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維摩詰經》講記:文殊菩薩去探病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維摩詰經》講記:文殊菩薩去探病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這個下回就是本經的第五品,前面第四品算是講完了,我們現在要開講第五品:文殊師利問疾品。大家看到經文了嗎?

對一些新來的居士而言,這樣聽經是不是有點斷層啊?沒辦法,你們也只能從這一品開始聽,希望你們能完整地聽完。之前聽不到的那些內容,說有關係其實也沒太大關係。這個佛經,特別是了義經典,尤其是這本《維摩詰經》,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吃棒棒糖一樣的,你從前邊舔是甜的,你從中間舔也一樣是甜的,甚至你從後邊舔,那還是甜的——了義佛經的滋味就是這樣,從頭到尾都是甜的,這就是無上的法味。

那麼,從這一品開始,大家要注意了,本經的重要人物,法王維摩詰、維摩居士到這裡才算是正式登場了,典型的「千呼萬喚始出來」,因為佛陀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和維摩居士並駕齊驅,可以代表佛陀去探病的大德——那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

這位菩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學佛不學佛的,人人都知道山西有個五台山,五台山有個文殊菩薩。這個山是四大名山之首,文殊本人在四大菩薩中也居於首位,被尊為大乘菩薩智慧第一,他是無上智慧的代表。最常見的形象是文殊菩薩坐在一頭大獅子的身上,左手一朵青蓮華,右手一把火焰劍,代表他的慧根很猛厲,「獅子一吼,百獸腦裂;慧劍一出,頓斷生死」,這是經典對他的形容。文殊菩薩早就已經成就了超越生死的無礙智慧,他所代表的這個般若智,涵蓋了根本智、後得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等等,他是一切智慧大圓滿的無上化現,人格的化現。因為「十方諸佛皆從智慧中生」,所以在《華嚴經》里,佛陀才會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受過他的教育,包括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包括賢劫千佛,甚至,包括我們!

在另外一部經典里,大藏經里有一部《央掘經》,這部經比較少見,裡面說文殊菩薩是歡喜藏摩尼寶積佛的化身,在《首楞嚴三昧經》里又說他是龍種上尊王佛的化現,是乘願再來的。這些說法表明,文殊菩薩其實和觀世音菩薩、和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樣,他們幾位都是古佛再來的權巧示現,文殊菩薩於無量劫前早就成佛了。這樣了不起的一位大菩薩,他將要和辯才神通兩無礙的維摩居士碰頭會面,那大家可以想像了,如此級別的大成就者,他們激揚出來的智慧火花將會是怎樣的一個精彩了得?!那絕對不是蓋的,絕對不得了!

所謂「棋逢對手平生願,將遇良才何所求」,所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進入這場好戲,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好戲,大家要留心聽了。

文殊菩薩去探病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這個詞又翻譯為「曼殊」,這是一個比較原始的音,有妙德或妙吉祥的意思。據說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時候,文殊菩薩為了輔佐我們的釋迦文佛教化眾生,曾特意示現,以肉身形象投生於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有父有母,也是右脅出生,和佛陀一樣。一生下來他的身體就是紫金色的,還能說話,天生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和佛陀一模一樣,這個是千生萬劫修來的至善之果。我記得民國時期有一個很浪漫的假和尚,現僧相的,半真半假啦,好像叫什麼蘇曼殊的,寫小說詩詞寫得特漂亮,他的名字「曼殊」,就是從文殊菩薩那兒借來的。

這裡講,佛陀要文殊菩薩做他的代表,去探望維摩居士。由於前面諸大阿羅漢和諸大菩薩紛紛落馬,所以現在大家都在觀望,不知文殊菩薩他老人家敢不敢代表佛陀去呢?他該不會也吃癟吧?究竟誰才是傳說中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哦,很多猜測,各種猜測都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這個上人其實就是「和尚」,泛指有道和德行高尚的人,是對自己的師父或大德長者的一個尊稱,有至上之人、第一等人的意思。為什麼說是第一等人呢?因為不同俗流,超越生死,身心清凈,是為上人——也就是第一等人。我們以後寫信或發簡訊給出家的法師或前輩大德的時候,也可以沿用這個稱呼。

