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古代戰爭騎兵部隊為何被稱為特種部隊?終於有答案了

古代戰爭騎兵部隊為何被稱為特種部隊?終於有答案了

漢朝初年,漢高祖親率32萬大軍征討匈奴,結果中途漢軍步兵被匈奴騎兵分割包圍,首尾不能相顧,劉邦也被圍困在白登,差點喪命異域。宋朝時期,面對數萬金兵鐵騎,人數是敵人幾倍的宋軍也只能蝸居與城內,據城反擊,不敢與騎兵進行野戰。

在眾多的兵種中,唯一能給騎兵造成重創的也只有騎兵,漢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建立不世之業,唐朝名將李靖掃平突厥,安定北疆都是靠騎兵野戰稱雄。但由於中原地帶不盛產良馬,所以很多時候中原王朝仍然以步兵為主,那麼怎麼才能做到以步制騎成了擺在中原軍事將領面前的一道難題。

於是,歷史上一些名將就發明了各種陣法,運用不同兵種間的相互配合來克制騎兵。其中要數以下三種陣法最為厲害,讓游牧騎兵聞風喪膽。

騎兵,素有陸戰之王的美稱,在古代絕對是最強大的兵種。游牧民族憑藉強大的騎兵屢屢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憑藉彪悍的鐵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統治了半個世界。那為何步兵打不過騎兵?騎兵究竟強大在哪?

第一,騎兵最大的優勢在於機動性。事實上,不是步兵打不過騎兵,而是跑不過騎兵。騎兵機動性強,弓箭加彎刀,即使遇到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也能放風箏放死對方,歐洲的重裝步兵就是被蒙古騎兵放風箏輕鬆放死的。即使騎兵打輸了也不怕,大不了撒丫子跑路,反正步兵也追不上。步兵打騎兵,勝則小勝,敗則大敗。

第二,騎兵衝擊力強。騎兵衝鋒排山倒海,氣勢宏大,特別是身披重甲的重騎兵簡直是古代的裝甲部隊。一旦重騎兵衝擊步兵陣列,步兵根本擋不住。金國曾依靠鐵浮屠縱橫中原,雖然岳飛發明了砍馬腿的辦法但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去砍馬腿的步兵基本一去不回。

第三,騎兵持續作戰能力強。騎兵善於長途奔襲,對後勤補給依賴性小,能夠連續作戰,只要帶少量補給就能奔襲千里作戰。而步兵必須攜帶大量輜重補給,一旦補給被切斷或者短缺只能撤軍,仗就沒法打了。

中原王朝缺乏馬匹所以騎兵的數量較少,那麼對付游牧民族在沒有足夠多的騎兵的前提下,只能在武器上來彌補騎兵數量的不足。我們常見的步兵對付騎兵的方法是,裝備長槍和弓弩然後創造有利的作戰環境然後在對敵方騎兵進行有效殺傷。比如在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就曾重創過匈奴,而他手上的勝利的籌碼就是帳下十萬善射的弓弩士兵。首先李牧用步兵進行誘敵將匈奴騎兵引誘到預先設伏的地方,等匈奴主力完全進入包圍圈之後,李牧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十萬弓弩手蓄勢待發一舉殲滅匈奴十餘萬人。

在步戰的時候為了抵禦騎兵的衝鋒還有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讓士兵手持長矛,但是這種方式只是用來被動的防守,必須和敵方騎兵保持相當近的距離才能殺傷敵人。不過使用長矛抵禦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作戰方式了。那麼出了長矛和弓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對付騎兵的冷兵器呢?答案是肯定有的。這種冷兵器在歷史上也比較常見,不過它並不是古代士兵普遍裝備的武器,因為這件武器可以算的上是冷兵器時代的重武器,使用這些武器的人可以號稱是古代的特種作戰部隊了。

以步制騎,限制騎兵的速度降低騎兵的衝擊力是關鍵。方法很多,選擇有利的地形、構築工事、運用穿透力強射程遠的投射武器都可以。

在野戰中,騎槍對步兵的衝擊力,和長矛對騎士的衝擊力是對等的。野戰中,步兵結陣是對抗騎兵的常用方法。一個非常經典的戰例,就是劉裕北伐關中時,面對北魏的襲擾使用的卻月陣。東晉的步兵背河結陣,截矛為矢,充分發揮了裝備優勢,對強大的北魏騎兵進行了沉重打擊。

