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 AI產品趨勢:智能音箱的下半場,出路在何方

2018 AI產品趨勢:智能音箱的下半場,出路在何方

科技真是迷人,他會眷顧每一代的年輕人。從沸騰的互聯網時代,到洶湧的移動互聯,轉瞬又到了AI時代。AI時代,想必會也誕生新的巨頭,接替前人站在浪潮之巔。但問題是,趨勢前面,AI帶來的機遇究竟在哪?

回顧2017,展望2018。本系列將會通過上中下三篇,為你講解消費級AI科技產品的格局和未來趨勢,帶你一看究竟。

一、綜述:AI賦能的硬體科技

這幾年AI產品層出不窮,智能音箱、消費機器人、翻譯機……AI技術的成熟,掀起了AI硬體的新風潮。而這個風潮的帶頭人,正是美國的電商巨頭亞馬遜。亞馬遜在2014年11月推出了Echo智能音箱,率先讓語音技術走進了消費者的家庭。2年之後,谷歌推出了Google Home,美國的音箱之戰轟鳴打響。到了2017年,谷歌收購HTC手機業務,大喊All in硬體。同時,國內的阿里、騰訊和百度,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硬體產品。

硬體,成了AI技術落地不可或缺的載體。

2016年,谷歌CEO桑達爾·皮查在谷歌大會提到了自家的AI技術,有知識圖譜、自然語音處理、翻譯、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這六點。這六點具體在科技產品上的體現,可以劃分為語音助手、機器翻譯和圖像視覺。

不僅是谷歌,放眼更大的AI科技產品視角。絕大部分AI產品背後,都是這三類技術應用在推動賦能。

語音助手:語音是最先產品化落地的AI技術。亞馬遜的Echo音箱自發布以來,累計銷售了近2000萬台;國內外,智能音箱層出不窮,目前基本已經回歸巨頭競爭的格局,創業者幾無機遇;語音技術的成熟,在國內也催生了陪伴機器人這樣的新品類,在2015年~2016年喧囂過後,2017年市場趨於冷,勝出者寥寥。語音助手在捧紅了智能音箱之後,逐漸開始在可穿戴設備上普及流行。語音耳機、智能眼鏡,逐漸浮現在人們視野中。

機器翻譯:翻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提升不同國家民眾之間的交流效率。以谷歌翻譯為例,已經支持100多種語言的相互翻譯。在國內,訊飛、騰訊等都有自身的翻譯引擎。基於翻譯技術的AI化產品,有三種形態,一類是在線模式,如騰訊翻譯君、有道翻譯官APP;一類是純粹的手持翻譯機,如訊飛的曉、準兒翻譯機;第三類是具備翻譯功能的傳統耳機,如Google Buds,這一類產品化並不成功。

圖像視覺:圖像視覺目前在2B領域中應用很廣,如公關安防、刷臉門禁。在消費電子領域,目前成熟的模式主要是家庭監控攝像頭。在這之外,亞馬遜嘗試了Echo Look,通過自拍穿衣照片,AI判斷穿衣搭配的好壞;谷歌嘗試了Google Clip相機,能自動捕捉美好瞬間,用於家庭孩子拍攝,這兩項產品目前都沒有大規模應用普及,硬體模式尚且存疑。此外,基於視覺的導航避障還廣泛應用在消費無人機、家庭移動機器人這兩個硬體品類。

二、音箱亂局:成熟模式的巨頭硬戰

1. 2015年~2017年:智能音箱引爆的巨頭競爭

亞馬遜Echo在2014年11月對外公布,在2015年6月開始公開售賣,當年銷量約250萬台。谷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能音箱。從那開始,美國的智能音箱市場,一直是亞馬遜和谷歌的二元爭霸。關於兩者的競爭格局,2017年12月騰訊新聞有篇報道說:「亞馬遜銷量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Google Home的三倍。」這麼說不太準確,容易讓人誤解。

因為亞馬遜Echo一直都是領先,但是谷歌的份額卻是在慢慢增長。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在2016年Q4是谷歌的8倍,在2017年4月是谷歌的3倍,到2017年Q3季度,大約是2.7倍。如下是Strategy Analytics給出的2017年Q3季度智能音箱出貨量。國內廠商小米、京東和阿里都有上榜。國內因為人口基數大,經過2017年年底的瘋狂促銷,Q4之後的國際格局很快要被中國廠商影響。

