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並非遠東殖民地首選:英國人為何竊據舟山?

香港並非遠東殖民地首選:英國人為何竊據舟山?

從1841年英國武裝佔領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走過了156年的歷史。事實上,英國人最早想竊據的在華殖民地並不是香港。1839年11月,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在寫給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機密信函中,透露了一個足以改變中國近代史的驚天陰謀。信函里透露了英國遠征軍準備侵華的戰略部署,尤為引人矚目的是,英國政府已考慮在華謀劃一塊用作英軍戰時休整,將來可作為便於英商來華貿易的根據地,「陛下政府有意要永久佔有這塊地方,使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又一塊海外領土」。信函中提及的地方不是珠江口的香港島,而是長江出海口的舟山群島。那麼,英國人為什麼要竊據舟山?又是什麼原因使得英國人放棄舟山,轉而將侵略目標轉向香港的呢?

覬覦已久的舟山群島

舟山群島蒞居浙江東北部沿海,是中國境內最大的群島。它宛若一盤銀珠鑲嵌在東海之濱,西北面毗鄰杭州灣,是長江、錢塘江、甬江三大水系出海口匯聚之地,東面直臨浩瀚無垠的太平洋。舟山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物產最富庶的江南地區,是扼守蘇、浙、閩三省的要衝,也是南北海運的必經之地,同樣是中國沿海最大的漁場。舟山毗鄰上海、杭州、寧波等東南都會,離朝鮮、日本等國亦較近,戰略位置十分險要。自古以來,舟山一直都是中國重要的對外商貿港口,也是中國溝通海外的窗口。

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佔據了舟山的六橫島,他們與倭寇、海盜等混跡於此,並對外宣稱雙嶼港為自由貿易港。1548年,在歷經20多年的盤踞後,六橫島被平定倭寇的明軍所收復。此時的歐洲政局也悄然發生巨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老牌海上強國逐漸被興起的荷蘭與英國所取代。1588年,英國人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一躍成為海上霸主。隨著英國國力的日益強盛,他們急切渴望打開龐大的中國市場,尤其希望在中國沿海地區尋找一塊像澳門一樣,屬於英國人自己的在華據點。1685年,在平定台灣後,清政府開放海禁,給英國人再度來華提供了契機。當時,清政府在東南沿海設置有江、浙、閩、粵四處海關,負責來華通商事宜。1698年,浙海關在舟山的定海設置紅毛館,專供外國商人及水手寄宿。為了擴大貿易,17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意圖在定海籌設英國商館,但遭到清政府的嚴詞拒絕。175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委任洪仁輝嘗試在寧波開設一個分公司,以便儘快打開中國市場。1755年,由洪仁輝率領的商船抵達舟山定海,並在此貿易。英國商船來華攜帶有大量武器,引起了浙江地方官員的高度警覺。1757年,當洪仁輝再度來定海貿易時,浙江地方官員沒收了他的半船貨物,並收繳了所有船上的火炮,浙江巡撫當即明令洪仁輝立即離開浙江。洪仁輝不聽勸阻,揚帆北進,一直抵達天津塘沽,並試圖去北京覲見乾隆皇帝討要說法。後來,經天津一地方官員協助,將其申訴狀上報朝廷,洪仁輝就返回廣州等待朝廷回復。當洪仁輝抵達廣州後,兩廣總督緝捕了洪仁輝,判其流放澳門3年,今後不準來華。協助洪仁輝呈遞申訴狀的天津地方官員也因私通洋夷罪,斬立決。

按照清代海關的職責劃分,浙海關主要負責中國與朝鮮、日本等東亞國家間的貿易往來。為了減少英商來浙貿易,浙海關多次提高關稅稅率,迫使英國人棄浙就粵。儘管如此,巨大的商業利益驅使英商赴浙貿易。很快,乾隆皇帝下發諭旨,明文規定今後洋人來華貿易僅限廣州一口,定海的紅毛館也隨之廢置。但是英國人並未善罷甘休,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攜帶英女王親筆信來華覲見,借向乾隆皇帝恭賀生辰的名義,提出將舟山附近的一處島嶼讓與英國用作貨棧及商船駐泊,但遭到拒絕。