中國古代的弓弩裝備非常發達。不僅有的單人使用的弓弩,而且有床弩等大型弩具。據記載,宋代的床弩威力非常大,射程可達數百米,射出的箭像矛桿一樣粗,可以釘入城牆讓士兵攀爬登城。如果密集騎兵遇到這種弩具,那麼後果就是災難性的,哪怕是不開刃的箭桿所產生的衝擊力都足以對其構成毀滅性打擊。結陣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紀律。經過訓練的士兵的紀律是烏合之眾所無法比擬的。一個人面對危險也許會害怕,但是在一個又紀律的集體中卻不一定怯懦。古代軍隊在紀律性方面還真的少有人能和中國比。從戰國到宋,中國都是自耕農構成法制社會,紀律(規矩)的精神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所以,中國只要稍加訓練就能夠組成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這樣的社會特性,西方一直到近代200年才具備。

有著嚴格紀律的部隊裝備強大打擊力的投射兵器,是中國古代步兵對付騎兵的法寶。

古代騎兵對步兵,平原地區是步兵對騎兵「十不當一」。

北宋前期擁有歷代王朝最強悍的步兵,一樣打不過騎兵為主的遼帝國。

安史之亂後,回鶻以便宜時期50倍的價錢向唐朝賣劣等馬,唐朝拉空國庫,一樣得買。每年買幾千匹劣等馬應付日益嚴重的戰爭困境。

兇猛剽悍、來去如風的契丹騎兵

北宋買一匹好馬,需要80兩白銀,而且遼國和西夏還不賣,只能向吐蕃買。南宋為了買一匹好馬,需要300兩白銀。真宗朝的80兩白銀,大概相當於今天40萬。

按照古代騎兵標準的1人3馬(蒙古騎兵最高達到1人6馬標準)。組建1萬精銳騎兵,北宋得花錢買3萬匹戰馬,如果全是上等好馬,則光是3萬匹戰馬從民間或者邊境貿易購買到的裝備,就需要120億人民幣。

120億人民幣的購買力還僅僅只是購買3萬匹上等好馬。此外步兵盔甲一套約35兩,精良的鐵兵器5兩,戰馬馬甲馬鐙馬案馬韁一套約40兩,換算一下,大概還得花120億。

北宋組建一萬精銳的騎兵,所需要花費的裝備,價值近240億人民幣。相當於現在組建一個機械化步兵師。

北宋地圖,可謂四面皆敵

考慮到北宋實質上是以茶葉換馬匹,另外從民間買馬,前期價格沒這麼高。可以打一個六折,北宋足見一萬精銳騎兵需要花費的裝備費用為150億人民幣的購買力左右。

由此可見,組建成規模的騎兵部隊,對國家財政的壓力實在太大了。而且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就靠互市那樣小打小鬧,根本不可能籌集足夠數量的馬匹。

更要命的是,北宋面對的敵人,也是前所未有的強大,遼國強盛時期擁有40萬精銳部隊,120萬後備兵力。 近900萬人口。實力為漢朝匈奴的十倍。

遼國強盛時期的軍力,遠超秦漢之匈奴,隋唐之突厥。為以往冷兵器時代北方最強大的敵人。

二戰時期步兵為什麼那麼怕騎兵,又不是冷兵器時代?

標準的騎兵配備,無外乎馬,手槍,卡賓搶,長矛。德國步兵不是不怕波蘭騎兵,而是沒機會遇上。德國的閃電戰是坦克分兵幾路一起突進,步兵後面跟著,然後在指定的匯合點收攏,而這個圈裡的敵人自然沒能力跑出來。波蘭的騎兵全去砍坦克了,這也是波蘭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先來說說騎兵的優勢:速度快,在戰場上有壓迫力,正是由於騎兵的速度,所以哪怕對手是用搶,也可以用很短的時間裡衝到對方面前,軍刀一揮,華麗的擊殺!可能你會想,靠對方手裡的是搶啊!沒錯,是槍,但是戰場上的士兵是頂著心理壓力在瞄準的,不會像我們玩遊戲那麼輕鬆。

所以一個人騎馬奔跑,你可以在5槍之內射中,算得上是個好射手了。很簡單的道理:子彈幾毫米大小的東西,你怎麼可能射中幾十米外的東西? 再者,戰術的優勢,如果步兵都聚集在了一起,那麼騎兵是不會上去送死的,騎兵只會衝擊落單的部隊,一般都是偷襲。

如果視線不是很好,在20米距離時你才發現對方,子彈上膛時對方已經差不多10米距離了。好了你舉槍打中一個,另一個跨馬到你頭頂,揮手一刀,其實二戰時期基本看不到騎兵的影子了,原因就是步槍越來越先進,有連發的有機搶,騎兵已經一不到偷襲的作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屌絲煙灰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把這樣武器賣給中國,山姆大叔傻臉了
二戰時,日本女人被洗腦洗的多可怕,戰敗後看不起本國男人
日本戰敗,為何一定要帶走隨身武士刀,不給就自殺?

TAG:屌絲煙灰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