這裡的詶對是指應酬、應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小孩子從小就要學習什麼「掃灑應對」或「應對進退」的基礎教育,也就是世間法的種種待人接物的禮節。一件事情該做不該做,該答應不該答應,一句話該說不該說,這之間的分寸拿捏、進退把握是非常難的,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人動不動就會出錯。有過人生經驗的人就知道,即使是到了現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都經過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很圓融、很圓滿地做到做好這一點。以前的人,尤其是那些大家族、貴族出身的人,從小就很注重這種教育,所以一個人你只要去看他的言談舉止就曉得了,這個人是不是受過正規訓練的,一看就會知道。

我們現代人在這方面做得好像是越來越差勁了,像我們的戒靜法師就是做得比較好的一個典型例子,但像我就是做得比較差的一個典型例子,兩個典型,對比很明顯。這個世間法禮儀上的很多細節我都不懂,都做不到位,這就是打小沒有好好學習「應對」的結果。有時候自己失禮了還不知道,說得好聽點那叫純樸,說得不好聽那就是粗人一個,比很多人都粗。尤其是出家以後,已經完全不怎麼再講究社會上那一套了,所以我現在特怕有人請吃飯就是這樣,在山東就更怕了,因為山東是孔老夫子的家鄉,講究禮節,飯桌上一套一套的,愣把很單純的一件事搞成了文化,楞把吃飯搞成了文化。對這些我是完全不懂的,我在山東的時候,山東的禮節我不知道,所以有時候該往哪坐都不會,顯得特傻!所以這個應酬、應對的道理學問,還真不是我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能搞掂的。

那麼,這裡文殊菩薩對佛陀說,世尊啊,維摩居士這位大德上人很麻煩的,「難為詶對」,普通點的菩薩到他面前都要吃癟,平常人那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沒有不被他收拾的,何以故?

因為維摩居士「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這一大段,這是文殊菩薩對維摩居士那種偉大生命境界的讚歎和總結,我們一點一點來說。先說「深達實相,善說法要」,這句話就要了我們的小命了!這句話不得了!只有那些大徹大悟,得道成就的人,才有可能深入諸法實相,通達實相般若。所謂實相無相,妙有真空,維摩居士已經完全證悟了諸法性空、輪涅不二的無上智慧,所以他才能於一切緣起中,很善巧地為一切眾生解說法要。他能把深奧無比的大道理表達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同時還趣味橫生,讓我們眾生一聽之下即生歡喜,甚至有即刻開悟的,他的話語里有一種很明顯的攝受加持力,聽眾能感應得到,這就是佛菩薩才有的口業功德,一種從心性里自然流露出來的力量。

所以像我們這種小蝦米都不算的,像我勉勉強強只能做到善寫,還做不到善說。而且我們一般人的善說和佛菩薩的善說是不一樣的,差別很大。像相聲演員、政治家、企業家、老師,各行各業都有非常能言善辯、說得天花亂墜的人物,還有做導遊的也很善說,但是他們說的東西並不能幫助眾生開悟,他們也不具備這個能力,這就是出世間法善說和不善說的衡量標準。

嚴格來講,善說法要是很難做到的,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佛法要做到善說法要那就更難了,難在哪裡?難在「深達實相」,難在實證!沒有深達實相的功夫見地,想要善說法要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包括我,現在最缺乏的、做得最差的就是這塊兒,我們的實證功夫距離佛菩薩的境界要求那實在是差得太遠太遠了!所以大家對此要有自知之明,要生起大慚愧心——我現在和你們一邊說這話,一邊背上就在流汗!所以維摩居士能做到「深達實相,善說法要」這個境界,很不得了,很了不得!一般人基本上是達不到這個層面的。

