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觀點)引導天空之劍 ——解剖美軍空地引導體系!

(觀點)引導天空之劍 ——解剖美軍空地引導體系!

原標題:(觀點)引導天空之劍 ——解剖美軍空地引導體系!


近日,在解放軍南部戰區「南部·陸域-2017」陸空聯合實兵演習中,第75集團軍某合成旅上等兵石鑒豪,使用空地協調電台引導空軍殲擊機成功摧毀藍軍目標。這一新聞經媒體報道後迅速發酵,一時間,空地引導成為軍迷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過,像許多軍事名詞一樣,空地引導概念其實非常複雜。在這一領域,美軍算得上當今空地引導體系最完善、水平最高的。本文試圖通過對美軍相關能力的介紹與分析,讓您更深入了解空地引導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在戰火中走向成熟


美軍進行空地協同作戰的歷史很早,早在一戰時期,美國陸軍航空勤務隊,便在聖米耶勒和阿爾貢戰役中展現出優異的對地攻擊能力。不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空中支援方式主要以戰前規劃為主,空中力量很難與地面部隊指揮官建立起良好的協調與溝通機制。此外,當時飛機的性能也決定了,其對地攻擊能力不可能達到左右戰局的效果。


二戰期間,甚高頻電台的出現,解決了地面部隊指揮官與飛行員之間聯絡溝通的難題。美國陸軍在義大利戰役中,第一次引入了空地引導概念,建立了一套簡易的空地引導流程。其由經過訓練的專業軍官或飛行員組成機動空中控制組,通過安裝在吉普車上的甚高頻電台,直接與戰鬥轟炸機飛行員取得溝通,並準確地為其標示出需要攻擊的目標。到了諾曼底戰役時,美軍的空地引導水平又有提升,配備有甚高頻電台的航空控制員,直接配屬在坦克部隊的先頭坦克中,一旦發現敵情可以馬上引導在附近巡航的戰鬥轟炸機小隊,對敵實施打擊。


朝鮮戰爭中,美軍的空地引導體系有了長足進步,除了原有的地面引導外,還發展出由空軍負責的空中引導,即「前進航空控制官」(FAC)。與他們的地面同行相比,乘坐T-6教練機的FAC擁有更好的視野,更快的反應速度,是地面引導組的有力補充。

然而,越南戰爭中,在朝鮮戰爭期間發展成熟的空地引導體系,卻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跟隨地面部隊行動的「戰術空中控制組」(TACP),在叢林中視野受到很大限制,識別及標定目標極為困難,很難及時引導空中戰機實施攻擊。此外,TACP通常配置在步兵營一級,而美軍在越南戰爭中的作戰形式主要以反游擊戰為主,戰鬥多為連排級規模,顯然,美軍當時不可能在這一級別配置TACP。


在這種情況下,FAC受到更多重視(FAC實際上也是TACP的一個組成部分),並擁有了自己的專用戰機,例如OV-1、OV-10等。這些FAC戰機,除了配備用於指示地面目標的發煙罐/發煙火箭彈外,還配有機載火箭彈、MK81航彈及7.62毫米機載機槍,不僅可以為戰機指示目標,還能獨立執行低強度的攻擊任務,堪稱戰場多面手。



對於在叢林中苦戰的美軍來說,FAC戰機那特有的嗡嗡聲彷彿就是「天使之音」,因為只要有FAC戰機在,很快就能召喚數量眾多的各型戰機,並展開有序的空中打擊。而組織起有序的空中打擊,正是FAC戰機最大的任務。隨著越南戰事的發展,美軍投入到空中支援任務的戰機數量也越來越多,但因地面上的TACP因視野和視距所限,很難對空中的戰機進行有效控制,盤旋在空中的FAC戰機自然成了一個極為理想的指揮者。


一般來說,地面部隊的空中支援申請得到批准後,預警機會將前來支援的戰機引導至目標區附近,然後由FAC戰機接手指揮。在空中支援編隊抵達後,FAC會向他們通報目標區的氣象、地貌、目標性質與位置,己方陣地邊界,敵方是否有防空火力及配置情況,然後使用機載火箭彈標示目標,或要求配屬地面部隊的戰術空中控制組指示目標,空中支援編隊則根據其指示的目標實施攻擊。乍一看,這一流程似乎非常簡單,但此中卻存在一個頗為複雜的問題——火力分配。

從空中引導到空域管制


儘管侵越美軍一直抱怨空中支援力度不夠,但事實上,美軍在越南戰場上投入的戰機數量並不少,情況危急時,空軍的戰略轟炸機也會投入到空中支援任務中。當大量戰機擁入一個狹小空域時,如何有效進行火力分配呢?這時,就需要進行空域管制了。


