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深度)坦克改步戰,中國真的需要嗎?

(深度)坦克改步戰,中國真的需要嗎?

原標題:(深度)坦克改步戰,中國真的需要嗎?


在2017年8月16日舉行的「裝甲與反裝甲日」活動中,主辦方展出的VN17重型步兵戰車由於採用與VT5輕型坦克相同的動力及傳動系統,一度引起廣泛關注。結合此前業已曝光的59坦克改重型步兵戰車,一些軍迷猜測,這或將是國內下一代自用型步兵戰車的發展方向。您認同這種觀點嗎?筆者以為,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風格迥異


步兵戰車概念的興起,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緊張對峙、核戰爭烏雲密布歐洲上空的情況下,雙方都迫切需要一種新型裝甲戰鬥車輛——可搭載步兵全天候作戰,具有三防能力,能跟隨坦克部隊迅速通過核沾染區域。為最大限度地利用核突擊的效果,新型裝甲戰鬥車輛不僅要將步兵迅速運至戰場,而且必須有一定的攻擊能力。其火力必須能壓制、消滅1000米內的敵火箭筒手、有生力量和野戰工事,必要時可單獨抗衡敵裝甲車輛。1967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BMP-1步兵戰車,在紅場閱兵式上公開亮相,各國在這一領域迅速跟進。

由於作戰指導思想、預定作戰環境和工業基礎的差異,東西方研製的步兵戰車風格迥異。戰略上長期處於進攻勢態、強調大縱深突擊的蘇聯,其研發的BMP系列步兵戰車首重火力,次重機動,而且要求有浮渡能力,為此不惜犧牲防護性能及乘員的舒適度。當然,在蘇聯設計師看來,BMP系列步兵戰車的低矮外形和優異的機動性能,能有效地減少被敵火力命中的概率,等於間接提高了防護性能。



西方步兵戰車比蘇制步兵戰車更重視防護


與蘇聯相比,西方各國研製的步兵戰車更注重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的均衡,並著力提高乘坐舒適度,以利於長時間作戰。冷戰時期,由於西方陣營在戰略上取守勢,因此一般不要求步兵戰車在未經準備的情況下,具有隨時渡過江河的能力。西方步兵戰車雖遠不及蘇制步兵戰車那樣特點突出,但由於戰鬥全重明顯高於BMP系列,能分配給防護系統的重量也較高,因此防護能力均明顯強於BMP系列。


以上兩個步兵戰車流派,雖風格迥異,但也有共通之處:均採用專門研發的底盤,並在其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衍生車型。專用底盤與同期裝備的坦克底盤,毫無共通之處。箇中原因,與坦克和步兵戰車在空間利用的要求截然不同有關。步兵戰車的乘員從車尾上下車是最為安全和便捷的,因此採用一般動力系統前置布局,這種布局還便於改裝成各種變型車輛。而坦克歷經幾十年發展,動力系統後置是被實戰證明最為可取的總體部署方式。當然,BMP-3步兵戰車因為車輛重心和水上平衡問題,迫不得已採用了動力系統後置方案,帶來的惡果就是載員上下車極為不便,載員艙空間即便以蘇聯標準衡量,也極為局促。這也是BMP-3步兵戰車公認的最大缺陷。



因動力後置,BMP-3載員上下車極為不便


此外,坦克作為陸軍地面主要突擊力量,為適應各種惡劣的戰場環境,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強化。這種強化在獲得可觀的火力、防護力、機動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價格高昂、結構複雜及勤務性能方面的代價。而這些代價對於伴隨坦克作戰的步兵戰車來說,未免顯得太過奢侈,因此性價比上並不划算。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比如以色列軍隊,就非常熱衷於將各型坦克改裝成重型裝甲車。


劍走偏鋒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以色列國防軍就將要淘汰的「百人隊長」式坦克,改裝成 「納格瑪肖特」重型裝甲車。改裝工作極為簡單:拆除炮塔後,在車體頂部加裝小型武器站,可安裝大中口徑機槍或60毫米迫擊炮。車體前部可安裝推土鏟或掃雷犁,車體側面加裝了四塊裝甲板。「納格瑪肖特」在參加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時,還在車體上加裝了爆炸反應裝甲。


