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被後人譽為藥王,發明了懸絲診脈,活了142歲

他被後人譽為藥王,發明了懸絲診脈,活了142歲

孫思邈(541年—682年),漢族,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是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宮觀里都有"藥王殿"。他醫德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學說。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孫思邈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太白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並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最終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

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葯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衝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癒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台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年)五台山(藥王山年)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唐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他死後一個多月,顏色還和活著的時候一樣,當抬他的屍體放入棺中時,給人的感覺就像抬的是空衣服一樣。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獃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演說者 的精彩文章:

明朝萬曆皇帝,長達30年未曾上朝,朝內大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
自古英雄愛美女,衝冠一怒為紅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
宋仁宗趙禎的真實身世,狸貓換太子只是傳說
他是蔣緯國的親生父親,蔣介石的一把手,國民黨戰敗後自殺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是否真實發生

TAG:歷史演說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