京東和訊飛早在2015年就聯合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可惜的是,叮咚系列並沒有引爆市場,年銷量在幾十萬台規模,不溫不火。是國內市場沒有需求嗎?並不是。智能音箱本質是傳統音箱的智能迭代,如果單純靠用戶自然流量來做市場,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

亞馬遜研發和推廣Echo都是不遺餘力的,甚至說是激進式的。在產品方面,Echo音箱的技能一直保持飛速增長,在2017年底已瘋漲到2.5萬項;在商業層面,更是在電商網站首頁輪番推薦,每逢假日幾乎是不計成本打折促銷。智能音箱在美國的普及,有科技的必然趨勢,也有亞馬遜的「手動催熟」。

反觀2015年和2016年的國內市場。不溫不火的現狀讓國內輿論陷入了尷尬和迷茫:智能音箱是否是偽需求,語音交互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這樣的否定和質疑,在2017年年底統統被打破了。

2017年,阿里推出了天貓精靈,小米推出了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經過雙11瘋狂打折,銷量率先突破百萬。小米音箱亦是低價火爆到斷貨,同時期,百度、騰訊系的智能音箱不斷冒出。BAT巨頭的輪番登場,再也沒有人質疑音箱的偽需求。此時的智能音箱市場,已經成為了巨頭爭奪的蛋糕,資金高速湧入,包括若琪、出門問問等公司,都會逐漸出局。

2. 音箱只是棋子,巨頭重兵布局,重金押注

不僅是國內,在國際市場上,創業選擇智能音箱是一條不歸路。對亞馬遜、谷歌而言,音箱是搶佔智能家庭終端的最好載體。在這樣的戰略目標下,根本沒有考慮硬體方便的盈利。

前面說到2017年Google Home的市場份額相對亞馬遜Echo有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2017年推出了低價版的Google Home Mini。每逢節假日,Google Home mini和亞馬遜的Echo Dot一樣,都在以29美金的低價在銷售。智能音箱從2015年到現在,發展已有三年,產品設計、發展模式已經非常成熟。當一個產品的模式走向成熟,競爭趨於激烈,勝負就是人和錢的問題。

國內音箱市場,需要重兵布局,重金押注,高價奇特的音箱走不通,賣弄情懷的音箱活不久,創業者也玩不起。

三、語音助手的設備轉移:從智能耳機到智能眼鏡

1. 智能耳機,究竟價值幾何

從2016年開始,語音助手就逐漸從音箱形態向外延伸:一個是基於音箱做屏幕化,另一個是基於可穿戴設備的語音化。基於音箱做屏幕化,以亞馬遜Echo spot為典型代表。有了屏幕的音箱,在信息展現方面相對語音播報更快,無論是谷歌還是Facebook,都傳言要推出帶屏音箱,這個市場同樣是巨頭的蛋糕。

在屏幕化音箱之外,另一大趨勢就是可穿戴設備的語音化。2017年12月,咪咕和訊飛聯合推出了莫比斯智能耳機;緊接著,咕咚和1more合作同樣推出智能耳機,搭載騰訊叮噹語音助手。有人說,智能耳機的浪潮要來臨了?真的嗎?

並不是。主要結論有如下兩點:

要徹底看清楚智能耳機的本質,得跳出耳機本身,回到可穿戴設備的全局視角。

莫比斯和1more的智能耳機,價值點在於語音助手給人們出行、辦公、運動帶來的便捷。產品有這個功能,當然有價值。問題是,這個價值有多大,能支撐起多大的溢價?這個才是根本的問題。以莫比斯在眾籌中主打的價值點為例,分別有如下幾大場景:日程的語音控制,如添加備忘;運動時檢測記錄身體數據,比如跑步時詢問自己心率多少;用耳機語音實時翻譯;開車時用耳機語音導航;在辦公室語音控制讓手機打電話給老闆……

智能耳機的這些場景,不能說沒有絲毫價值。而是在手機和手錶的生態下,相對沒有價值。智能耳機沒有屏幕,在出行、辦公室、汽車上,幾乎不可能長時間佩戴。在這些場景下,基於手機、手錶的觸摸交互和語音交互,都遠比耳機的語音交互要快捷有效。目前來看,這些廠商宣傳的大部分場景,都是在自嗨。