儘管如此,英國人還是屢次潛入中國沿海,繪製高精度的東南沿海軍用地圖。他們已掌握了舟山群島翔實的水文資料,並對人文、物產、商貿等暗中調查。不管從經濟利益看,還是從軍事價值看,舟山群島都是極為重要的。1816年,由阿美士德率領的訪華團覲見了嘉慶皇帝,再次提出謀求廣州以北另闢通商口岸的請求。1833年,英國外務大臣巴麥尊委任好友律勞卑擔任駐華商務總監,全權負責來華貿易事宜。1834年,律勞卑抵達澳門。在未經兩廣總督盧坤的獲准下,律勞卑擅自進入廣州城,且不遵守貿易規則,屢次冒犯盧坤,以致盧坤勒令其儘快離開廣州,並暫停中英間的貿易。律勞卑聽信鴉片販子渣甸等人唆使,要求隨行的義律派軍艦來廣州示威。很快,義律率領軍艦抵達虎門,雙方發生激戰,駐防虎門的清軍慘遭失敗。為了阻止英軍進犯,盧坤命人將12艘大船沉於珠江口,並調集28艘戰船和1600名士兵包圍內河,對英軍產生了強大的軍事威懾,義律不得不下令撤退。受形勢所迫,律勞卑與隨行人員離開廣州,在清軍水師的監視下返回澳門,不久病逝於澳門。

緣於律勞卑事件和廣州守軍的激烈反抗,駐守廣州的英國商館負責人厄姆斯頓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傳教士郭士立等人,極力鼓吹英國外交部應儘快佔領舟山群島,或至少也要將其變成像澳門那樣的租借地。1837年11月,繼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在一份備忘錄中建議,英國政府應派一支艦隊前往舟山,並伺機佔領其中的重要島嶼。義律宣稱,如果清政府膽敢派兵阻撓英國佔領舟山,就應「提出抗議」,並「加以阻止」。他還寫信給英國政府,宣稱他在舟山「已經很好地測量過,是十分安全的。舟山位於寧波這座大城市附近,而且距離南京也不遠」,該群島「可以用一支海上部隊防守,而且有能力供養它本身的居民與英軍,不需要大陸的援助」。

1839年3月,道光皇帝委任林則徐擔任欽差,前往廣州禁繳鴉片。4月3日,義律在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的密函中建議,為了應對林則徐在廣州收繳鴉片的「無理舉動」,英國政府應當「立即用武力佔領舟山群島」,並強迫清政府「正式將舟山割讓給女王陛下,並以充分而毫無保留的上諭,明令准許清帝國民眾在那些島上和一切沿岸港口同我們做生意」。

林則徐在虎門銷毀鴉片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倫敦,英國議會為此進行了激烈的辯論。1839年10月1日,在維多利亞女皇的支持下,英國政府決定發動侵華戰爭,以維護「至高無上」的英國利益。10月18日,外交大臣巴麥尊通告義律,宣稱英國的東方遠征軍即刻抵達中國,並會「佔領舟山群島或廈門島」,以之「作為遠征軍的一個集結地與軍事行動的根據地,而且以後作為英國貿易機構的牢固基地」,從而達到「永久佔領」的目的。11月4日,巴麥尊在致義律的私人信函中再次重申要「佔領舟山群島」,因為「該群島位置適處於廣州與北京的中途,而且靠近一些可航行的大河的河口,從各方面看,均宜於將總指揮部設在該群島」。

第一次定海戰役

第一次鴉片戰爭肇起於廣州,但整個鴉片戰爭中的首戰,也是打得最激烈、守衛時間最長、英軍損失最慘重的一戰,卻發生在舟山的定海。事實上,在整個鴉片戰爭中,定海共發生過兩次抗英保衛戰。

1840年6月21日,英國遠征軍抵達珠江口,並很快封鎖了出海口。林則徐為了防範英軍來襲,已在黃埔、虎門等沿海要塞嚴正以待。然而,狡猾的英國人並沒有攻佔重兵把守的廣州,只是封鎖了珠江口,然後調集主力侵擾廈門,隨後就直撲軍事防禦薄弱的舟山群島。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任命義律為駐華全權代表,主持侵華事宜。在巴麥尊看來,義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務必「佔領舟山群島」。巴麥尊在致海軍部長的密函中解釋,「廣州距北京太遠,使在該地採取的任何軍事行動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必須在距京城較近的地方進行一次有效的打擊」,此外「將定海據為軍事基地,南可襲擾閩粵,北可威迫北京,西可擄掠江南,以達到迫使清政府投降的戰略目的」。

