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0年前,大渡河前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150年前,大渡河前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導讀:1863年,太平天國起義的核心領導人物—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為保護手下將士,石達開選擇投降清軍。最後石達開在四川成都被凌遲處死。在太平天國發生內鬥之後,石達開帶兵出走,帶著將近20萬的精銳部隊,可謂聲勢浩大。那麼為什麼在離開天京後,每況愈下,幾乎處處碰壁,最後落得兵敗被俘呢?

作為太平天國前期最強悍的將領之一,石達開的戰略布局能力和戰鬥指揮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後期之所以遭遇如此慘烈的失敗,也並非全部是石達開個人的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部清軍的作戰部署和天平天國的內部整體氛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戰爭的勢頭 逐步倒向清軍,所謂大廈將傾,翼王難扶。

一,清軍作戰部署的變化

起義軍戰鬥初期,一路從廣西到南京,幾乎攻無不克。一方面是太平軍的戰鬥力確實較高,一方面則是清軍採取的:流動圍剿模式。十幾萬清軍跟著太平軍的屁股後面打,太平軍屬於典型的農民起義,過州闖縣的流動作戰,軍需糧草都是就地取材,甚至兵員補充都是當地的農民主動加入,自然部隊的人數和戰鬥力越來越高。反觀清軍,十幾萬大軍的後勤全部依賴朝廷供給,而且此時綠營軍的戰鬥力又十分低下,統軍的將領也無法有效控制軍隊。這也就是前期太平天國快速發展的原因。

但是,隨著朝廷開始派駐團練大臣到各地舉辦團練武裝和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形勢就發生了變化。當團練大臣到各地舉辦團練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拉攏鄉紳,招募本地的農民,並且選擇堅壁清野的政策,不給天平軍留下任何可供使用的糧草和兵源補充。中國人歷來保衛家鄉的戰鬥熱情是非常高昂的,太平天國此時則不得不面對比官軍強大對手,而且無法獲得有效的糧草供給,自然影響到戰鬥力。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就相當於太平天國放棄了自己熟悉的野戰,而不得不與官軍進行陣地戰;江南和江北兩座圍困天京大營出現後,太平天國就與官軍進行了漫長的陣地戰,而陣地戰則是官軍的長項,且太平天國的短處。

.太平天國內部的變化

天京內訌對太平天國的打擊是很沉重的。表面上是損失了東王楊秀清,和韋昌輝以及他們麾下的數千名的精銳將領,和眾多基層士兵。但是更深層的則是讓太平天國起義運動失去了內在動力,起義初期的精神內核被打破,無法再有效的凝聚人心。此時此刻的石達開出走,更是讓太平天國失去了理想主義的光環,變得與普通的農民起義沒有差別,失去了對基層農民的吸引力。

三.石達開的敗局分析

石達開出走之時,各地的團練武裝已經初具規模,也就是說石達開部每到一處都會面臨本地大小團練部隊的不斷騷擾和攻擊;而且對方堅壁清野,使得軍隊的補給出現極大地困難。同時,由於石達開所帶部隊多屬於荊襄地區士兵,而此時他們的作戰範圍卻在福建和後來的廣西,四川;使得士兵深受背井離鄉之苦,使得軍隊的戰鬥力急轉直下。天京內訌的影響又一直存在於部隊中,使得部隊的凝聚力下降;石達開本人對於未來也沒有一個明確而有力的規劃,也讓將士們逐漸心灰意冷,信心不足。特別是進入四川大渡河地區,石達開部已經被逼入絕境,士氣低落而且軍需不足;但是卻受到數十萬官軍的圍追堵截;而且受到當地土司武裝的攻擊;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石達開最後被迫選擇了主動投降而保全下屬,後被處死與成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嘉小董說 的精彩文章:

雙面聖人-康有為

TAG:航嘉小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