緊隨「納格瑪肖特」問世的,是「納格馬洪」和「納克帕登」重型裝甲車。它們大部分是由「納格瑪肖特」進一步改造而成,也有一部分是由M48型坦克改裝而成。如果說「納格瑪肖特」更像戰鬥工兵車的話,那麼「納格馬洪」和「納克帕登」就是「移動的鋼鐵碉堡」。



「納格馬洪」在原先坦克戰鬥室的位置,「壘」起一座高大粗壯的「炮樓」,「炮樓」頂部是可旋轉的小型機槍塔,機槍塔內安裝兩挺7.62毫米MAG通用機槍。從車體到「炮樓」,到處都加裝了附加裝甲。車體前部可加裝掃雷裝置。改裝後,整車高達3.5米,戰鬥全重約45噸,乘員兩人,載員10人。動力裝置為AVDS-1790VAC型柴油機,最大功率750馬力,配用CD850-76A1型液力-機械式變速箱,有兩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最大行駛速度僅有40千米/小時。之所以將「納格馬洪」稱為「移動的鋼鐵碉堡」,因為其主要使用方式是,步兵龜縮其中,通過較高的觀察位置獲得良好視野及射擊條件,執行偵察、監視和反暴亂任務。


「納克帕登」重型裝甲車是「納格馬洪」的防護強化版,戰鬥全重達50噸級。不僅各處裝甲更厚,車底部還加裝了防雷裝甲。由於戰鬥全重增加,動力裝置也換裝為「梅卡瓦」1坦克上的AVDS-1790-6A型柴油機,最大功率為900馬力,行動部分也換裝了扭桿-液氣混合式懸掛裝置。



T-54/55改裝的「阿奇扎里特」重型裝甲輸送車


從1988年開始,以色列將繳獲的400餘輛蘇制T-54∕55坦克,改裝為「阿奇扎里特」重型裝甲輸送車。具體方式是:拆除炮塔,加高車體,在車頂加裝五個艙門和頂置武器平台。發動機艙仍後置,但動力系統換成635馬力底特律8V-71TTA型柴油機和阿里森XTG-411-4型自動變速箱。在發動艙右側和右側車體裝甲之間,開了個非常狹窄、蚌殼結構的後門,供載員上車。T-54∕55坦克在卸去動力傳動部件和炮塔後,只有27噸重,而經過改裝後的「阿奇扎里特」重量竟達44噸,多出來的重量絕大部分都於增強防護。在火力方面,「阿奇扎里特」車頂最多可安裝四挺7.62毫米MAG通用機槍和一門60毫米迫擊炮,必要時還可加裝自動榴彈發射器和大口徑機槍。


進入新世紀後,以軍又把行將退役的「梅卡瓦」1坦克,改裝成重達62噸的「雌虎」重型裝甲輸送車。由於該型坦克的動力-傳動裝置前置,還開有尾門,因此改裝相對簡單:拆除炮塔和火炮,車體頂部加裝遙控武器站,載員室增加獨立式摺疊桌椅,尾門加大了尺寸,更便於載員上下車。在防護方面,車頂、車首和車底部,都加裝了附加裝甲。車頂安裝了「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此外,「雌虎」車內還移植了「梅卡瓦」4坦克的戰場管理系統。四台非製冷熱成像儀中,三台部署在前方,一檯布置在車後部,為乘員提供了360°晝夜態勢感知能力。根據以軍在加沙地帶作戰的經驗,步兵戰車乘員經常需要在車內持續待上24小時,因此「雌虎」車內還專門配置了一個小衛生間。


以色列「雌虎」重型步兵戰車


應者廖廖


作為當今世界實戰經驗最豐富的軍隊之一,以軍根據實戰反饋在裝備技術發展上的取捨,一直以來都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按說應該引領一股世界步兵戰車發展「新潮流」才對。然而,數十年來卻是應者寥寥。


冷戰後,美軍並未發展新型履帶式步兵戰車,而將精力集中在發展基於信息戰、網路中心戰的「斯特賴克」輪式裝甲車族上。德國研發出了旨在替換「黃鼠狼」的「美洲獅」步兵戰車。該車根據防護等級的不同,戰鬥全重在31.5噸至43噸間波動,但仍是基於傳統的設計理念,其專用底盤與坦克毫無共通之處。新加坡研發的新一代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NGAFV),設計理念與「美洲獅」步兵戰車相似,是一種基本防護全重30噸級,披掛最高等級全防護裝甲後戰鬥全重近40噸的重型步兵戰車。


