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不是為知識付費,是給懶惰充值

你不是為知識付費,是給懶惰充值



買知識付費課程,跟買書,區別在哪裡?圖/Gfycat



文/曹吉利




知識付費究竟是一場知識革命,還是一種新型成功學?




2017年最火的東西之一,無疑是知識付費。


 


「每個時代,都在悄悄犒賞會學習的人;這個世界,也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當你擠在沙丁魚罐頭一般的地鐵車廂中,猛然瞥見明亮的燈箱上印著這句廣告語,剛剛還垂頭喪氣的你馬上來了精神:為什麼諸事不順?就是缺乏學習!高效學習、終生學習、新型學習、碎片化學習……這麼多的學習課程,還愁明年不加薪嗎?





用許知遠老師的話來說,知識付費可能是粗鄙化的一種現象。




不過嘛,你每天辛苦加班,時間不多,精力也有限,只好先花錢。掙扎著在人群中掏出手機,199塊買一個知識付費課程《如何三年做到財富自由》,心裡瞬間踏實不少。


 


直到有人問你:「你買了那麼多課,怎麼都不學習呢?」「我多努力啊,課都選了,錢都交了,app都下載了,為什麼還讓我學習?」


 


打從買下知識課程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覺得擁有了它。


 



知識付費,可以說一場大型心理按摩了。

 


是知識革命,還是新成功學?


 


如果將全國買了卻沒聽的網路課程累加起來,恐怕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告訴我,答案是什麼?」這是陳綺貞《我喜歡上你時的內心活動》中的一句歌詞,買網路課程的目的,無非也是想為生活求一個答案。把這種內心活動細分,大致有這麼幾類。


 


首先是內心惶恐。坐在5A級寫字樓里,每天都有不懂的辭彙塞進耳朵。新風口都來了,你還沒有弄懂它的基本概念,怎麼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於是焦急地點開APP,發現各位導師就像盤絲洞里的美女,一個個笑眯眯地沖你招手。他們西裝平整,鏡片鋥亮,眼神睿智,表情自信,雙手抱肩的封面分明在告訴你:「來吧,包你成功,包你加薪,包你發財。」




網友吐槽職場培訓課。


 


其次是望子成龍。家長們都盼著孩子的起點高一些,比別的孩子跑得再快一些,於是對《讓孩子成為博物學家的第一步》《國學經典誦讀》《學習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等課程趨之若鶩。本質上,這和小時候父母節衣縮食給我們買的一摞摞學英語光碟一樣,與其說是讓孩子快人一步,不如說是父母自己花錢買心理平衡。


 


還有一種是希望一勞永逸地學會成功法門,比如《專註度: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七天擺脫不自信》《咪蒙教你月薪五萬》等課程就聲稱要教給聽眾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無效還承諾退錢。這種理論先於實踐的課程,倒是與機場書店裡成功學一脈相承。




青年導師馬雲。


 


裝腔速成也是不少人的心態。《三十天熟悉古典音樂》《中國歷史中的商業智慧》《簡單易懂的天體物理》等類似於科普的課程,成了很多人的裝腔指南。一段完整的交響樂都沒有聽過,就能和別人大談莫扎特的作曲風格;一頁《國富論》都沒翻過,就覺得自己掌握了一門能夠富國強民的經濟學。


 


就這樣,知識付費的蛋糕越做越大,網路平台一窩蜂開闢付費課程版塊,各路網紅也紛紛抄起教鞭參戰。這究竟是一場知識革命,還是互聯網時代的成功學,還有待市場檢驗。能不能從知識付費中得到真正的知識,緩解焦慮,才是我們最該冷靜下來,好好琢磨的問題。


 



別說30天,聽30年古典音樂也不敢說自己懂了。圖/Derek Gleeson

 


知識這東西,什麼時候免費過?


