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國畫清風雅集:畫未完成身先去 天妒英才李伯安

國畫清風雅集:畫未完成身先去 天妒英才李伯安

李伯安(1944——1998年),河南洛陽老城人,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美術出版社副編審。這是一個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滿天下的畫家,其作品更是生前不為人知,身後卻奉為為經典。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他曾三次單槍匹馬徒步跋涉至甘南、青藏收集素材,嘔心瀝血創作出《走出巴顏喀拉》這部偉大的作品。這篇巨作氣勢磅礴、豪氣逼人,頂天立地,被公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美術史上最富民族精神,最具震撼力的歷史性水墨人物長卷。李伯安原計劃以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為主線,表現藏、回、蒙、滿、漢五個民族的歷史與現狀、文化與風俗,以此歌頌中華民族的悠久和博大,以及其生生不息、奮鬥進取的生命力。可惜他英年早逝,只基本完成其全部設想的第一部分。即便如此,僅描繪黃河源頭藏族同胞的這一部分,已經橫空出世,震驚全國。

「畫作未完身先亡」,李伯安最終累死在畫作前。而他英年早逝後,囊括了當今中國畫壇的大半精英的146位畫家捐出了150餘件精彩畫作,為李伯安的畫集出版和個人畫展籌款,使的這位畫家生前沒出畫集,沒辦過個展的未了心愿得以實現。畫家乙丙評價這次活動「是中國美術史上不曾有過的感人至深的藝術盛事,這正展現了李伯安作為一個純粹的藝術家的人格魅力。」 1999年11月,李伯安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令中國畫壇為之震動。在這個中國最高藝術殿堂里,李伯安的名字被人們一遍遍提起,令每個參觀者為之敬佩、驚呼不已。

《走出巴顏喀拉》是一件巨幅長卷中國畫,高近2米,長121.5米。共分為:聖山之靈、開光大典、朝聖、哈達、瑪尼堆、勞作、歇息、藏戲、賽馬、天路十個部分,刻畫了266個人物的活動,可視為一篇藏民族生活的史詩。畫面以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雪域文明特有的凝重、雄渾、淳厚和深邃。作者在運用寫實手法的同時又強調了表現因素,擴大了黑白對比的力度,強調造型的雕塑感,把東方精神和西方語彙融成一體,大大拓展了水墨的表現力,創造了二十世紀水墨人物畫的發展高度,無論是精神含量還是技術因素都值得後人認真總結。這幅畫展示給讀者的遠遠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種理想和精神,一種震撼心靈的美好品質。從這個意義上講,《走出巴顏喀拉》可以看作是一件具有里程碑價值的作品。

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劉勃舒激動地說:「李伯安是我們這個時代畫壇的巨人,是20世紀畫壇的驕傲。《走出巴顏喀拉》前無古人,與日月同輝。李伯安及其作品在畫史上是頂天立地的。」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在慶祝建館十周年之際,舉辦大展「高原高原――中國西部美術展中國畫年度展」,《走出巴顏喀拉》和李伯安其他作品作為該展特邀藝術個案展參展。本次李伯安畫展也是繼北京、上海、廣州、太原、深圳等城市展出後的第九站。本次「中國西部美術展中國畫年度展」的主旨是「高原、高原」:第一個高原指的是地理上的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而第二個高原則指的是文化上、思想上的高原。我們通過欣賞李伯安的巨作《走出巴顏喀拉》,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和民族力量結合的激昂,獲得了非同凡響的藝術震撼。

第一部分:聖山之靈(188cm×13cm)

經過1988——1990年連續三年三次的奔波、搜集、整理、醞釀和積累,1991年初,李伯安開始在租用的兩間廢棄的教室里動手創作長卷,起初進程十分順利,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段的人物部分。可是直到三年後的1994年他才回過頭來繼續完成人物部分前面的雲巒部分,終於完成了長卷的完整序曲。

畫面左面是雲巒和圖騰崇拜物,其中若隱若現三組十個人物,左邊有兩個婦人,手持輪轉經筒躬身行禮的婦人,人物背後還出現一個巨大的金色圓輪和日月組成的紅色圖騰。更給畫面的莊嚴、肅穆罩上一層神聖的光環。

第二部分:開光大典 (188cm×1900cm)

進入第二部分,大畫進展的十分艱難。草圖畫的過於充分,充分到實際上具有了它獨自的生命和藝術價值。聽朋友之勸,李伯安拍下了這一段,成為草圖中作為照片唯一倖存的部分。然而一經落墨效果卻及不理想。李伯安於是推倒重來,經歷五年,幾易其稿。現在展示的是這一部分的第五稿。直至他去世,留在畫板上的仍是這一畫面(第六稿)。

畫面展示的是一個盛大的宗教活動——開光大典的場景。衣袂飄飄的喇嘛,莊嚴神聖的氣氛,漫天飛舞的旗幟,橫貫整個畫面氣勢非凡的長喇叭,虔誠伏地的藏婦,布滿經絡的皺紋的合十雙手,使人如身臨其鏡,感同身受。

第三部分:朝聖 (188×900cm)