7月3日,由海軍司令伯麥和陸軍司令布爾利率領的英國遠征軍抵達舟山海域。7月4日,伯麥將事先擬好的照會派人送給定海知縣姚懷祥,要挾其投降。若不投降,將開炮轟城。面對聲色俱厲的英國人,姚懷祥坦承「平生素未見識如此堅船利炮,然守土有責,怎能甘願屈服」,遂大義凜然,拒不降敵。他與總兵張朝發一同商議退敵之策,由張朝發主守城外陣地,姚懷祥主守縣城,「在外者主張,戰雖敗不得入城;在內者主守,守雖潰不得出」。7月5日,眼見定海守軍同仇敵愾、毫無降意,英軍主帥下令攻城。在英軍強大的炮火猛轟下,總兵張朝發不幸飲彈身亡,定海水師慘遭全殲。英軍長驅登陸,集中3000多優勢兵力連夜轟城,圍攻定海。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姚懷祥率守城300多將士浴血奮戰、堅守城門,但終因寡不敵眾,英軍破城而入,姚懷祥投梵宮池自盡,成為近代史上第一位以身殉國的民族英雄。

不久,定海城盡喪英軍之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攻破的首座城池。7月14日,義律在定海發布告示,宣布對定海實行軍事管製成立巡理府,要求島上居民向英國政府納稅,接受英國法律的管轄。他還發布通商公告,招徠各地客商開市,意圖將定海打造成國際自由貿易港。英軍所到之處,縱火焚燒民房,劫掠財產,肆意屠殺百姓,激起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憤慨。儘管定海失陷,但當地百姓自發組織起來,堅壁清野,斷絕了英軍的糧食與蔬菜供應,並在水中投毒,致使1500多英軍病倒,448人死亡。當地民團還組織武裝,抓捕幾十名英軍,交由寧波鎮海的清軍處置,英軍陸軍上尉安圖得就被清軍羈押。定海人民的激烈反抗,使英國佔領軍惶惶不可終日。

1840年8月,英軍在舟山短暫休整後繼續北上,直抵天津大沽口。本來主戰的道光皇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不得不屈服。8月20日,道光帝下達諭令,答應賠償英商損失,嚴懲林則徐,要求英艦撤至廣州,並委任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議和。

英軍撤出舟山

眼見秋冬將至,疫病流行,英軍遂同意南下談判。英軍南下後,清政府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措海防,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與英軍在鎮江舉行和談,雙方宣布在舟山群島停戰,並準備收復定海。1841年1月7日,為威逼琦善就範,英軍攻佔虎門炮台,並佔領沙角一帶,清軍傷亡達700餘人。1月25日,琦善與義律在廣州商談議和條件,並擬定了《穿鼻條約》與《退還舟山條約》,允諾以香港島換取舟山群島,英軍撤出沙角,清政府將賠償英國一概損失。事實上,琦善並未簽署條約並加蓋鈐印,清政府也並未批准這一條約。1月26日,英軍在未得到清政府的允准下,在香港上環水坑口街登陸,升英國國旗,鳴響禮炮,擅自宣布佔領香港。2月24日,清軍分批抵達定海港。翌日,英軍全部撤出定海,南下香港。

英軍佔領香港撤出舟山的消息很快就傳至倫敦,巴麥尊暴跳如雷。他在向女王稟告時說,義律完全置其訓令於不顧,竟然放棄富庶的舟山,去佔領一個幾乎沒有一戶房屋的荒島,如果說香港有什麼價值的話,不過是可供英國人前往建屋閑住,以代替在澳門度過貿易淡季而已。很快,英國人就發覺香港港口太淺,腹地過於狹小,不利於開展永久貿易。

第二次定海戰役

1841年4月20日,巴麥尊在給義律的信函中稱,義律撤出舟山是完全錯誤的決策,是對中國方面的屈從。隨後,他在給英國內閣的報告中再次重申必須佔領舟山,並派璞鼎查接替義律在華代表一職。5月3日,巴麥尊連續發出公文,命令侵華英軍務必重占舟山,並可從香港撤出任何部隊。巴麥尊還照會中國,宣布否決義律撤出舟山的決定。5月31日,璞鼎查臨行前,巴麥尊特地召見了他,並重申到達中國之後,必須重新佔領舟山,並以此為條件與中國政府舉行談判。