下面這句,「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也很要命。這個辯才可不是強辭奪理,而是一切問題碰到維摩居士就都能被他說通了,橫說豎說,正說反說,深說淺說,隨機而動,箭不虛發,一切問題到他面前就都不成問題了,他都不用廢神想太多,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像我們一般人用頭腦想那還是世智辯聰,真正證到實相般若的人,但凡說法那都是瞬間激發的,簡單深刻,直指人心,我們去看禪宗語錄,看佛菩薩的開示,毫無例外都是這樣的。他們語默言談中包含的大智慧,用一個詞形容那叫做「如珠走盤」,他們的大智慧就像在玉盤上滾動的珍珠,活潑靈動,不可方物。所以菩薩無拘無滯的辯才背後,是洞察真相的智慧,是萬法無礙的解脫。何謂無礙?能善用一切法,不論是世出世間法還是魔法邪法,菩薩都可以很巧妙地利用出來自覺覺他,達到佛道解脫的最高境界,這就是無礙。

而「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這是講,因為智慧通達的緣故,所以一切菩薩知道的維摩居士都知道,乃至一切菩薩所不知道的諸佛秘藏,諸佛的微密境界他也都能深入進去,完全通達,沒有他不知道的。這實際上是在暗示我們,維摩居士早就成佛了!因為只有圓滿解脫、圓滿佛道的人,才有可能對十方諸佛的秘藏統統明白,了如指掌。否則一般的菩薩,一般居於菩薩位的法身大士,無論是初地還是十地,由於他們對佛法的究竟義理深入和了解的程度還不夠圓滿,所以他們是不可能達到「諸佛秘藏,無不得入」的透徹境界的,他們在法的理解、感知和表達上,和佛陀比起來尚有差距,他們會很自然地呈現出種種的高下差別,這點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

此外,這裡說的「秘藏」並不是指的密宗,大家不要錯解了。在佛法修持里並沒有所謂的秘密,真正的大道是沒有秘密的。要說秘密,只有一個「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秘密,這是一個最高、最大的秘密。關於這點,禪宗的六祖大師是說得最好的:「密在汝邊!」這個最大的秘密就在你那裡,不在我這兒,也不在佛菩薩那兒,更不在什麼鬼神、神漢巫婆、神媽媽那兒。「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這個本性的秘密是公開的,人人現成,但是個個不知,眾生都不知道。你最熟悉的東西,恰恰就是你最不知道的東西,這個事情很好玩,你搞不清楚其中的道理,這個不是秘密的秘密,就變成秘密了。呵呵,有點繞口令。

現在在我們漢地,有很多人都想修學密宗,有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修行密宗,大家看密宗覺得很神奇、很秘密,其實不是的,這裡面都是有道理的。悟道的人,或者說具足正知正見的人來看密宗,就會覺得一點都不奇怪、一點都不稀奇了。我說這話可不是什麼大話,因為真正的大道——我們前面講過——真正的大道和我們是須臾不離、毫釐無差的,其中並沒有任何秘密可言。有些人誤會密宗有什麼了不得的大秘密,或者以為密宗愛搞神通,是鬼神法,像這些統統都是誤解。真正的密宗、佛說的密宗,其實從來就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東西,沒有不敢示人的秘密,密宗的「密」其實是指把我們眾生身口意里秘藏的智慧寶藏打開,明心見性,見到我們本來面目的意思。這個本來面目在哪裡?長什麼樣呢?誰都不知道。就算你是科學家、醫學家,你把心臟剖開,把頭腦剖開也沒有用,找不著。因為我們眾生的這個真如妙體是無形無相的,無法可得,「說是一物即不中」,你從有相的角度來找是找不到的。所以密宗的「密」是指找到並契入這個智慧寶藏,這個才是密宗。那些鼓吹有什麼特別殊勝的不傳之密,騙財騙色,或玩弄神通,以一點光影幻相迷惑大眾的傢伙,他們的所言所行,並不能代表真正的密宗。