2. 運動場景:巨頭夾擊下的短暫窗口

那有人會說,智能耳機就一定沒有應用場景了嗎?也不是。從目前國內外可穿戴設備的格局來看,依然給智能耳機留有時間窗口,那就是運動場景。因為運動時候,手機非常累贅,歌曲可以存儲在耳機上,語音助手也有了獨立存在的可能。

逃離了智能手機的強輻射,語音在耳機上的價值,就會大大凸顯。在海外市場,創業公司Vinci一直走在智能耳機的前沿。Vinci的第一代智能耳機就是頭戴式的語音耳機,在2016年發起了眾籌,籌到了98萬美金。轉眼到了2017年,Bose qc35 ii,Beats studio 3這些頭戴旗艦都有語音助手。在美國,帶有語音助手的耳機已經不是什麼稀奇。於是在2017年底又發起了Vinci 2代的眾籌,新產品設計成了項圈式,主打運動場景,在語音助手之外,還可存儲歌曲,記錄運動數據。

我們之前說過,運動場景目前是有窗口期的,但是窗口期很短。這是因為,運動場景的語音助手,很快會受到智能手錶的輻射。看似慢慢才加入智能音箱之戰的蘋果公司,其實已經牢牢握住了移動設備和穿戴設備這兩個超高頻的語音入口。

2017年蘋果發布會,蘋果推出了帶有蜂窩數據的Apple Watch 3,蜂窩數據版本的手錶一經推出,立刻掀起了一股購買熱潮。具備蜂窩數據的蘋果表不僅能通話,還能脫離手機給耳機傳送音樂。也就是說,蘋果在2018年已經完整布局好了脫離手機的語音生態。沒有手機,蘋果手錶同樣可以打電話、聽音樂、記錄運動數據、設置語音提醒……而且,所有的數據是和iOS生態高度整合。

在iOS生態之外,智能手錶的領頭羊Fitbit在2017年底推出了智能手錶Fitbit Ionic,在基本的運動檢測之外,還支持本地存儲歌曲,4天長續航……Fitbit Ionic目前已經登上了美國亞馬遜智能手錶類目的暢銷榜榜首。除了不能直接語音查詢備忘,智能耳機想要覆蓋的大部分運動需求,都能被Fitbit覆蓋。

作為可穿戴設備的三巨頭,蘋果、小米和Fitbit,每年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都在百萬級別。智能耳機在運動場景的發展,未來一定會受到運動手錶的強烈輻射。未來的運動,也會漸漸不需要手機,而沒有屏幕的耳機,只會成為智能手錶的輔助。

3. 智能眼鏡的新入口

上文說道的Vinci智能耳機一代和二代,在kickstarter上眾籌都不超過100萬美金。但有另一款智能穿戴產品,在2016年卻是眾籌了220萬美金,有超過1萬人參與了眾籌,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數據。這款產品就是Vue智能眼鏡,Vue的創始人是中國的年輕創業者桂家勛。

他的Vue眼鏡,也比很多人想像得簡單務實。不是Google Glass的炫酷風,也不是其他AR眼鏡的科幻風,就是基於傳統眼鏡(墨鏡、近視眼鏡)的智能化改良,通過骨傳導技術實現聲音傳導,從而在眼鏡上釋放了語音助手的魔力。在2017年,傳言稱亞馬遜也在研發一款基於骨傳導技術的智能眼鏡。或許也與Vue的想法不謀而合。

傳統眼鏡之所以會是為數不多的載體,背後原因和音箱成為載體是一個道理。AI技術只是給硬體產品賦能,而不是顛覆了產品本身。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往往也是:我原本就需要它,而它恰巧智能。

語音技術發展的這幾年,現在沒有顛覆音箱,未來,也不會顛覆耳機。AI時代的新產品,要從產品本身去定義設計;而不是高舉AI技術,緣木求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新聞 的精彩文章:

愛玩遊戲早報:《怪物獵人 世界》PC版2018年秋上市
為什麼你一年的成長,還跑不贏通貨膨脹?投黑馬
《怪物獵人:世界》要賣一千萬?PC版將長賣
卓偉:好戲才開始,李小璐之後,馬蘇會是下一個 網友:水太深
社保交滿15年,3種情況領不到養老金!不知道虧大!

TAG:網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