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雜文:誰人識英雄?

雜文:誰人識英雄?

最近幾天,小小的北碚城被炒翻了天,不但各大報刊網站輪番報道,CCTV也有專題新聞。出名不是因為北碚城本身,而是山上出了個活神仙(李一道長)。

閉關了,辟穀了,名人們花巨資來神仙處養身修福,能不能延年益壽還不知道,但神仙卻先翻船了。原來神仙不是神仙,道家法術是作假的,名聲是吹出來的。像以往裝神弄鬼故弄玄虛各色各樣大師一般,活神仙也彷彿如泥塑菩薩般轟然坍塌。儘管還不知道結局是什麼,但起碼縉雲山又要寂靜下來,北碚城又會落入寂寂無名的塵土中去。

但請你不要小看了北碚城,七八十年前北碚城就曾名滿天下,靠的卻不是什麼神仙。

北碚城儘管從古至今僅是重慶的一個小郊區,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小小的北碚城卻是聲名鵲起。到抗戰時期,北碚城更是聞名遐邇,號稱「小陪都」,聲名還在陪都重慶之上。「聯合國的世界地圖上只有三個中國城市,北京、上海和北碚。」北碚不但云集了國民政府機關和科研機構,接納名人之眾,「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學術界、文化界所有代表人物」。例如梁實秋,陶行知,梁漱溟,翦伯贊,老舍等人生活工作在北碚,成就了事業著成了巨著。那個時候的北碚,就像一株偉岸的梧桐,引來了眾多的鳳凰。

為什麼小小的北碚城有那麼輝煌的過去,有那麼讓人緬懷的歷史?是因為,北碚城有了盧作孚。

北碚僅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川東小鄉鎮,地處四縣交界,歷來土匪出沒,民不聊生的窮困之地。1927年,盧作孚來此出任四縣特組峽防團務局長。盧作孚深受「五四」新文化精神侵染,滿懷「改造國民,改造國家」之大志,勵精圖治,短短數年開一代新風,讓北碚成了「一個生產的區域,文化的區域,遊覽的區域」。在當時全中國混亂頹唐迷亂的局面中獨樹一織新風撲面,以至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48年將北碚定為「基本教育試驗區」。幾十年過去了,北碚風光不在,北碚人民乃至全國人民還能記住盧作孚否?

假如陶行知晏陽初老人們再來北碚,肯定不識路了。當年的法國梧桐還在,但已被高樓擠壓得變了型;火焰山的公園也還在,但整個變成了麻將館,連老虎豹子的獸籠里也擺上了機麻;美麗的北溫泉也還在,但已改了名字,叫SPA,價格貴得平民們進不去了。倒是老友盧作孚,名至所歸住進了北碚公園,在最好的地方建了「作孚園」。

到「作孚園」走走,你會看到這裡有人打太極,有人跑圈鍛煉,有人在這裡眺望山下的公路大橋和大橋下面緩緩流淌的嘉陵江。很少有人專門來拜偈盧作孚,除了他的家人或者現在民生公司的員工們。

偶爾逛到這裡的遊人,特別是年輕人或者外地人,不知道矗立在這裡的是誰,為什麼要為他修一座也算華麗的墓。儘管上下左右的石刻上已經鐫刻了盧作孚生平介紹和名人贊語,但年輕情侶僅僅是在碑刻前留個影,面對那尊漢白玉雕像,茫然無知地問,這是誰?

盧作孚推崇新思想,提倡新風氣,打造民族實業,造福一方水土。他才是本土英雄,值得我們紀念、值得我們緬懷。儘管北碚有「作孚園」、「作孚大道」、「作孚廣場」,但盧作孚生平事迹,至今不落伍的思想和管理理念,我們老少皆知嗎?盧作孚的故事,我們世代口口相傳嗎?相反,那麼些現代名人使勁喧囂「活神仙」,不遠千里來朝拜,卻不知道這裡有真英雄。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說,「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痹著自己。」

通過北碚縉雲山上出神仙的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有那麼一些人,收穫了社會發展的成果,卻精神空虛渺茫到尋仙拜佛,自我麻醉。假如以他們的財力或者影響力,能學習盧作孚一二,腳踏實地地做造福於民的實事,不是更能讓我們的社會進步嗎?(這是幾年前發表在《雜文選刊》上的一篇舊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參考訊息 的精彩文章:

TAG:維參考訊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