 


清代詩人袁枚曾說過,「書非借不能讀也」:富貴人家藏書豐富,但是真正讀書的並沒有幾個,反倒是借來的書,因為急著歸還,所以能很快讀完。


 


知識付費也算是廣義的「讀書」,但許多人不僅聽不完買來的課程,連傳統的讀書方式也放棄了。過去看到外國人在地鐵上讀書的新聞還要感慨一下,現在乾脆心安理得地刷起了手機來。人們的時間被生活壓力擠成碎片,這些碎片又催生了許多生意,知識付費就是其中之一。


 


僅從字面意思來看,「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挺荒謬的,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享受過免費知識,從小到大的學費、課本費、補課費一分都沒有少交過,知識何曾免費過?今天各路人馬追捧的知識付費,應該叫「線上有償知識課程」,用互聯網的新瓶子,裝了滿滿當當一瓶老雞湯。




第一個引爆知識付費的產品是「分答」。在分答上向王思聰提一個問題,要花3000元。


 


知識付費的大熱,建立在當代人尤其是都市人普遍的焦慮上。歷史學家范文瀾說過:「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這也是我們過去在學校里接受的正確學習態度——持續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功到自然成。但上班族的時間都被打碎了,這個需要大量連續時間的學習方法顯然太奢侈。那有沒有花幾天功夫就能收到效果的學習?「有!」導師們拍著胸脯保證。


 


可惜,世界上哪有那麼多乾貨可以輕鬆獲取?很多線上課程不像是教學授課,倒像是迎合用戶的心理需求。導師的每句話都那麼貼切、那麼受用、那麼治癒,但仔細一想,這和星座性格測試題差不多:每段話看起來都很有道理,最後說了和沒說一樣。




薛兆豐成了學術男神。


 


聽眾焦慮,導師們也焦慮。北大教授薛兆豐的線上課程「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訂閱人數破20萬,被稱為知識付費的里程碑,連馬化騰都稱讚:「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這讓無數人產生「聽了這門課,比肩小馬哥」的錯覺,也讓不少書齋里的教授發出躍躍欲試的豪言:「這課我也能講啊!」


 


眼見這條路上前赴後繼的人越來越多,羅振宇說了句掏心窩的話——知識付費,是他自己給創業者挖的一個大坑。創業者和用戶都陷進去了,一個交出人生夢想,去當知識小販,一個犧牲碎片時間,學了一堆二手知識。


 



如果哪個商界大佬開門課,鐵定賣得很火爆。


 


「知識」成了一種快時尚商品


 


眾所周知,線上講師背後都有專業團隊在運作。就算羅振宇有五雙手、八隻眼,也沒法短時間讀完那麼多書。購買課程的人,無非是雇一幫人為自己讀書,再讓最面熟的那個人作為「導師」在屏幕前講出來。知識付費,實質上是花錢請別人代你讀書。


 


郭德綱常說一個比喻,相聲是一扇門,台階在門後,邁進門很容易,之後還要靠自己一級一級爬台階。其實,對於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該如此。對於一切標榜速成的東西,都要保持格外警惕。課程只是一扇引入的門,不能指望它會助你越過時間的台階,一躍登頂。真正要學一門知識,還是要扎紮實實讀書,這裡的「書」可以是傳統的課本,也可以是靠譜的網上課程。





互聯網時代,閱讀變成了「雲讀書」。


 


網上課程並非沒有精品。在羅振宇主持的知識付費平台上,就有一堂50位導師開設的「名家大課」,主講者包括陳嘉映、周國平、劉小楓、鄭也夫等成名已久的大學者,趙汀陽、劉擎、徐賁等中生代學者,吳飛、包剛升、林國華等新生代學者,陣容比國內任何一間大學的哲學系都要強大。


 


這個課程的目標群體之一,是那些「希望讀透52本改變世界的思想名著,透徹理解當代中國和世界的人」。有人說,這不就是讀書指南嗎?是的,一門能夠讓人順藤摸瓜、課後去真正讀讀書的課程,就是很好的知識課程了。不少以前從不讀書的人,買了付費課程後倒願意找原著來讀一讀。


 


這樣的課程自然是鳳毛麟角,把知識付費當大學課程來學的人,也是少數。據工信部互動媒體產業聯盟數字文化工作組組長包冉透露,目前知識付費產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93%的用戶並不是為知識付費,而是給自己的懶惰充值,越購買知識課程,越疏於讀書求知。





知識付費為低頭族找到了玩手機的好理由。圖/bloomberg




在所謂的知識付費時代,「知識」越來越像是一種快時尚商品,有的還是高端奢侈品。不過人們把它們買下來後,卻沒有像買包包一樣拿出來常用,這究竟是知識的悲哀,還是知識買家們的悲哀?


 


容我去開一門36講的付費課程「多少算夠:知識消費主義與人類的未來」來回答。






小新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2017十大驚艷





2017十大尬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儒字養性│大善大義,中和協調,才是最高層次的「美」
認識TA們,談一場特別的「戀愛」
2017十大告別
文青最嚮往的摩洛哥,可能是世界上最坑爹的旅遊聖地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