一般而言,真正的密宗,可以分為事密和理密。就事密而言,簡單講,主要是指唐密、東密和台密所倡導的「身口意」三密相應的修法,這三者共同依止的經典是《大日經》、《金剛頂經》和《蘇悉地經》,這是密教正依的三部根本經典。這些真正的密教修行者持戒其實是很嚴謹的,他們不犯女色,不沾酒肉,更不可能以殺生當作修行,這點和印度後期混入我們佛教的「左道密教」是完全不同的。那麼,就密宗的「理密」而言,這一理上的秘密普遍分布於我們佛教的各大宗派,並不僅僅限於密宗密教。像禪宗的「禪」、「頓悟心性」、「明心見性」就是「密」啊,凈土宗的「唯心凈土」、「一心不亂」、「自性彌陀」、「花開見佛悟無生」等等,這也是「密」,華嚴宗的「四無礙」和「一切唯心造」也是「密」,唯識宗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那就更是「密」了。所有這些「密」都是相通的,不二境界,只是表達的角度和契入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所以真正的「密」是廣大圓融的,並非一家之密,你從任何一法修持進去,真成就了,就能通達其密,通達其餘。

現在一講到密宗,大家就以為指的是藏密,就以為只有藏密。也難怪,藏密大德的弘法力度,他們在宣傳包裝上下的功夫,對比正統佛教,那的確是要大得太多太多了。現在全世界已經形成了一股藏密熱的勢頭,大家都喜歡到西藏、川藏去學習密宗,甚至還有不畏生死,偷偷翻越喜馬拉雅山,偷渡國境線,到印度尼泊爾去找某某法王求授灌頂的。其實認真講起來,藏密的修法並不一定就適合我們漢地人,因為藏傳密宗是祖師大德根據古時候西藏人的風俗習慣,以及他們的文化背景、文化水平而制訂出來的,從什麼四加行、五加行開始,大禮拜十萬次,百字明十萬次,供曼達十萬,皈依十萬,先修前行再修正行,這很明顯是在走彎路嘛!這個彎繞大了!其實我們漢地有自己儒釋道的非常先進的文化傳統,有很好的大乘圓頓的根基,各類教法也都非常完備,所以不一定非要到西藏去才算是學佛,不一定非要到西藏去才能成就。像那種盲目跟風,不管青紅皂白,跑到藏地就求法,逮個上師就灌頂的舉動,我覺得就像是中國人留學到國外去學中文一樣,多少有點兒捨近求遠,有點捨棄自家寶藏、向外馳求的意思。

因為真要論說起來,密宗這個概念並不是西藏的專利,我們漢地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密法傳承,像天台宗有台密,唐朝時有唐密,內容玄妙,法源清凈,裡面並沒有添加什麼似是而非的「性力雙修」的東西。在唐代宗的時候,青龍惠果大師把密法傳給了日本來的弘法空海大師,所以現在日本也有密宗,稱為東密。據說在小乘佛教盛行的泰國,也有一支流傳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泰密,泰國密宗,他們有很多別具一格的手印,像什麼「殺妖滅鬼大手印」,犀利非常,此說不知真假,大家不妨存疑。

在我們中國的這些密法傳承,很可惜,到明朝的時候,它們基本上就全部轉入地下了,因為朱元璋擔心密法,主要是藏密,他們跟蒙古朝廷有千絲萬縷扯不清楚的關係,所以朱元璋就禁止民間再傳密教,這就殃及池魚了,其實他是瞎擔心。幸好,現在唐密雖然沒了,但是和唐密一脈相承的東密還在,當年如果不是青龍惠果大師一燈分照,毅然傳法空海,這個唐密的慧命恐怕早就斷絕了。聽講現在有不少菩薩發心到日本去修學東密,去求密法,看來法流重返的日子已經為時不遠矣。此外,外界少有人知,但實際上無比殊勝的台密的傳承,一直到今天都還有,像山東海會寺的上能下闡老和尚聽說就是台密——天台密法的正脈傳人,那是從倓虛老法師那裡傳下來的,只不過,不曉得老人家現在後繼有人否?不知道他的徒弟里有沒有誰發心真正接下了老和尚的法脈?希望有!

