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療愈的攝影

作為療愈的攝影

【編者按】繼今年春節期間開設寫作講習班後,7月5日,我又為「渡過」讀者舉辦了一次攝影入門講座。這是當時的講稿提綱,現公開發出,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同時歡迎讀者中的攝影愛好者加入「渡過」攝影群。群主微信號是:wxid_gvzpkhjw8lp12 。

(一)攝影的療愈功效

我曾經說過,寫作具有療愈的作用。攝影也是如此,而且其療效比寫作更直接、更具體、更好。

為什麼?因為攝影有如下作用:

1.打破對負面思維的沉陷和反芻,哪怕只是暫時的;

2.培養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發現生活中的美和意義;

3.專註於對畫面的技術呈現,訓練集中注意力;

4.鍛煉身體,在行走中捕捉美好瞬間;

5.與世界溝通,收穫理解與感動。

上述這五個方面,會讓我們無意中、逐漸地,走出自我、梳理內心、提高體能、完善認知、實現價值。

這就是作為療愈的攝影。

(二)攝影基本要則

接下來,具體談一談攝影的具體技術問題。

1.器材

儘可能使用相機。

因為智能手機普及,且質量提高,很多朋友喜歡用手機拍照。但無論如何,手機不可能替代相機。用手機攝影,步驟多,變焦範圍小,對焦慢。哪怕最簡便和便宜的數碼相機,也比手機更快捷、更有攝影感。

選擇什麼樣的相機?我自己的經驗:首先,數碼優於手機,微單優於數碼,單反優於微單。不要怕操作複雜。越複雜,表現力越強。

其次,看你想要用相機幹什麼。是拍風景,還是拍人像,或是拍花鳥?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選擇。有的需要速度,有的需要定焦,有的需要廣角,等等。

再次,看價格。一般來說,一分價錢一分貨。相機越貴,質量越高,表現力越強。當然也要量力而行。

2.拍什麼?

我自己的體會:拍人重於拍景。

我對攝影的愛好,是從拍風景開始的。那時,很為自己能拍到一些好的風景畫面而沾沾自喜。直到一位朋友告訴我:「拍風景只要天時地利人和就行,拍人物才需要水平。」我恍然大悟。

再後來,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篇介紹攝影師呂楠的文章,隨後搜索學習了他拍的三個系列的作品——「天主教」、「精神病院」、「西藏」,受到極大的震撼。當天我寫下了一段文字:

「今天一整天都處在激動中,這是呂楠的攝影帶給我的。他的作品讓我感到震撼,思想得以升華。遺憾實在是太晚,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中國有這樣堪稱偉大的攝影師,和這樣崇高、肅穆、莊嚴的攝影。討論呂楠,不必注重於他的攝影技巧,而在於他的作品傳達出的人道的光輝,以及他走過的路。」

(以上3張是呂楠的作品)

從那以後,我就從關注風景,到更多關注人。通過比較,我認識到,拍人難於拍景;拍多個人難於拍一個人。如果能把一個情境中多個人之間彼此的互動關係拍出來,那才是高手。

因此,初學者要儘快從拍景過渡到拍人,再從拍單個兒過渡到拍多個人。拍多個人時只有拍出人物之間的關係才有意義。當然更有意義的是通過拍出人物關係來記錄故事、傳導情緒。這一切都需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而歸根結底決定於攝影者對生活的理解。

3.主題

和寫文章一樣,拍照也有主題。當按下快門的時候,總得有一個想法:我要拍什麼?為什麼要拍這個?想表達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有高下之別,決定於你的知識、閱歷、判斷、修養,以及對生活的感受。當然,如果你根本沒有感受,那就是瞎拍,不足道也。

攝影面對的是現實生活。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大致是公平的。面對同一個場景、同一個生活、同一種人生,有的人熟視無睹,有的人卻能在其中發現美,並把它捕捉且表現出來——這就是攝影。

多數人,只是生活的過客。生命之河從他眼前倉促流過,只留下流年夢影。對人生缺乏感受力,不可能拍出太好的照片。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攝影的本質是發現。發現什麼?答曰:生活的美和意義。

能否發現生活之美,基於人生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拍出好照片,先要好好生活。

4.畫面

有了發現,才有表現。表現要通過技術手段,大體是:畫面、構圖、角度、用光,等等。

先說畫面。畫面要乾淨。很多人拍照片,無此意識。比如,拍風景,左邊一根電線杆,右邊一個垃圾桶;拍人物,前後左右,都有不相干的人探頭探腦。這就叫畫面蕪雜,看起來不清爽,添堵。

因此,畫面乾淨,是好照片的第一要求。要想畫面乾淨,無非幾個辦法:一是變換機位;二是選擇角度;三是調整變焦;四是適當剪裁。無非你得勤快,多想辦法,取景時避開不相干的雜物,讓畫面乾淨一些。

畫面乾淨了,一是清爽,看著舒服;二是能夠突出主體。魯迅說:文章寫完後,多看幾遍,把可有可無的文字,全部刪去——這與攝影的道理是相通的。

5.光圈和快門

多年前,攝影技藝高低,主要看對光圈和快門的把握。如今,科技精進,可以提供很多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如何選擇?看需要。

