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資治通鑒》1566——做人要有底線

讀《資治通鑒》1566——做人要有底線

原文:

列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

秦馮翊太守蘭櫝帥眾二萬自頻陽入和寧,與魯王纂謀攻長安。纂弟師奴勸纂稱尊號,纂不從。師奴殺纂而代之,櫝遂與師奴絕。西燕主永攻櫝,櫝遣使請救於後秦。後秦主萇欲自救之,尚書令姚旻,左僕射尹緯曰:「苻登近在瓦亭,將乘虛襲吾後。」萇曰;「苻登眾盛,非旦夕可制;登遲重少決,必不能輕軍深入。比兩月間,吾必破賊而返,登雖至,無能為也。」九月,萇軍於泥源。師奴逆戰,大敗,亡奔鮮卑。後秦盡收其眾,屠各董成等皆降。

秦主登進據胡空堡,戎、夏歸之者十餘萬。

後秦姚方成攻秦雍州刺史徐嵩壘,拔之,執嵩而數之。嵩罵曰:「汝姚萇罪當萬死,苻黃眉欲斬之,先帝止之。授任內外,榮寵極矣。曾不如犬馬識所養之恩,親為大逆。汝羌輩豈可以人理期也!何不速殺我,早見先帝取姚萇於地下治之!」方成怒,三斬嵩,悉坑其士卒,以妻子賞軍。後秦主萇掘秦主堅屍,鞭撻無數,剝衣倮形,薦之以棘,坎土而埋之。

柏楊白話版:387年(晉·太元十二年)

前秦帝國馮翊郡郡長蘭櫝率軍隊二萬人,從頻陽(陝西省富平縣東北)進駐和寧(陝西省黃陵縣東南),跟魯王苻纂計劃如何進攻長安(後秦首都·陝西省西安市)。苻纂的老弟苻師奴勸苻纂登基稱帝,苻纂拒絕,苻師奴遂殺苻纂,接收他的權位(苻纂退守敷陸,參考本年四月);蘭櫝宣布跟苻師奴斷絕關係。

西燕帝國皇帝(七任帝)慕容永攻擊蘭櫝,蘭櫝向後秦帝國求救,後秦帝姚萇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國務院總理(尚書令)姚旻、左執行長(左僕射)尹緯說:「苻登大軍就駐屯在距我最近的瓦亭,勢將乘虛攻擊我們的後背。」姚萇說:「苻登的軍事力量強大,無法在一兩天之內把他制服;而他的反應遲鈍,而又老成持重,很少迅速下達決定,所以一定不敢孤軍深入,抄我們的後路。大概兩個月時間,我就可以擊破盜賊而班師。到那時候,苻登即令到達,已無能為力。」

九月,姚萇軍進駐泥源(陝西省耀縣),苻師奴迎戰,大敗,苻師奴逃奔鮮卑(此時,遍地鮮卑,是哪一個地方的鮮卑?沒有說清楚),後秦帝國把他的殘兵敗將全部接收,屠各(匈奴貴族)人董成等也都投降。

前秦帝國(首都南安【甘肅省隴西縣東南】)皇帝苻登推進到胡空堡(陝西省彬縣西南,胡空所築的自衛堡寨,參考去年【三八六年】十二月),戎族和漢人歸附的有十餘萬。

後秦帝姚萇進攻西燕帝慕容永所佔領的黃河西岸地區(陝西省宜川縣、韓城市一帶);慕容永撤退。蘭櫝登城據守,姚萇進攻。

十二月,姚萇生擒蘭櫝,遂進入杏城(陝西省黃陵縣)。

後秦帝國將領姚方成攻擊前秦帝國雍州州長徐嵩的堡寨(也在陝西省彬縣西南),攻克,俘虜徐嵩,一件件數說他的罪狀,徐嵩詬罵說:「你們的姚萇犯下滔天大罪,罪該萬死。當初苻黃眉打算把他處斬,幸虧先帝(苻堅)阻止(此事應發生在姚襄敗死的三五七年五月)。不僅救他一命,還任命他擔任中央和地方重要官職,榮耀寵愛,都達到極點。可是姚萇卻連狗馬都不如,狗馬還知道主人有養育之恩,姚萇卻親下毒手,做出大逆之事(指縊死苻堅,參考前年【三八五年】八月),你們這些羌人醜類,怎麼可以當人看待?為什麼不快點殺我!」姚方成大怒,分三次斬殺徐嵩(三斬:先斬腳,再斬腰,最後斬脖子),把徐嵩的將士全體活埋坑殺,將士們的妻子女兒賞賜給自己軍隊。

後秦帝姚萇,把他的恩主、前秦帝國三任帝苻堅的屍首挖出來,抽打無數皮鞭,脫掉衣服,露出身體,用荊棘再包起來,重掘一個土坑埋葬(苻堅原葬在徐嵩、胡空兩個自衛堡寨之間)。

讀書筆記:

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無可厚非,但是作人要有底線。如慕容垂,雖然叛秦,始終懷著感恩的心,令人尊敬;如姚萇,以怨報德,挖墳鞭屍,卑劣至極,令人髮指。

柏楊:慕容垂跟姚萇先後背叛苻堅大帝,有他們不得不背叛的苦衷,慕容垂身受復國建國的壓力,姚萇恐怕下一次的誅殺,我們充分理解也充分同情。然而,既叛之後,慕容垂仍是英雄豪傑本色,懷有濃厚的感恩和深切的慚愧之情,而姚萇卻狼子野心,兇狠冥頑,不知道他對苻堅大帝,為什麼痛恨至此?小人物之所以用慘烈卑鄙的手段回報恩主,主要的是他必須這樣,才能消化自己因忘恩負義所產生的內疚和有希望使別人相信自己並沒有忘恩負義。

天下卻有一種人,你最好不要認識他;不幸認識他,最好不要跟他有友誼;不幸有了友誼,最好不要對他有恩,或接受他的恩。但是,這種人往往有動人心魄的蠱惑力;連苻堅都不得不墜入陷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海讀資治通鑒 的精彩文章:

讀《資治通鑒》1563——北中國陷入大混戰
讀《資治通鑒》1557——前秦四面楚歌
讀《資治通鑒》1512——「大公」者未必「無私」
讀《資治通鑒》1511:——最高評價標準應該是是否有利於國家和人民

TAG:林海讀資治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