地面部隊呼叫緊急空中支援時,通常都處於戰況危急時刻,出於人性的本能,自然是希望召來的空中支援越多越好,越快越好。然而,如果擁入同一空域的戰機沒有分配好目標,到處亂打一氣,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還可能誤傷友軍,因此,對於近距空中支援來說,空域管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般來說,空域管制根據戰區地形條件和戰況激烈程度的不同,可以採用地面管制或空中管制兩種方式。在戰區地形較為開闊、有相對穩定的交戰界線,且空情較簡單時,TACP可直接實施管制和引導。例如,在1965年11月14日至18日的德浪河谷戰役中,當第7騎兵團第1營營長哈羅德·摩爾發出「斷箭」信號(美軍地面單位發出該信號後,意味著有遭圍殲的危險)後,美軍把當時在越南及周邊地區所能調集的作戰飛機,全部集中到了戰場上空,就是由TACP為空中戰機進行任務分配和目標引導的。儘管也出現友軍誤擊事件,但總的來說,德浪河谷戰役中的空域管制和空地引導,仍是極其成功的。

儘管有著成功的先例,但對美國陸軍來說,把空中支援任務全部交給空軍仍是不可接受的。畢竟,美國空軍的目標是成為一支戰略型打擊力量,不會將支援陸軍作戰放在首要位置上。多番爭論後,最終美國陸空兩軍達成妥協,空軍將旋翼機的發展權交給了陸軍。


直升機的大量使用,讓陸軍重新獲得了空中機動和近距空中支援能力,理論上使其可以脫離美國空軍的支援執行任務。這種盲目的自信,在1993年的「哥特蛇」行動中達到了頂峰。為抓捕襲擊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索馬利亞軍閥法拉赫·艾迪德,美軍組建了遊騎兵特遣隊。根據情報,美軍策划了一個突襲抓捕艾迪德高級助手們的行動。這一次戰鬥中,充分地體現出了美國陸軍自身的空域管制和近距空中支援引導流程。雖然這次抓捕行動中沒有空軍的戰機參與,但編入遊騎兵特遣隊的空軍戰鬥管制隊(簡稱CCT,負責空中交通管制、指揮與控制通信,以及在特種作戰中引導空中支援)依然投入了戰鬥。不過,由於這是一次陸軍主導的作戰行動,所以本次抓捕行動中,所有空中管制和空中支援全部由陸軍負責。


先說一下空中管制,該任務由一架MH-60指揮直升機負責,代號C2,負責空中指揮的是湯姆·馬修斯上校,負責地面指揮的是加里·哈勒爾上校,前者還肩負空中管制任務。根據作戰計劃,除四架AH-6輕型武裝直升機負責火力掩護外,六架MH-60直升機在完成將遊騎兵機降任務後,也要回到空中待命,負責用機上的7.62毫米M134型加特林速射機槍進行空中支援,並為車隊提供導航服務。


儘管最後任務失敗了,且連續損失四架MH-60直升機(兩架被擊落,兩架被擊傷),但總體來說,在本次抓捕行動中,空中管制仍是有序的。有評論認為,此次行動中用於空中支援的AH-6輕型武裝直升機數量太少,也不應該用體積龐大的MH-60直升機執行危險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務。的確,這些都屬於空中支援方面的紕漏,但不是空中管制官的責任。空中管制官只負責將直升機引導到目標區上空,具體的攻擊任務仍要由地面部隊負責。由於先後出現了遊騎兵隊員意外墜機、兩架「黑鷹」直升機先後被擊落等意外情況,原有的作戰計劃已被完全打亂了,所以真正實施地面引導的並不是計劃中的CCT隊員,而是變成了普通的軍官和士兵。雖然損失慘重,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有序的空中管制和高效的空中支援,陷入困境的遊騎兵特遣隊是很難殺出重圍的。大量的索馬利亞民兵在半路上就被AH-6或MH-60上的加特林速射機槍打倒,極大減輕了地面部隊的壓力。


求人不如求己


「9.11」事件後,美軍捲入了長期的治安戰當中,地面部隊對於空中支援的需求空前高漲。尤其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快速的空中支援對於地面部隊能否完成作戰任務,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在阿富汗戰爭初期,美軍特種部隊引導空中力量有效地打擊了塔利班武裝。在美軍的空中支援下,北方聯盟的軍隊才能在短時間內席捲阿富汗全境,這就是「特種部隊+代理人部隊+空中力量」的阿富汗模式。在這一模式下,空中力量(包括陸海空三軍)一度成為唯一的決定性力量。


事實上,就美國空軍而言,其實並不喜歡成為這種決定性力量,因為這意味著其將作為一支戰術型空軍投入戰鬥,進而動搖其戰略軍種的特性,但在治安戰中,美國空軍的戰略打擊能力實在是毫無用處,要想在國防預算緊縮的前提下分得更大蛋糕,就不得不全力投入治安戰中。與大規模戰爭不同,治安戰對空中力量的要求,並不是大機群持續空襲,而是靈活精確地定點攻擊,這就需要有同樣精確的地面引導。作為回應,美國空軍強化了CCT小組的建設,並將其與陸軍特種部隊混合編組,實現了無縫式引導。


當然,對陸軍的常規地面部隊來說,將空地引導任務完全交給空軍的CCT小組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在模塊化旅時代,旅級戰鬥隊重點強化了自身的航空管制和空地引導能力。