與此同時,經過第一次定海戰役後,為了鞏固舟山海防,清政府委派葛雲飛為定海總兵,同時指派安徽壽春總兵王錫朋、浙江處州總兵鄭國鴻擔任協防,率領3000餘兵丁駐守定海。1841年5月,道光帝以辦差不力之名撤換了琦善,並派遣皇侄靖逆將軍奕山前往廣東與英國人繼續商談。膽小怕事的奕山在英國人百般恐嚇下驚慌失措,一面向英國人乞和,一面向道光帝假報稱「洋務大定」。道光帝輕信了奕山的謊報,下令沿海各省撤兵撤防。

誰知,英軍卻調兵遣將,由廣東北上浙江,企圖一舉攻佔舟山。署理浙江軍務的江蘇巡撫裕謙得知英國人密謀北上的計劃,當即奏明道光帝請免撤防,但遭到道光帝的嚴厲申斥。緣於此,裕謙不得不下令王錫朋等守將撤離定海。8月30日,葛雲飛正在府中為即將撤離的王錫朋、鄭國鴻等將士餞行,突然接到英軍攻佔廈門並繼續北犯的急報,兩人當場表示要繼續防守定海。定海守軍一面厲兵秣馬、枕戈待旦,一面飛書寧波鎮海守軍,要求增撥抬炮和大炮,以增強火力。9月26日,英國陸軍總司令郭富等率4艘戰船闖入竹山門。葛雲飛自土城迎頭痛擊,英艦頭桅被擊毀,不得不撤出竹山門。隨後,英艦竄入大渠門水域,進逼東港浦,被張紹廷部將擊退。英軍見無隙可乘,只得退至舟山外海。為了防範英軍再度來襲,葛雲飛重新調整布防。9月27日凌晨,英軍乘天黑竄入小竹山,並開炮直逼土城,企圖突破土城防線。葛雲飛力督各營開炮還擊,雙方炮戰至午時,英軍不得不再次敗退。囿於後援不濟,葛雲飛派人向鎮海大營告急,請火速派遣援軍。鎮海守將卻稱葛雲飛是「小題何須大作,抑故意張大其辭,為他日論功乎」 ?他嘲諷葛雲飛,讓他只需死守,不要冀望後援,一旦有所疏虞,惟其是問。葛雲飛聞訊後,十分憤懣。9月30日,英艦自吉祥門駛進,攻打東港浦,遭到守軍的強烈還擊。傍晚,英軍用小艇登陸,偷襲守軍陣地,並調遣駐紮在廈門鼓浪嶼的英軍一同作戰,兵力達到4000餘人。

此時,定海情況十分危急,加之連日來暴雨晝夜不停,致使守軍彈盡糧絕,孤軍無援。10月1日,英軍發動全線進攻,一路攻打土城,一路攻打曉峰嶺,一路攻打竹山門。面對強大攻勢,清軍奮力抵抗,屢次擊退英軍。在竹山門戰鬥中,守軍鄭國鴻在炮筒已熱得發紅不能再裝填火藥的情況下,用刀、矛與英軍開展肉搏戰,終因實力懸殊,陣亡疆場,竹山門失陷。英軍攻佔竹山門後,沿著土城,三面夾攻關山炮台。葛雲飛率兵奮力抵抗,左眼被彈片擊傷,後被英軍劈成兩半,為國捐軀。經過長達六晝夜的奮戰,三位總兵及參將張玉衡、副將托安泰等全部戰死沙場。道光帝獲悉三鎮守將同殉,揮淚下詔,重恤治喪,立祠享祀。定海一役,英軍死傷達416人,其中不乏高階將領。

英國佔領舟山

1841年9月,阿伯丁接替巴麥尊入主英國外交部,並就對華政策進行調整,提出以通商貿易的政策取代開拓殖民地的政策,即著重在中國東部沿海開放數個重要口岸,放棄對中國領土的永久征服。對於舟山,阿伯丁以需付出高昂佔領費,已經影響中英長期貿易或可能捲入中國政局等因素的考慮,不主張長期佔領。1842年8月29日,中英兩國在江寧(今江蘇南京)簽署了《南京條約》,規定除割讓香港島之外,提出清政府還需開放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五個通商口岸,並於1846年1月付清2100萬銀元的賠款後,英國才能將舟山還給清政府。在談判期間,英國一直強調將廈門的鼓浪嶼、舟山、寧波鎮海的招寶山這幾處作為抵押,直到清政府償還賠款後才能予以交還。清政府起初反對以地抵押的行為,認為兩國既然已停戰簽約,就應相互信任。英國政府則認為賠款如同還債,不管信任與否,都應立下字據並交付抵押物。在清政府的據理力爭下,英國勉強同意歸還鼓浪嶼與招寶山,但必須以舟山作為賠款抵押地。

