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02/12易筋經:韋馱獻杵第二勢手太陽小腸經

02/12易筋經:韋馱獻杵第二勢手太陽小腸經

少林達摩易筋經

口訣

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經脈循行

手太陽小腸經分布於手小指、臂的外側後緣、耳周圍及面頰。初站此樁,肩後側、上臂後側會出現酸麻熱脹等現象,久站自然消失,隨後出現通暢輕快之感,雙掌生出向左右開的真力。

小腸受盛胃中水谷,主轉輸清濁,與心相表裡。

其常見病候主要反應為:耳聾,目黃,咽喉腫痛,頸項轉側不利,少腹脹痛,尿頻,泄瀉或便秘。

樁勢要領

右勢,雙足併攏成外八字,右足比左足向前三寸許。上身前傾30度左右,頭正,目平視、雙臂側平舉,掌心向上。注意:身體傾時不可彎腰凸背,腰脊要直,是以髖關節為軸前傾上身的。

動作姿勢

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行功解說一

兩掌問時在小腹前翻掌,使掌心朝上,掌指仍相對,從小腹前向上托起至胸前;吸氣配合

接著,兩前臂內旋,兩掌上翹相合,手指朝上,掌心相對,相距約一橫拳;呼氣配合

接著,吸氣一口,兩掌貫勁,徐徐向前推出,邊推邊使掌心向前轉,最後,使雙掌心均朝前方,高與肩平;呼氣配合

功勢要領

1.雙掌上翹相合,目視之而心、力均注於兩掌心,使兩掌心內氣相互交合。

2.雙掌心推出前吸氣,須使氣聚於膻中。

行功解說二

兩掌伸平,使掌心朝下,掌指朝前,與肩平寬。

兩手緩緩向左右分開,置於身體兩側,吸氣配合。接著,兩手坐腕翹掌,瞪目,同時,兩膝挺直,足跟提起,兩腳前掌著地落實;呼氣配合默然數息。

功勢要領

1.兩手臂平開成一字時,須使肩司淞沉,使勁貫兩手掌指。

2.此功勢須做到心平氣靜的要求,否則,心不寧靜,腳尖也就會站立不穩,使身體歪斜兩手搖晃。

3.數息時,須意守中丹田(即膻中)。

功理闡秘

易筋經中韋馱,乃傳說中佛教講經誦法之護法神。「杵」是韋馱護法之寶械,又名「降魔杵」。此三勢均用韋馱名勢,不僅是固其法像虔誠、莊嚴,而象形取義,更含有守神護法的功理含義,即在功勢中,將自身之神內固而不外馳,以保障功法的演練。以杵名勢,更取「降魔」之意,這裡所說的「魔」,即干擾和羈絆人體身心的各種雜念和慾望。由於這種種的雜念和慾望會引起人體身心產生緊張和不安,甚至會迷惑本性.不能自持,從而產生種種的煩惱和疾患,因而稱之為「魔」。因自己體內,即主觀上產生的各種雜念和慾望,稱為「內魔」;因體外環境中產生的各種干擾和羈絆,稱為「外魔」。此勢降魔之「杵」,就是功勢中自戒攝神之法。例如第一勢之「氣定神皆斂」;第二勢之「心平氣靜」;第三勢之「覺心安」,皆為降魔之杵,並在這三勢的反覆「數息」中,不斷地自戒,逐步地根除放縱之劣性,達到收攝心神、使不外馳之目的。在這些調節修持的過程中,心智漸平,馳性漸伏,魔性受制,逐步達到身心泰然自適的狀態。至此,則已達到「清虛、脫換」的境界,初慕已成.故口「獻件」,因不再需要以杵制魔,而將杵獻出。

所以,這一勢的修鍊重在內功的守神護法。

另一方面,此功勢意守二個不同部位,從而產生了練精、練氣、練神的效果。韋馱獻杵第一勢意守臍下丹田,下丹田為「藏精之府」,又稱命門二由於意守和內氣貫注,促使「先天之精」轉化為「元氣」,所以,此勢之內練重在練精化氣;韋馱獻杵第二勢意守腦中,膻中為「藏氣之府」,又名氣海,稱中丹田。由於意守,宗氣積聚,而達到增強其「走息道、行呼吸、貫心脈、行血氣,』的功能,所以,此勢之內練重在練氣生神;韋馱獻杵第三勢意守泥丸,泥丸為「藏神之府。」又名腦神.稱為上丹田。由於意守,心境清凈,識、欲俱冥,逐步達到「三田精滿、五臟氣盈、元神疑聚」的境界,數息後之功勢乖在亨丁通沖脈,沖脈有通行全身經脈之功能,為「經脈之海」。先使沖脈之氣由上而貫通上肢.再向下而貫通下肢。所以,此勢之內練重在練神還虛、打通沖脈。

同時,在維持功法外勢的鍛煉中,周身上下處於一種「有力」的狀態,從而增強了全身勁力,特別是在「元神凝聚」時,內氣的灌注和勁力的增長尤其顯著。這也是稱此勢為韋馱獻柞勢的又一含義。

所以,此三勢必須多練、久練,當練至精滿、氣盈、神全、意定、勁實時,方宜接練下勢。

附:「掌托天門」錯誤考正

韋馱獻杵第二勢原文口訣中有「掌托天門月上觀」一句,有不少人把這句口訣理解成「兩掌托天,兩眼上視天空」,有的書刊甚至因此句在此勢原文的第一句而稱此勢為「掌托天門勢」,因而在練此功勢時,抬頭仰面而.卜視,造成心意上越.神失所依,並站立不穩,如此,則無法達到「覺心安」和「周身渾然如植」的要求。這是由於對原文錯誤斷句所造成的。這句口訣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掌托、目上觀天門」,原文口訣將「天門」二字移至「目上觀」前面是為了使口訣押韻。在較早的本衙藏版本中,出爪亮翅勢的原文說明有「目觀天門」一語(按:此段說明應是韋馱獻杵第二勢的說明,誤刊於此勢之後)。可知不是「掌托天門」,而是「目觀天門」。另外,不可將天門理解為天空或天上之門。「天門」是頭部的穴位名稱,又名頂門、鹵門、鹵上、鬼門等,其位置在百會穴前三寸處,人之意動神會於此,為胎兒胎息之所。也有稱鼻為天門的,也有稱兩眉間為天門的,但此勢原文指出「目七觀」,可見「天門」不是指鼻部或眉間,而是指頭頂部,由於目上觀天門用外視法無法做到,所以,必須採用內視法,即用意念從體內返觀天門,切不可用外視法仰頭上視,否則,既無天門可觀,更無腦神可練。

功法要點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覆進行8-20次。

參考視頻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GIF/28K

如果各位師兄覺得看完對您有幫助,歡迎您的打賞。

無需關注長時間按住二維碼

掃一掃圖中二維碼。

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任意金額都可以,感謝你的支持!

賞金將用於電腦採購編輯視頻!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鍊探索 的精彩文章:

大白傘蓋佛母功德與心咒
您不知道吧?十二個穴道,幾乎可以調理全身所有的疾病!
快速簡易打通小周天的方法,歡迎轉發給更多人受益!
男子傷秋,不妨摩腋下
性是一份傳承生命的禮物,請婚後打開!

TAG:修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