客觀講,美國陸軍的模塊化改革雖然提高了部隊的合成化水平,簡化了指揮層級,提高了部隊的快速反應和靈活部署能力,但也存在著地面突擊力量和火力打擊效能雙雙下降的問題。從體系化作戰角度來看,聯合地面作戰所體現出的靈活性強、一體化程度高、殺傷力大、作戰縱深遠等優勢,是不可能光靠陸軍單位完成的,高效率的空中支援是必不可少的,而空中支援能否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則取決於空域管制和空地引導能力。


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陸軍常規部隊的前進空中管制員新手太多,他們雖然接受了完整的訓練,但實戰經驗不足,在戰場上不能冷靜做出判斷並按規定的條例和流程引導空中支援,甚至出現過將友軍標定為敵軍的危險事件。這還是在戰鬥過程並不激烈的治安戰中,如果與類似俄羅斯這樣的強敵發生正面衝突,這樣的空地引導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美軍隨後在模塊化旅級戰鬥隊中,對空域管制和空地引導方面進行了一定強化。


以美軍「斯特賴克」旅為例,其旅指揮部中的作戰模塊內編有一個火力支援/戰術航空控制組(與隸屬空軍的TACP不同,其屬於陸軍編製),配備有一輛M1130裝甲指揮車及相應的指揮管制設備。此外,在火力支援/防護模塊中,還編有一個空域管制與航空控制組,專門負責進行旅戰術地幅內的空域管制。這個空域管制與航空控制組,主要負責空中支援計劃的制訂、防空/反導火力協調、空域管制等任務。事實上,「斯特賴克」旅的空域管制任務,主要是空中支援計劃制訂並監督實施。比如,確定空域使用優先順序、協調空中交通、確定空域使用者的戰鬥識別許可權,以及識別程序等功能,主要是由旅以上單位的空域管制部門來制定並實施,有些甚至需要戰區司令部一級的指揮機構出面協調。畢竟,僅靠「斯特賴克」旅級戰鬥隊旅指編製的空域管制與航空控制組想,完成更為複雜的空域管制任務並不現實。



除旅部的火力支援/戰術航空控制組、空域管制與航空控制組外,「斯特賴克」旅屬機步營和偵察營的營指內,均編製有一個火力支援/戰術航空控制組,與旅級火力支援/戰術航空控制組一樣,其配備有一輛M1130裝甲指揮車,並配備有AN/VRC-92F型遠程可轉發車載電台、AN/GYK-56型炮兵火力效果管理計算機等設備,主要用於引導野戰炮兵火力和空中支援。這樣一來,既保證了營級單位擁有足夠的空地引導能力,又避免了在戰時從旅指揮部申請專業空地引導軍/士官後,影響旅級單位的作戰能力。考慮到機步營/偵察營裝備的M1131火力支援車也具備一定的空地引導能力,其全旅的空地引導能力已可以滿足執行中低強度作戰任務的需求。


與其他國家的陸軍相比,美國陸軍對於空中力量的依賴程度是極高的,這一方面是由於美國空軍自身足夠強大,在保證絕對制空權的前提下,仍有足夠的能力為地面作戰部隊提供全天候無間斷空中支援,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近20年來,陷入治安戰的美國陸軍不僅在這個次要任務上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還因預算減少,不得不裁減了一些作戰部隊,在兵力減少的同時,想要維持作戰效能不出現大的下降,就必須在火力上加以彌補,而陸軍的野戰炮兵裝備長期得不到大規模更新,除M777式155毫米超輕型榴彈炮在同類裝備中性能略好外,重型旅仍裝備著已略顯過時的M109A6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這在客觀上也迫使美國陸軍不得不將火力毀傷的重任更多地轉移到空中平台上。


在雙重壓力作用下,美國陸軍越來越依賴空中支援火力,甚至被戲稱為「空軍陸戰隊」。只要美國空軍能控制天空,陸軍就能發揮不錯的戰鬥效能,但如果空軍因政治或其他非軍事因素不能掌握絕對制空權,那麼陸軍就會謹慎地選擇進入戰場的時機和部隊數量。不過,隨著美軍逐步脫離治安戰的泥潭,重拾正面對抗能力,並開始考慮提高旅級戰鬥隊的獨立防空能力,未來美國陸軍肯定會進一步提高自身獨立作戰能力。當然,這種提高必然是在空地聯合作戰的框架內進行的。那麼,如何吸取美國陸軍在空域控制和空地引導方面的經驗,同時又要避免因過度依賴空中支援而導致自身獨立作戰能力大幅度下降的問題,則是擺在每支新時代陸軍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畢竟引導戰機成功實施空中支援,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從空地引導到空域控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經《世界軍事》授權轉載


(編輯:張淋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美國槍支為啥就禁不了?
(年終巨獻)國之重器?陸戰 | 「陸戰之王」的「第二春」
針對解放軍戰機繞台 美軍突然表態支持台灣"防衛「!
(年終巨獻)國之重器?陸戰 | 防空系統面臨新考驗
(年終巨獻)國之重器?空戰 | 軍用無人機的過去與未來

TAG:新環球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