前面我們說到佛法的秘密,我個人覺得禪宗才是最密的,凈土宗也算一個。本來禪宗就是我們中國四大宗派里最優秀的一支,它最圓頓、最直接,單刀直指,見性成佛。其它修法再怎麼了義,再怎麼圓頓,也不免有在外邊、在外圍兜兜圈子的地方,但是禪宗沒有。不過很可惜的是,唐宋以後的禪宗,尤其是如今的禪宗,已經基本淪為法劵相傳的形式了,當年民國的時候,太虛大師就曾經感嘆說:「現在的禪宗兒孫,都是法劵傳法,而不是明心見性後傳法……幾人何曾悟心來?」這裡所講的這個所謂的法劵,有點像是一個畫劵,展開來長長的一卷,不管你是曹洞、法眼還是溈仰宗的,上面都有「正法眼藏」四個字,從第一代祖師開始,一直寫到現在,看上去倒是代代相傳、福澤綿長的樣子,但實際上不曉得從哪一代開始,老師早就已經不是開悟的了,徒弟就更不用說啦。所以這個法劵的含金量和信譽度到底怎麼樣,現在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咱就不多說了。

聽說現在有拿錢買法劵的,更有甚者,還有拿錢買金剛上師證的,真是亂彈琴!所以,現在是你只要有錢供養就行,咱這裡可以大量批發,兼營零售,這跟古時候的買官賣官有什麼不同?佛法之所以日漸掃地,被人看輕,被人誤解,跟這股歪風邪氣的盛行有很大關係,這真的是令人很心痛!這種情況再不扭轉,我看遲早有一天,無上珍貴的「諸佛秘藏」、解脫法寶,就要變得一錢不值了。

忽然想起了零三年的一件往事。那一年年底,我師父離開廣西前,我記得很清楚,那天在南寧青秀山的觀音禪寺,在老客堂,師父就突然問我,你接個法劵吧?我把法劵傳給你!當時旁邊還有好幾個雲居山的師父在,明耀法師、純照法師、還有體果法師。我師父的身上有禪宗兩個法脈的傳承,一個是法眼,一個是溈仰,分別是從上滿下覺師公和上本下智師公那裡得來的,本智師公就是本煥老和尚的師兄,九幾年就往生了。我師父還從來沒有說過要傳法劵給哪個師兄弟呢,俺算頭一個!不過很可惜的是,當時我一直有個觀念,我覺得自己一沒悟道,二來主修的也不是禪宗之法,所以要這個法劵來幹嘛?充門面嗎?所以我很乾脆地就回絕了師父:「師父,謝謝啦,不用了!」我師父就翻翻白眼,拿我沒轍,也就罷了。但好笑的是,過後不久,我和雲居山的明耀法師——我們都叫他老鬼的——我們聊起這件事,這個老傢伙很能扯的,他說,如果你承接了法劵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個法脈的護法神也被你接過去了,他們就會護持你,以後你辦什麼事就會順利很多。

我一聽,還有這種好事兒?貪心就起來啦!後來我就等師父在山東停留的那段日子,我就專門找了個時間飛過去看師父——不是神足通,是坐飛機——順便厚顏無恥地向師父求法劵,那結果可想而知。我師父很是得意地瞥了我一眼,哼了一聲,屁股一擺,只給了我一個後腦勺,壓根兒就沒搭理我。我回過神來仔細想想,覺得自己也實在是太幼稚了,當初人家主動給你的時候你不要,現在卻巴巴地跑去懇求,這不是犯賤是什麼?誒,劍法最高境界——犯賤!(眾笑)所以法劵的事到此就打住了。不過我師父還是給我留了好東西的,像虛雲老和尚的幾顆舍利子,還有一件據說是虛老和尚送給滿首座,滿首座再傳給我師父的紅祖衣,看上去舊舊的,衣料很特別,這些師父都留給了我。我零四年底離開廣西的時候,把它們交給了一個師弟保管,那些年一直在白石洞天的寺廟裡供著,供了好幾年。像這些往事,現在猛一想起,似乎就發生在眼前,但實際上已經過去很久很久了。