比如,你拍生活中的人像,可以用大光圈來突出人物,虛化背景,增強人物的表現力;如果拍集體合照,一定要用小光圈,這樣才能把每個人都拍清楚;拍運動場景,可以把速度調快一些,模糊背景,獲得動感;在光線不足的地方拍攝,一定要把速度放慢,避免曝光不足,等等。

攝影模式選擇,一般有三檔:光圈優先、速度優先、全手動。全手動太麻煩,除非要特別表現某個主題或某個感受,我一般不選擇全手動;「光圈優先」我用得較多,它適用範圍廣,表現力強;但街拍時,我選擇「速度優先」,因為街拍經常在行走中拍攝,我一般把速度調在1/320s以上,確保畫面不至於模糊。

光圈和速度的組合,體現為畫面的明暗,可以用來表現氛圍。如果你想傳遞歡樂、明快的情緒,就用大光圈、低速度,讓畫面亮一些;如果要表現豐富深沉的主題,就讓畫面調暗。

總體上,我喜歡把畫面調得暗一些。如果太亮,會丟失很多細節。曝光不足,畫面暗一些,後期可以調整;曝光太過,就無法補救了。

6.構圖

剛才說到,光圈和快門有電腦科技幫忙,因此最考驗攝影技能的是構圖。

構圖是讀者的第一感,決定畫面的衝擊力,造就畫面的整體美。

如何構圖?我的體會是:一要大氣,線條、輪廓要鮮明、有力,畫面要完整,細部符合黃金分割律;二要畫面錯落有致,有動感,有節奏感。

構圖忌平庸。拍人物,不能把人物放在正中心,這顯得很傻;拍風景,一般來說,也不能讓畫面左右對稱。中規中矩是無趣的。

7.角度

角度選擇,是一種再創造。

選擇角度,就是用相機剪裁現實。

我看過一組圖片,是同一個場景的兩幅照片對比。比如,泰姬陵,第一張照片,是我們熟知的,何其富麗堂皇;但是,第二張照片是一個大全景,你會發現其周圍雜亂不堪,浮華感頓時蕩然無存;再如,美國國會山的總統雕像莊嚴肅穆,但把視野放大,你會發現它只在山上雕了很小的一塊,小里小氣。

角度掩飾了現實的不足。角度體現了表現力。很多時候,照片比現實更美,是靠角度來實現的。

好的角度,不落俗套、匠心獨運。角度不同,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題,表現不同的想法。因此,角度選擇,是一種再創造。

有時候,換一個角度,仰拍、俯拍、側拍、通過汽車的反光鏡拍、通過門的縫隙拍、通過樹影拍,等等,盡量新奇一些,會給讀者帶來獨特的感覺。

8.用光

光線是攝影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有光才有影。攝影就是用光來作畫,光是攝影的語言。

因方向和角度不同,物體的陰影位置和面積會改變,整個畫面影調和色調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選擇適當的光線,包括適當的光線方向和角度,是僅次於構圖的第二大要素。

光線分順光、側光和逆光三種。一般來說,大家都喜歡順光,順光最明亮,比較好掌握,但順光拍攝的畫面往往缺乏層次和立體感。

側光能使被攝物體立體化,增強質感。

逆光情況下被攝物體往往會變成剪影,如果處理得好,會非常別緻。

在拍攝側光和逆光照片時,有時需要補光。過去,補光比較複雜,要用反光板或是閃光燈。現在很多相機都有美化軟體,也可以部分起到彌補作用。

(三)攝影的療愈作用

攝影是一項低成本、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愛好。

首先,攝影可以鍛煉身體。和文字不同,每一張照片都是在實地拍攝的。為了拍照,不知不覺,幾公里、十幾公里就走下來了。融鍛煉身體於娛樂之中,這是一大好處。

其次,攝影能提升你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當你熱愛攝影,漸漸地,庸常、平淡的生活,會在你面前展示出美麗和深邃的一面,讓你沉醉,讓你感激,讓你體會生命之美,並從中感知永恆的歡樂。這是一種沉鬱的、高質量的、有著悲憫情懷的歡樂,是低層次的的歡樂無法比擬的。

再次,從根本上說,攝影是你與世界溝通的方式。人活天地間,最重要的就是溝通,與人溝通、與自己溝通、與社會溝通、與大自然溝通。攝影恰恰是一種個人化的、直指人心的溝通方式。

攝影還是尋求心靈平靜的一種方式。當創作到達一個很高的境界,你是在與心靈對話,讓頭腦中的潛意識浮現出創造的語境——這就是攝影能帶給我們更深刻的療愈。

(本文照片除註明外都是張進所攝)

蘋果手機用戶專屬讚賞二維碼

掃描關注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渡過 的精彩文章:

苗國棟專欄之七:臆想往往是焦慮類精神障礙之源
最好的父愛,是父親拼了命地呵護母親
孤獨是敲門的磚,愛是回家的路
愛和戀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教你的寶寶這麼做
小兒積食竟會有這麼多的不良反應!可以巧用小兒推拿輕鬆緩解

TAG:渡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