在英國佔領舟山的5年半間,舟山存在著兩個政權,一是隸屬清政府管轄的定海廳,駐蹕於舟山的大榭島;一是隸屬英國管轄的軍政府,駐蹕於舟山的定海縣城。在管治方面,對英國人實行英國法律,為軍政府做事的華人也享有豁免權;對華人實行大清律例,如在英人治下滋事,即遣兵丁押送至大榭廳衙審判。倘若英人與華人爭訟,則由英方通知清政府派員協同會審,仍用兩種不同法律。在舟山的這套做法,實際上開了領事裁判權的先例。

英國人為了擴大通商範圍和對外影響,再次宣布舟山為自由貿易港,准許各國商船到舟山停泊和貿易。原本只限於廣州一口通商的外國商船,紛紛抵達定海道頭港。一時間,舟山海港內商船雲集,貨棧堆積,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貿易盛況。由於上海與寧波的開埠進展緩慢,舟山便成為外商來華貿易的首選。比起廣州、寧波等城市,舟山作為英國的軍事佔領區,洋商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庇護,且不必理睬清政府繁瑣的貿易禁令。此外,舟山地處長江出海口,江南各地均有海道通航,雙方多在海上貿易,不少都是以貨易貨,無須經過海關查驗,更不用繳納關稅,舟山成為中外貿易的理想之地。

1845年8月,清政府如約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對英賠款亦如數交清,英國已無繼續盤踞舟山的理由了。眼見歸還期限將至,英國國內對是否歸還舟山產生了激烈的爭執,不少人主張放棄香港而保有舟山,認為香港只有一大堆不毛的岩石;與此相反,舟山的米糧生產卻足以供給很多人的需要。甚至有人預言,舟山不久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佔據舟山,可以制止中國政府的仇外行為,並保持英國在華的優勢地位。但是也有不少人主張應嚴格按照條約行事歸還舟山,不然會遭致中國政府的強烈反抗,使得英國「背上背信棄義的污名」,影響其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而且,隨著上海的開埠,舟山的地位已然下降,加之高昂的佔領費用,使得英國不得不另做考慮。

1845年10月,清政府照會英國,應儘快開始舟山交還談判,英方卻推諉離1846年交還期限尚有兩個月。清政府申明,即便英方同意馬上交還,中方還需輾轉派員接受,尚需時日。在中方的多次敦促下,英方勉強同意開談。但談判時斷時續,而且英方肆意尋找無理理由,橫生枝節,故意拖延談判進程。譬如,英國提出需委派對英國沒有敵意的官員來接管舟山;保護英國人在舟山的墳地;不得懲罰與英國人有往來的中國人;保留英國人在島上的商業活動與自由;不得將舟山割讓給第三國,倘若舟山被第三國所侵奪,英國將幫中國「防禦」等條件。在經過多方磋商後,1846年4月29日,英國代表戴維斯與清政府代表耆英在虎門簽訂了《英軍退還舟山條約》,條約重申英國人進入廣州計劃「斷不可廢止」,允許專劃英國人「散步之地」,並責成中國保障其「安全」;清政府允諾永不以舟山等島給予他國,倘若舟山等島受他國侵伐,英國有權保護舟山的安全。

1846年7月23日,英軍在延誤半年之後終於從舟山全部撤出,結束了對舟山長達5年半的侵佔歷史。可見,優越的地理區位、良好的深水港、適宜的氣候、豐碩的物產是英國人妄圖佔據舟山的主要原因,然而面對舟山人民的激烈反抗、疫病的肆意流行和高昂的佔領費用以及清政府的強烈反對,又促使英國人不得不最終放棄舟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新聞 的精彩文章:

全球這18家即將開業的奢華酒店,讓2018滿是憧憬
陳凱歌的困惑也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集體困惑 投黑馬
閻錫山獨霸山西,坐擁30萬大軍天不怕地不怕,唯獨看見他:真是恐怖
飛牛網沒有「飛起來」,與阿里改造大潤發有啥關聯?
23歲小伙娶了個32歲的女人,畫面極不和諧,網友:這就叫尬婚

TAG:網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