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剛剛,「中國諾獎」揭曉!三位科學家獲獎,每人獎金100萬美元

剛剛,「中國諾獎」揭曉!三位科學家獲獎,每人獎金100萬美元

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

剛剛,這三位科學家分別摘取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各自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9月9日下午,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施一公的獲獎評語: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施一公1967年生,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

潘建偉的獲獎評語:獎勵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

潘建偉1970年生於浙江東陽,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該領域有國際影響的學者,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操縱和冷原子量子存儲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統性創新貢獻。

許晨陽的獲獎評語:表彰他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

許晨陽,1981年生於重慶。2013年成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現從事代數幾何研究。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對象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台灣)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得主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增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據未來大獎秘書長武紅女士介紹,未來科學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以及國際同行評議制度。未來科學大獎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後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國際同行評議,是科學評價的重要方式,公正高效的同行評議是保證科學質量的基礎,更是代表了未來科學大獎的高水準。

大家都在看

來源:澎湃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

記者:虞涵棋、王盈穎

編輯:谷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網 的精彩文章:

緬懷偉人!毛澤東的這些詩詞,大氣磅礴,壯美無限!
最新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外媒坐不住了:為何我們在退步?
納尼?單身還要多繳稅!我感受到了一萬點暴擊!
80後帥小伙闖蕩非洲 做川菜月入10萬 網友:非洲走起
韓國今日部署薩德,我外交部這樣回應

TAG: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