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朝代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誰敢說前朝的好話立馬人頭落地

這個朝代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誰敢說前朝的好話立馬人頭落地

原標題:這個朝代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誰敢說前朝的好話立馬人頭落地


在漢代紙張發明之前,因書寫竹簡要用刻刀,史官被尊稱為「刀筆吏」,因為他們記錄歷史事實的小刀,威力大過帝王的屠刀,屠刀只能逞一時之凶霸,但各種惡行在刀筆下卻遺臭萬年,萬世唾罵。中國正統王朝的史官們,非常珍重自己的職業榮譽,即使面臨生命的威脅,也要維護歷史記錄的真實性。


可以說,自唐朝李世民開篡改史料的先河之後,其後世王朝諸多史料的真實性就大打折扣了。

但是,近幾年隨著人們對歷史的了解加深,一些皇明言論也喧囂日上,更多的人開始對歷史書和史記中關於明朝的言論產生懷疑。



關於明朝和清朝誰的統治誰更光明,誰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更大,這也無從比起。現在的《明史》是清朝所修,滿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奇葩政權,因為,它在很多事情上開了歷史之先河。但是,對於明清兩代透過現象看本質後你就會發現,這兩者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統治階級。


雖然,無法斷言明清之間的優劣高低,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探討一下清朝到底是怎麼一步步讓明朝在史記以及各種教科書中被重重抹黑的。

眾所周知,歷史本來是一張白紙,各朝各代在上面塗塗畫畫,修修改改,就衍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而黑化上一個朝代扭曲一些事實也是一個新政權鞏固自己統治的必修課,但是,通過多方查閱資料,我們還是可以看看清朝和被還原後的明朝到底有什麼不同。



明朝三個世紀以來,有一個貫穿整個朝代的政治問題,就是藩王如何安置的問題。分封藩王,是封建時期每朝每代統治王朝的通用制度,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些被分封的藩王一個個都是大腹便便的富貴模樣,每天坐在廳堂中制定一些金規玉律靠壓榨老百姓獲得財富。


而據一些史書記載,清朝對於王爺們的處置就周詳的多,將這些親王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他們有所顧慮,就不會去騷擾老百姓。同時,皇帝為了安撫這些親王,也會讓他們一世富貴。但是,清朝的親王們真的可以當一個每天耍貓逗狗歷代世襲的富N代閑散王爺,安樂度日嗎?


清朝是由一個少數民族滿族統治的朝代,這是個馬上民族,人數稀少,面對人口基數遠遠大於他們滿族的漢族,自然統治壓力無比巨大。


為了防止權利被漢人獲取,於是,他們採用了更為原始的「議政王大臣」制度。這種將滿族有著實際軍事權利的貴族集中在一起,共同商議國家大事的議事制度,表面上看是將國家權利共同分管,民主治國,但是,實際上這更像舊奴隸制度的首領政權,由軍事寡頭決定一個國家制度的走向。


這些掌握國家大權,擁有議政權利的貴胄世爵們,其實,對於如何管理國家,如何制定製度稅賦並沒有什麼真正的能力和智慧。但是,因為害怕建朝不久,根基不穩,被漢人重新奪權,所以,儘管對這些政治和管理國家不熟,制度不完善,掌權者和高層仍然要堅持把權利緊緊攥在自己手裡。


之後,隨著後面清朝制度越來越成熟,這種貴族議政制度才被廢除,但是,這並不代表著貴族高層對國家就沒有影響力了。相反,到了清朝後期,一些貴族對政治以及國家決策擁有可觀的影響力。像被宣統皇帝恨之入骨的慶親王就權傾朝野,最後,貪污賣國。


但是,看明朝的「藩王制度」就比清朝的「議政王制度」要保險的多。


在藩王制度重重條框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些王爺只能收取錢財,卻不能實際分到土地,沒有自己土地的藩王自然翻不出什麼浪來。同時,為了防止藩王弄權,還給這些藩王制定了各種條條框框,一旦這些藩王出界,懲罰也相當嚴重。


