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總把美國掛在嘴上?
不管承認與否,我們總是把美國人,不對,是美國佬掛在嘴上。
在50後的一些群體里,流行這樣一句話「你看起來跟一個老美國似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此人和美國佬一樣的霸道。
這跟50後出生的環境以及接受的教育有莫大關係。那時候的新中國剛剛解放,而且又在咱國東邊的半島上和他們幹了一架。兩個國家因為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關係徹底交惡。我們把美國佬稱為「霸權主義者」、「帝國主義的代言人」等等。如果日本是東洋鬼子,那美國佬絕對是西洋鬼子的代表。
至少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國和大洋彼岸的這個國家是隔離狀態。雖然美國佬時常是拼刺刀的靶子,而且還經常榮登國家製作的巨幅海拔漫畫,但實際上,我國那時大部分的群體,對美國一點也不熟悉。絕大多數人對美國的認知,無非就是透過國家廣播信息獲取的信息。
現代人可以指責當時信息的不流通和不對稱,但是這種不對稱是雙向的。當兩種文化和兩個群體之間不直接進行交流的時候,產生誤解是在所難免的。
我們把美國佬時常掛在嘴上,一方面是因為國家信息的過度刺激,另一方面在信息極度匱乏的狀態下,有這麼一些信息出現,也容易讓那些身處閉塞環境里的人,找到一些談資,哪怕這些談資是臆斷出來的。就像如今咱國東邊半島上,半島北部的那個國家,通過國家宣傳機器的不斷運轉,他們對於美國佬的關注度也是異常敏感的。
而我們在後三十年里,開始跟美國人建立關係並且開始大規模的接觸。當然,這些接觸層面,最多的是生意上的。當我們的社會活泛之後,曾經對這個國家異常敏感的人,有些直接漂洋過海到了這個國家。至今,我們和美國做生意,做生意,做了生意還是做生意,可以說是在不顧一切的做生意。以至於國內大批的有了錢的人,不管是通過什麼渠道得到了大批量錢的人,都跑美國去了。去美國生活,去美國避難,去美國讀書就業,去美國生孩子。
前三十年我們極度恨美國,後三十年很多人又極度愛美國。我不知道這是諷刺,還是信息流通不同造成的悲哀。不管怎麼樣,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人對美國的關注量,真的是非常龐大。
反過來對美國人來說,他們對我們的關注,實際上要早很多。
還在清末的時候,一個叫明恩傅的美國傳教士就在中國生活了很久,並且寫了一本《中國人的性格》。那時候這個美國人是站在他們的文化角度去看待問題的。
明恩傅來中國的年代,我們還很落後,整個社會還處在農耕文明的思維主導下。所以他看中國人,時時處處覺得我們和他們的想法不一樣。
「那些生活在蒸汽機和電力時代的人們,其神經的緊張程度當然不同於生活在帆船和馬車時代的人們。我們的時代是日新月異的時代。」在明恩傅看來,正是因為技術革新造成的動力不同,從而使得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也有很大差別。
從吃飯穿衣,到交談舉止以及為人處世的法則,明恩傅時時處處感到了差別。這樣的差別,實際上是工業文明時代和農耕文明時代的差別。
明恩傅來中國的時候,西方的工業革命已經進行了大半,而且資本商業運作及其繁榮。人們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他們講求和遵守各種契約,因為繁雜的商業活動,使得人與人之間不能僅僅通過口頭協議來維持交易。信息流通上,西方在那個時候出現了各種報紙,媒體製造的信息很多,人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知道一切的時代。
反過來再看當時的我們,雖然清末的變革已經在進行,但是對於身處內地的大部分中國人而言,清末的他們過得依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人們的生活是散漫的,因為活動半徑很小,平常人們只要口頭建立契約即可,一般不用白字黑字寫成合同。另外,因為活動半徑小,人們都生活在一個熟人的世界,這個世界基本沒有外人,所以大家交流不辨道理,都講人情。如此一來,很多事情都是糊糊塗塗,表面上一團和氣,但有時會在暗中較勁。
這就是東西方兩種文明的不同。如今的中國已經向前邁進了很多,但依舊還保留著某些農耕文明時代的性格。而某些美國人,也同樣還保留著某些舊的思維方式。比如前段時間一個美國人在網上發問,中國有私家車嗎?這樣思維方式,明顯還是停留在過去的信息獲得基礎上。
對中國人而言,把美國掛在嘴上,說明它的存在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當然,大部分人也就嘴上說說罷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漂洋過海,去那個國家。
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是去那裡存錢的。身家已到那片土地上,把美國時常掛在嘴上,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點擊展開全文


TAG:金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