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全賴歐洲一國重金投資,最後結局卻令人唏噓

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全賴歐洲一國重金投資,最後結局卻令人唏噓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睦仁頒布著名的「王政復古」詔書,宣告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百餘年來,有無數人將其與戊戌變法、洋務運動進行比較,以探究成敗原因,可是卻幾乎無人從國際環境進行分析。

伊藤博文親筆題寫的黑船事件紀念碑

在19世紀中葉,日本與清朝類似,被美、英、俄等國輪番教訓,民間對政權乃至「鎖國政策」都越發不滿。事實上,底層百姓不僅痛恨打開日本國門的列強,更痛恨為虎作倀的德川幕府。至於中下層武士、商人和新興資本家也因自身利益受損而投入農民與市民掀起的「倒幕運動」。

眼見民意沸騰,天皇睦仁趁勢在1868年1月3日宣布廢黜幕府,要求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上交領地及財產,並召集貴族、各藩大名及武士舉行御前會議,宣布「王政復古」,天皇重新掌握了喪失已久的實際統治權。3天後,德川慶喜趁夜逃往大阪以組織病理反撲,卻不料被倒幕軍打敗。2月,廣大農民組成的倒幕軍徹底擊敗幕府軍。明治天皇遂將全國劃為72縣,通過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迅速崛起。

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

在近代歷史上,這場爆發於日本的維新運動被視作空前絕後的奇蹟。短短十餘年,日本就從一個封建領主國家躍居為工業國,從全盤西化的學生髮展為大清王朝乃至全亞洲的學習對象,這個過程單靠日本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事實上,單就建設東京到大阪、橫濱和兵庫的鐵路,明治政府就以全日本海關稅收為抵押在英國發行了100萬英鎊的債券。

成立於17世紀末的倫敦交易所

那麼問題就來了,當初打開日本國門的列強們為何允許日本維新成功?其實這點和清朝有很大關係。從地緣角度而言,大清王朝在東亞無疑是龐然巨物,位於第三、四位的朝鮮與日本已經淪落至中國一省的水平,而且長期處於中國的朝貢體系之內。除去日本,沒有一個國家有挑戰清朝主導地位的可能性。

甲午戰爭日本海軍劇照

雖然各國列強均認為遠東最大利益在中國,然而清朝的龐大體量卻是其中任何一國所無法駕馭的。一旦清朝的「戊戌變法」及「洋務運動」成功,步入工業化社會的清王朝將對歐洲霸權體系產生可怕的挑戰。於是,歐洲各國有必要扶持日本以抗衡大清,同時還可以通過日本以平衡沙俄在遠東的影響力。因此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英國均向日本出售了大量軍艦。

日不落帝國版圖

可以說,英國是支持日本維新與現代化初期發展的幕後老闆。由於要在歐洲留住兵力同法國、沙俄抗衡,要在非洲、印度和新馬固守傳統勢力地區,英國迫切需要扶持一位代理人以照看其在東亞的利益。國土不大不小、人口不多不少、民族性格欺軟怕硬的日本顯然是最佳選擇。

因此日本進行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2億、17億日元軍費中,超過半數以上都從倫敦債券市場募集而來。數額如此龐大的巨款借給日本,就等於公開宣布國際資本已完全相信日本獲勝——如果日本失敗,這些債券無疑將變成一堆廢紙。國際資本的操作反過來又決定了列強和中日戰爭的結局,決定了清朝與日本在今後半個世紀內截然相反的命運。

東京明治神宮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時,英國與日本正式結盟,日本以巨大犧牲重挫沙俄陸軍,為不擅長陸戰的英國極大緩解了戰略壓力。然而在此之後,英國也發現了日本耀眼的近代化成就和恐怖的戰爭潛力,於是在「三國干涉還遼」與「朴茨茅斯條約」上都狠狠教訓了這條野心膨脹的惡犬,雙方於20年後最終攤牌,明治維新的神話宣告終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全賴歐洲一國重金投資,最後下場卻令人唏噓
孫中山就職前突然提一要求,各省代表爭議不止,結果影響我國至今
林則徐被贊大清睜眼第一人,實際表現卻令人無語,一件事爭議至今
紹興村民自稱聖人後裔,歷代名人輩出,還有乾隆皇帝敕建牌坊為證
清朝貧農為謀生南遷泰國,其子卻成一代大帝,至今被奉為皇室先祖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