歸根究底,一個國家是由百姓支撐起來的,貴族們能起的作用並不會很大,衡量一個國家政治開明,一個帝王的執政能力的始終是散落在各地的百姓。


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所以,一個國家社會和民族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國家的百姓。


歷史並不完全是由統治者創造的,恰恰相反,無數偉人總結經驗最後得出結論: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明朝被清朝統治後,在平常老百姓中,並沒有動搖他們生活的根本。在老百姓眼裡,不過是皇帝輪流坐而已。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科學技術、文化傳承等各方面都在往前延續,並不因為統治者發生變化了,老百姓就無所適從了。也正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幾千年來沒有中斷,所以,才有現在人們看到的中華民族。


一般的史記野史總給我們留下明朝後期君主昏庸無能,政治一片黑暗,各種軍餉賦稅攤派在百姓身上,百姓們怨聲載道,苦不勝言的形象。就一個國家經濟而言,明朝確實不如清朝,無論清朝制度有多少弊端多少不足,但是,無法否認的是,清朝確實開創了一個中華文明史上的盛世,代表了封建朝代最後的榮光。



那麼,造成這種盛世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康熙年間提出的康熙五十年以後生育的人口不在徵收人頭稅,就像如今生二胎政策放開之後新生兒激增一樣。在清朝,百姓沒有人口稅的束縛,人口很快增長起來,相應的勞動力也開始增長,創造了更多的人力和廉價勞動力資源。所以,土地資源也得到了更多的利用。


再加上,清朝在前幾個朝代的君王探訪新世界引進了紅薯、玉米等農作物,並把它們大面積種植推廣,是國人對飢餓的抵抗力增強,最終,每年被餓死的人也大幅度減少。百姓能生活下去,也就不會被逼起兵造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也就更快了。



中國曆朝歷代一直有纂史修史的習慣,我們現在最廣為流傳的《明史》就是清朝史官攥寫的。但是,隨這部巨著一同誕生駭人聽聞的大事件還有「文字獄」,在一個因為寫了一首詩,僅僅,因為詩中夾雜了一句「清風不識字」就被舉報說:暗諷滿人無才從而導致滿門抄斬的朝代,這些編修《明史》的史官是如何保全自身的呢?


我想,他們大約也只有明哲保身,聽從上級指揮這一個辦法了。


而乾隆年間編修的《四庫全書》,銷毀的明朝文獻有據可依登錄在冊的就有一萬三千六百多卷。毀書甚於修書,是這次編纂的主要特色。由於滿清對明朝之前書籍的毀滅,中國大學的文學、歷史學者,不得不經常遠赴日本和歐美,需找真實的資料,才能完成研究工作。



當然,除了銷毀了明朝檔案和文獻書籍之外,清朝還對殘餘的卷宗中描寫少數民族諸如「夷、狄、胡」字眼盡行了美化。可以說,他們在抬升自己的同時,順便將明朝修改的面目全非。對清朝來說,《明史》代表了自己顛覆的政權明朝,因此,對於清朝來說,他們特別重視對《明史》的篡改工作。


但是,自古以來,勝者王,敗者寇,歷史本就不是絕對的,不過是勝利者的把戲。清代在史記和書籍中所做的,也是歷朝歷代玩過的事情而已。明朝也無法過分指摘,畢竟,自己眼鏡上蒙了灰還說別人髒的事多了去了。


參考資料:


『《明史》、《清史稿》、《古代那些史料傳下來的真實性有多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想做官,除了考試,還有一種最直接最暴力的方法,讓人咋舌
在戰場上,日軍病死的人數是戰死的8倍,全因他們得了一種常見病
犯人在執行槍決的時候,如果一槍沒打死怎麼辦?後面的鏡頭很殘忍
就是因為交通改道,自此,這個地方一落千丈
全因小賊偷了一件特殊物品,結果,愣是將一個公主活活害死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