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教育報》報道東北師大學生資助工作

《中國教育報》報道東北師大學生資助工作

9月6日,《中國教育報》就我校資助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了專題報道。

該報道從三個方面,對我校制定「困難生營養支持計劃」,打造資助育人平台,創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量化測評模型」等多項資助政策進行了解讀。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媒體眼中的東師吧!

精準資助暖到學生心裡

——東北師大學生資助工作十年記

本報記者 趙准勝 通訊員 閆冬

聚焦高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資助系列報道

「不用愁,到學校就是到家了!」近日,東北師範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教師孫婧芳得知新生支雪靜父母因病去世,第一時間幫助她通過「綠色通道」辦理了入學手續。10年來,東北師大不斷在學生資助工作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建立了一套精準、高效的學生資助工作體系。

「營養餐券」杜絕「缺營養」

「親愛的王同學,我們了解到你每月在食堂伙食消費約為200元,這個消費水平能否滿足你的身體需要?希望你能夠將你遇到的困難向我們反饋……」讀著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健康詢問書》,信息與軟體工程學院學生王鵬感到一股暖流湧上心頭。「真的沒有想到,我們學校的資助工作竟然如此細緻入微,連我每月伙食費是多少都掌握得一清二楚。」王鵬說。

早在10年前,東北師大就通過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專項生活狀況調研」了解到,一些學生雖然獲得了獎助學金和困難補助,但由於家庭拮据和長期養成的消費習慣,在伙食上過分節儉,甚至用伙食費補貼家用。長此以往,他們的健康問題令人擔憂。為此,學校開展了「困難生健康督導活動」,定期抽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月的伙食費,並向消費過低的學生髮放《健康詢問書》。

在此基礎上,「困難生營養支持計劃」應運而生,「強迫」學生補充基本營養、提高生活質量、保證身體健康。學校按學生困難程度的不同,將常規性現金補助變成了面值不等的「營養餐券」,學生可憑藉「營養餐券」到食堂就餐。多年來,學校累計為萬餘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放了價值300餘萬元的「營養餐券」。

「愛心平台」促進資助育人

在東北師大,每個學生在大學4年期間都有機會參加「九個一素質提升工程」,如參加一次素質拓展培訓、一次國際化大都市調研考察等。「這些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活動緊緊圍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各個方面,有效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王娜說。

為了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造共同成長空間,東北師大成立了愛心使者團、勤工助學服務團、藍旭工作室等一系列育人平台,讓學生在輔助教師完成工作的同時獲得鍛煉。曾在藍旭工作室學習鍛煉的美術學院2004級學生李風體,畢業後創辦了自己的品牌策劃公司,他說在藍旭工作室運營網站、學習美工設計的經驗,為後來自主創業奠定了基礎。

「愛心學校」是受助學生自發建立的支教組織。談及自己的支教經歷,政法學院2012級學生、「愛心學校」往屆校長林琳說:「學校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也應該儘力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10年來,「愛心學校」湧現出一大批無私奉獻的教師,很多昔日的師大貧困生已經實現了從「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轉變。

「量化測評」實現精準資助

為破解精準資助難題,東北師大逐步構建了信息採集、量化測評、民主評議、實地走訪相結合的「四段一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學生一入學,就在信息平台錄入家庭經濟狀況、固定資產狀況、突髮狀況等多種信息。同時,學校綜合採用生源地電話訪談等多種渠道採集學生信息,確保信息真實、全面。

早在1999年,東北師大便創建了國內首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量化測評模型」。該模型既能區分學生家庭經濟是否困難,又能對其困難程度進行三個等級的劃分。而「學生資助信息平台」代替傳統人工排序方式,極大地提升了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科學性與準確率,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學校組建了由輔導員、學生代表為成員的民主評議小組,對困難生評定結果進行民主評議,極大地提高了「精準」度。「經過多年驗證,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準確率接近99%。」已有多年學生資助工作經驗的教師連那說。

「學生資助工作更需要求實創新,我們堅持財力支持和素質支持並重的『雙線資助』模式,不斷提升精準資助水平,深化資助育人實效,強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文關懷及價值引領,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東北師大黨委書記楊曉慧說。

編輯 沈娜

責任編輯 王欣雨

指導教師 譚海洪

信息來源 黨委宣傳部 《中國教育報》

投稿&幫推&合作郵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北師範大學 的精彩文章:

我要告訴你一些不能說的秘密
聲動周末 少年時代
七夕,憶那些與東師一起走過的時光
千山萬水不如回家路美

TAG:東北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