那件老祖衣,就在去年,2009年的時候我已經把它給重新請回了,現在就披在我的身上。(眾鼓掌)因為這兩年我開始發心講經,所以我才特意把它給請了回來,當時我那個師弟還很有點捨不得,差點就不想還給我了。這件祖衣我以後會一直帶在身邊,不會再舍離!但是虛老和尚的那幾顆舍利子估計是拿不回來了,我要拿回來的話,我那個師弟非跟我急不可,聽講廣西那邊現在要建舍利塔來供養,這樣倒也不錯,也很好。嗯,又啰嗦了,不好意思!這個人一老啊就是這樣的。

下面,「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大意是說,不管什麼魔障,維摩居士都有辦法對付,十方諸魔,只要碰到維摩居士那就算是倒了八輩子霉了。維摩居士擁有洞察實相的智慧功德力,所以他能讓眾魔不降而降,不伏自伏。像本經的上一品就提到,天魔波旬都被他捉弄得哭笑不得,不但帶來的魔女差點兒全被拐走不說,自己也被逼得吃癟服軟,最後乖乖投降才沒事了。因為維摩居士具備這樣的大智慧、大神通,所以三界生死對他來說,只是一場遊戲而已,降魔也只是他遊戲的一部份。像維摩居士這樣,能夠深入紅塵,與魔共舞並降伏之的,才是真正的大成就,才是真正的大出家!「在欲而行禪,甚可謂稀有」,這才是真正事事無礙的佛菩薩的解脫境界。你們中間,如果有誰覺得自己已經開悟了,那我建議你不妨拿上述經文來對照一下,看看自己到底做到了幾條?如果一條都沒有,那我看你恐怕不是開悟,而是開「誤」了,誤會的「誤」,錯誤的「誤」,不是悟道的「悟」。

那麼這句「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這是講維摩居士依般若慧,開方便門,廣度眾生,一切救度眾生的方便法門他都成就了。

大家要注意,文殊菩薩在這裡描述維摩居士的每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衡量我們修道修行成就與否的標準,真悟道的人,一定是具備這些大智大能的,否則就不能算是悟道。所以大家學佛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狂妄,你們可以自己拿經文來對照一下,你能做到「深達實相,善說法要」嗎?你能做到「辯才無滯,智慧無礙」嗎?你能做到「諸佛秘藏,無不得入」嗎?你能做到「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嗎?做不到就不要吹牛!