朝聖是每個藏民一生中最大的願望,為此他們可以捨棄世俗的一切,甚至不惜死在朝聖路上,那是他們感到最幸福的事。和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許多藏民是用自己的身體丈量大地而趕到聖地的。朝聖的隊伍莊嚴、虔誠而又悲壯。

畫面上,飄飄洒洒的經幡後面,走著一群虔誠的朝聖隊伍。人人歷盡艱難,滿懷希望。隊伍中,有扶老攜幼者,有以身丈地者,有雙手合十者,有默默念誦者,這是一個對神靈的虔誠和敬畏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民族。他們的朝聖隊伍中人人帶著無限的敬意和美好的心愿,朝著心中的聖地進發。

第四部分:哈達 (188cm X 600cm)

哈達是一條潔白的長長的白絲巾,藏族人民用來敬獻神靈、貴客和朋友。西藏有一個曬佛節,每到這一天,拉薩市萬人空巷舉城若狂,充滿著熱情宗教激情的人們,手捧哈達獻給心中神靈。類似的宗教活動遍及青藏。

畫面左面那個巨大若隱若現的大頭像充溢畫面,展現了藏民對宗教的虔誠和對神靈的崇拜。除了一位躬身的老婦外,展示在畫面前的是一片赤裸的脊背。這片脊背上每一塊肌肉都在扭曲,都在跳動都充滿著敬畏、激情、渴望和理解。人們披頭散髮,如痴如狂呈現出一派精衛添海、夸父追日的獻身精神。

瑪尼堆是藏民用石頭堆起來的崇拜物,多位於路邊道旁,旁邊插有瑪尼旗。瑪尼堆的周圍是刻著六字箴言的石片,六字箴言最早起源於生殖崇拜。堆前扎滿經幡的木樁和飄揚的彩帶,無言地訴說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祝願。藏民族是一個將人和自然、天上與人間能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童話世界,青藏高原是一個能使人心靈凈化的聖地。畫面上,四個站立的藏民,在藍天白雲下,神態怡然,甜美適意。整個畫面風輕日暖,寧靜安謐,人和自然,顯得格外和諧與統一。

如果說這幅長卷前四部分主要表現了藏族宗教活動的話,那麼從第五部分開始從天上回到人間,開始全面表現藏民的人間生活。此段可以說是整個長卷的過度內容段。

第六部分:勞作 (188cm×900cm)

這是一幅反映藏民為生計而勞作的場面,織布的婦女,捻線的老人,嬌憨的孩子,調皮的卧犬、聊天的男人,原始沉重的勞作,淳樸簡單的生活,親密和諧的群體,自然純凈的心靈,使這個民族具有一種超長的吸引力。畫面安排疏密密有致,形象強烈生動。

第七部分:歇息 (188cm x 900cm )

這是一幅表現藏民休息場景的畫面。他們也許是在勞作之後,也許是在朝聖路上,也許剛剛有過一次重大活動,這時的他們放鬆身心恣意享受著佛國的消閑。畫面上的人物大多都三三兩兩在聊天說笑,右前景有抱著擁爐侍飲的女人,身旁是提桶打水和做著夥計的人們,群體神態自在悠閑,表情輕鬆愉快,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

第八部分:藏戲 (188cm x 900cm)

藏族是一種廣泛流行在藏族地區的歌舞劇,相傳是十五世紀初由噶舉派湯東結布為化募修建雅魯布江鐵索橋資金而創,傳統劇目大多取材於帶有宗教色彩的民間故事及連台歌舞,長的劇本能一連演七八天。

這是一幅表現藏民節假日藏戲表演時的場面,畫面上出現了20多個大大小小不同的藏戲特有的面具,彩帶飄揚,樂器聲聲,假面狂物,歡歌如潮,把藏民的歡樂一陣陣推向高潮。

第九部分:賽馬 (188cm x 900cm )

賽馬是藏民族節假日非常重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

畫面表現了藏民賽馬活動的場景。幾位騎士分為四組,一字排開正面向觀眾奔來.通過人馬的正側斜騎,欲倒欲飛,組合的疏密鬆緊色調的黑白跳蕩,營造了一個狂烈的賽馬場面。騎手躍馬躍鞭,群馬風馳電掣,騎士們剽悍英武神采飛揚,整個畫面充滿了與天奮鬥其樂無窮和不甘落後、一往無前的精神。

第十部分:天路 (188cm x 3000cm)

這段畫原來緊接在第一部《聖山之靈》之後,歷時三年半而完成。由於李伯安不夠滿意,遂捲起束之高閣,放在櫃頂。然後從《開光大典》畫起,重起爐灶。李伯安去世一年半,其他作品已全部裝裱過之後,一次打掃衛生時,此畫不甘寂寞自動從櫃頂跌落展卷仔細審視,發現其中含有長卷的大部分內容。這部分於長卷言,實際上起到了一個總結的作用。又由於結尾部分為「天葬」,客觀上形成長卷內容(從生到死)的自然結束和升華。故在整理時,排在卷末,名之《天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書帖欣賞:東晉·謝安 行書《中郎帖》
每天古書畫:《宋人畫冊》
烏克蘭攝影:魅之影
法國學院派古典主義畫家埃米爾.穆尼爾作品選
國畫清風雅集:吳昌碩山水作品選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