽歸巢率

這就意味著還有別的因素影響著信鴿的導航。

根據科學家的相關研究,信鴿具有磁性感知能力,能夠感知地磁場微妙的變化,利用地磁場建立地磁坐標確定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最終找到一條合適的回家之路。

因此,在發生地磁暴時,地球磁場受到干擾,信鴿就會部分失去辨別方向的能力。就拿2015年10月8日的那次比賽為例,當時全國各地信鴿的歸巢率都普遍下降。如此大面積的丟鴿事件,基本可以排除當地天氣狀況、信鴿質量等原因。

而全球性的地磁暴成為這一現象最合理的解釋。

2015年10月8日的大地磁暴

目前,國外很多信鴿協會已將地磁活動狀況納入比賽安排的考慮,形成比較完整的信鴿飛行預報體系,在地磁Kp大於4或地磁Dst指數大於140時,不宜放飛信鴿。不過,國內信鴿協會對地磁擾動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因為地磁暴而導致的丟鴿事件時有發生。

小貼士:除了信鴿,其它許多動物,如海豚和鯨魚等,也都擁有內部所謂的生物羅盤,可以幫助它們利用地磁場辨別方向。在2016年,曾有29頭抹香鯨在荷蘭、英國的外海灘擱淺死亡,科學家就曾懷疑是因為地磁暴造成地球磁場異常,使得抹香鯨游往錯誤方向。

抹香鯨擱淺

干擾民航飛行

極區航線由於距離短,並且可以避免逆風飛行,因此具有巨大的經濟效應。例如從芝加哥到香港,飛極區航線,只需14小時32分鐘,可承載316名乘客,額外還能裝2000多公斤的貨物。但若不是極區航線,則需15小時41分鐘,乘客要減少到246名,並且不能額外承載任何貨物。每次偏離極區的飛行預計要多耗費10萬美元的費用。

極區航線

不過,但是飛越極區的航線對空間天氣特別敏感。

在強太陽風暴期間,高能粒子進入極區上空,與大氣原子相互作用產生的次級粒子,會對飛機的電子設備和人員構成輻射威脅。

高緯度地區輻射量高

此外,由於飛機在飛行的全程都需要可靠的通信,但衛星通信不能覆蓋到82度以上的高緯地區,在這些區域,通信採用高頻短波通信。太陽風暴期間發生極蓋吸收事件時,地球極區電離層的電離增強,電子密度增大,電波的吸收增大,會引起中波廣播和短波通信信號的騷擾和中斷,持續時間約1小時至幾十個小時。

2006年12月6日的極蓋吸收事件

因此,在發生太陽風暴期間,極區航線為了使用衛星通信而不得不改變航線。例如2003年萬聖節太陽風暴時,全球短波通信受到干擾,穿越極區的許多航班必須繞道而飛,光多消耗的燃油就使得全球民航業損失了數百萬美元。

大面積停電

地磁暴會讓你家停電。奇不奇葩?意不意外?

在1989年3的月魁北克太陽風暴事件中,雖然美麗夢幻所謂極光閃耀北美大部,但對於加拿大魁北克地區的人們來說,真正的主角是大!停!電!

3月13日凌晨2點45分(當地時間),地磁暴正盛!加拿大魁北克省電網一個主變壓器因感應電流過大而率先跳閘,隨後多個主變壓器如多米諾骨牌般地接連跟進,整個電網在不到90秒鐘就全部癱瘓,致使該電網所管轄的區域陷入一片黑暗和寒冷,造成600萬居民停電長達9小時之久。

GIF/297K

魁北克大停電

同時,其它許多地區的電力系統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美國新澤西州Salem核電站的巨型變電器被燒毀、日本東京電力公司變壓器被燒毀、美國多個地方輸電線路跳閘、瑞典南部和中部6條130千伏輸電線路跳閘。

魁北克事件對北美電網的影響

停電的原理是啥?簡而言之,太陽風暴中的強地磁暴,導致長距離輸電線路中產生強力地磁感應電流(俗稱GIC),容易引起大型變壓器半飽和而縮短壽命,極端情況時直接燒毀、永久over,電力傳輸受到嚴重干擾,輸電系統崩潰,最終導致失去電力供應。

GIC產生原理

那麼,地磁暴對我國的電網有啥影響?