就拿這個「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來講,我們這裡有幾位菩薩、大居士,福大力量大,到社會上一比,人模人樣,混得還蠻不錯的,個個都覺得自己口才很好,智慧挺高,但你們還不是照樣經常摔跟斗、碰鼻子?家庭、工作、生活,處處都有障礙,處處都不順心,雖然坐著車,開著寶馬,但是活得一點都不快樂,你們的臉上很明顯地寫著幾個大字:「我很煩,別惹我!」(眾笑)一看就知道是心理出了問題,智慧有礙,你們自己不曉得嗎?像有的人比較聰明些,只要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就會來找師父了,但也有很多是迷信顛倒、病急亂投醫的。像這樣身心內外到處都有麻煩顯現、掛礙纏身的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居然還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這個心理毛病就很糟糕了,自己有問題檢查不出來,那以後可能會有大麻煩,所以師父才會在這裡多餘提醒一聲,你們自己要留意。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文殊菩薩就向佛陀報告說,這位上人很難搞的,他是這樣了不起的一位法身大士,但是既然您有吩咐,那我也只好去了,不能不去啊。大家注意,經文到此,只有象徵大智慧成就的文殊菩薩才敢、才能代表佛陀去探病問疾。如果要說有什麼秘密的話,這裡面就隱有密意了,大家回去,可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實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文殊菩薩一說要去,在座的許多大菩薩、佛弟子,包括欲界天主釋提桓因,四大天王,色界大梵天等等,大家也都要去。因為他們心想,這兩位大菩薩要碰頭,那鐵定會上演一出好戲。兩位大士辯論共談,一位是法界大智的化身,一位是在家大德的表率,這簡直就是典型的「腦力激蕩」嘛,他們一定會演說如來無上妙法,所以大夥都想跟著湊熱鬧去。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錯過這場好戲那就太笨了。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那麼文殊菩薩就帶領大眾,有菩薩有天人,恭恭敬敬地,眾星捧月般地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慰問團,從庵羅樹園浩浩蕩蕩地開進了毗耶離大城,探病去了。佛經有云,八福田中,探病、照顧病人正是第一福田,這點希望大家留意。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維摩居士毫無疑問,他是有大神通的,他心通,那邊文殊菩薩和大眾剛決定要來,他就感應到、知道了。於是維摩居士就用神通力,把他房間里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清空了,「除去所有」——這裡要注意,這句經文實際上是在點題,文字的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很普通,但實際上它隱含了一個修法的竅訣。我們講心如房室,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個房間,你要讓心房空了,才能容納萬物,不受色身和外在物質世界的障礙,這只是一念間的事。用的時候一念提起,什麼都有,不用的時候一念放下,回歸空性,盡除所有掛礙執著。菩薩就有這樣的本事,雖然他老人家已經遍歷了人生百態,什麼大富大貴,名利雙全,但他的心始終是空的,清凈無染,這樣當然就能得大自在了。不像我們,一個兩個心事重重,滿臉死相,一臉的不調和,一看就是2012應劫之人,(眾笑)那就是因為心裡空不了,所以業障都表現到臉上去了。

我們前面介紹過的,維摩居士是大富長者,他家裡蓋有很多的莊園別墅、大房子,但是他自己居住的,卻是一個小得讓人驚訝的小房間,長寬大概才有一丈見方,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呢?據記載,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王玄策的大臣曾經出使西域,他就親身到過維摩居士的莊園遺址,雖然已經歷經千載,當年的房子早就沒了,但明顯的痕迹、地基還在,知道吧?於是王玄策就拿笏板,我們以前看電視,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拿的那塊東西,叫做笏板,王玄策就拿它縱橫量了量維摩居士當年居住的房間,只得十笏,也就是長寬各十塊板的樣子,面積很小,只有一丈見方左右,所以就叫做方丈。後來寺院里管大和尚安住的房間叫做方丈、丈室,這個說法就是從本經這裡來的。

我們現在來看看本經的描述,經文說,維摩居士般若慧觀一起,神力一發,房間當下就變了,變得空空蕩蕩的,無物無人,不但沒有桌椅板凳、空調衣櫃,甚至連個服侍的人都沒有,孤伶伶的只留下了一張床。這個床還是要的,不然讓病人睡地板上那就太不像話了。其實這裡是在暗示,維摩居士他雖然是富貴中人,大富長者,福報很大,但是他的個人生活卻很簡樸,外在的富裕,條件再好,卻並不能影響到他。在維摩居士的內心,始終保持著一份清凈安然的的空性、本性,自在超拔,「不與萬法為侶」,這個就是道人的境界,大菩薩的境界,很難很難做到。

那麼,文殊菩薩帶領大眾進來後,上萬的人都進來了,結果房間既沒有變大,人也沒有變小,不增不減,大家都看到房間里空空如也,只擺了一張床,床上躺著我們的「主人公」。文殊菩薩一看,他立刻就知道維摩居士的用意了,所以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一見到病人就問長問短、動手動腳的,什麼看看病歷、摸摸額頭啦,而是默然無語,蓄而不發。像本經這裡,這些地方、這些文字,其實都是在表法的,表心法,表空性,都隱有很深的密意,佛菩薩的智慧之道就蘊藏在其中,你們有誰發現了嗎?

(待續)

---------------------------------

(沒有讚賞功能的蘋果手機用戶,請使用微信支付讚賞,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象講堂-大虛法師 的精彩文章:

TAG:龍象講堂-大虛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