一般來說,地磁暴引起的GIC多產生於高緯度地區,而我國大部分位於中、低緯度地區,只有東北、西北部分地區所處緯度偏高,所以總體上磁暴期間GIC對我國電網的影響、危害有限。

但是,隨著咱們高速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用電越來越多,電網規模就得不斷的擴大。出現了大量的具有東—西走向分量的高壓、大容量輸電線路,GIC時不時地對這些線路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2005年5月和9月的大磁暴期間,江蘇上河變電站、武南變電站和廣東嶺澳核電廠等都檢測到了GIC。因此,即使以後到處是發電站,偶爾停電的情況以後還是有可能發生的。

美麗的極光

「極光」 ,這一名稱來自古羅馬神話中的女神「奧羅拉」(Aurora), 代表旭日東升前的黎明。她的光芒居然僅次於她的「哥哥」太陽神和「姐姐」月亮女神!

aurora女神下凡

那麼,如此閃亮迷人的光輝是如何發出的呢?

當然跟太陽風暴有關啦。通俗點講,就是從太陽爆(fa)發(biao)噴發出來的大量等離子體物質到達地球南北極附近上空,地球高空的磁場變得雜亂無章,什麼質子啦、電子啦便加速跑起來,撞擊高層大氣中的如氮、氧、氖、氦等分子或原子,於是便發出了五顏六色、奇異壯觀的光芒。這種「鬼怪之光」,宛若五彩的霓虹燈一樣。

帶電粒子湧入在地球兩極

極光的產生

哪裡是看極光的好地方?

極光最經常出現的地方就是在大約在南北磁緯67度附近的兩個卵狀區域內(就叫極光卵),就是北極光區和南極光區,範圍比較狹窄。

平時極光卵

在平時,在極光區內,只要是晴朗無雲的夜裡,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極光活動。不過,形態顏色都比較單一,持續時間不長,亮度一般。

而在太陽風暴期間,會有海量的來自太陽的等離子體物質湧入到廣袤的地球南北極上空。極光卵的範圍迅速誇大,向地球低緯度方向伸展,最極端時甚至可延伸至熱帶地區。在許多不易看到極光的地區,也能有幸一睹極光的美妙。

太陽風暴時極光卵

並且,此時極光的顏色更加多樣,可達上百種。形態的多種多樣,有簡單的圓弧狀極光弧、飄帶狀的極光帶,還有如雲朵一般的極光片、射線狀的極光芒、面紗一樣的極光幔等等。極光可以亮到滿月時的月亮亮度,地面上物體的輪廓都能被照見,甚至會照出物體的清晰影子來。

再來點歷史。1859年8、9月間,歷史上最厲害的太陽風暴——卡林頓事件爆發時,北美洲、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部分地區都觀測到了極光。其中,地處北緯23度(廣州就在這個緯度)的古巴哈瓦那的人們看到那晚天空如鮮血般,像被大火映紅一樣。

略有點滲人的紅色極光

在「中元節事件」中,9月7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位攝影愛好者分享了自己最新的極光靚照。

新鮮出爐的美國麻省極光(圖片來自網路)

小建議:去阿拉斯加、北加拿大、挪威北海岸都有很多的機會看到極光,阿拉斯加的費爾班有「北極光首都」的美稱。在發生非常厲害的太陽風暴時,我國最北端的漠河,如果運氣好的話也是可以看到極光的。

其它有趣的事

地質學上。地球磁場可以幫助地質學家確定地下岩石結構,勘探石油、天然氣和礦物儲備。當地磁暴發生時,地球表面下電流的變化能對他們的判斷起到幫助作用。因此,一些地質勘探員更願意在地磁暴期間工作,並根據地磁警報和預報來安排他們的勘探計劃。

氣候學上。黑子可能會引起地球氣候的變化。我國的著名科學家竺可楨也研究出來,凡是中國古代書上對黑子記載得多的世紀,也是中國範圍內特別寒冷的冬天出現得多的世紀。還有人統計了一些地區降雨量的變化情況,發現這種變化也是每過11年重複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數目的增減有關係。

地震學上。有研究地震的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數目增多的時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地震次數的多少,也有大約11年左右的周期性。

植物學上。有人發現,樹木的生長情況也隨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而變化,太陽黑子多的年份樹木生長得快,太陽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長得慢。

此外,近年來,有一些統計研究指出,太陽風暴與一些傳染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不過,太陽風暴是否能影響人類健康,影響機理是什麼,都尚無科學結論。

還有許多跟太陽風暴有關的趣事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作者:李志濤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空間環境研究預報室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的精彩文章:

慶祝旅行者1號和2號成功發射40周年!
身邊有狂犬 遛狗需栓繩
秋遊時會遇到哪些厲害的狠角色?
發火箭造衛星一共才占航天產業總值的3.8%,那剩下的是什麼?
未來「晶元人」或能讓實驗動物「下崗」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