如此算來,世界上新研發的履帶式步兵戰車中,採用坦克底盤發展而來的,就只有中國的VN17和俄羅斯的T-15了。不過,VN17重型步兵戰車只是外貿產品,根據此前慣例,恐怕不會進入我軍服役。



「美洲獅」步兵戰車可根據需要調整防護等級


至於俄羅斯的T-15重型步兵戰車,據估算,其基本重量應在40噸以上,披掛全套附加裝甲後,戰鬥全重或在50噸以上。不過,當年同時展示的T-14「阿瑪塔」主戰坦克,採用了全新的設計理念,設計風險很大。從閱兵式上展示的樣車看,其系統完成度並不高,更像是為了撐門面,而將原型車,甚至是概念車直接駛上了紅場。從那時至今兩年多時間裡,T-14非但沒能像當初俄方高調宣傳的那樣很快服役,而且從俄方開始下大力氣在T-90身上「挖掘潛力」看,T-14肯定遇到了短期內難以解決的技術障礙。受此拖累,基於T-14底盤發展而來的T-15步兵戰車,其服役前景並不樂觀。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俄兩家嘗試用新型坦克底盤研發重型步兵戰車?而且,這種嘗試看起來也不夠堅定不移,有著濃郁的技術探索味道?筆者以為,以坦克底盤為基礎發展重型步兵戰車,除了前述缺點及不足外,其使用定位也是個大問題。


如果仔細琢磨一下以軍的做法,就不難發現,它們用行將退役的舊坦克改裝而成的重型步兵戰車,無一例外都是防護力空前提高、機動性孱弱不堪、火力貧乏的「畸形烏龜」。這樣的「畸形烏龜」,如果投入到高強度的正規戰場上,只能是被動挨打的「活靶子」。即便「龜殼」再厚,在長桿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重型反坦克導彈面前,也是無處遁逃。


T-15重型步兵戰車的服役前景並不樂觀


素來以精明聞名於世的猶太人之所以堅持這麼做,是因為自1982年黎巴嫩戰事結束後,以色列與其阿拉伯宿敵之間爆發大規模地面戰爭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而「哈馬斯」這類激進組織的威脅卻與日俱增。以陸軍的主要任務,已由正規戰變成了治安戰。治安戰的特點:一是,對手武器裝備孱弱,RPG-7火箭筒就算重型武器了。二是,對手組織渙散,打不出像樣的戰術配合。三是,戰線不明顯,戰鬥打響前鮮有徵召。前一秒鐘還看似人畜無害的「路人」,沒準會突然從長袍下抽出一枝AK-47,朝正在值勤的以軍士兵開火。在這種作戰環境下,以軍改裝的那些「畸形烏龜」正好派上用場。其厚實的裝甲,能最大限度減少以軍傷亡。車載機槍和迫擊炮曲直結合,足以應對相距甚近的武裝分子。此外,由於在城鎮里既無可能,亦無必要「飆車」,因此「畸形烏龜」機動性能差的毛病也就無傷大雅了。


路在何方


說完「坦克底盤改裝步兵戰車」的來龍去脈,興許有人會覺得,雖說VN17是外貿產品,但未嘗不代表一種風向,在國產坦底盤基礎上研發重型步兵戰車的可能性仍然存在。針對這個問題,筆者以為,應當首先分析中國陸軍的現實需求。



進行展示的VN17重型步兵戰車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飛速發展,中國周邊爆發大規模地面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但發生短促激烈的局部戰爭或地區衝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過,無論是在東北方向的崇山峻岭,還是在西南的莽莽叢林、西面地形崎嶇的冰雪高原,抑或是東南方向地形支離破裂的海島,地形和環境因素極大地制約了重型裝甲車輛的使用。因此,國產下一代重型步兵戰車的所謂「重型」,只是相對於既有列裝型號而言,與以色列那些動轍四五十噸,甚至超過60噸的「畸形烏龜」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全疆域作戰」要求的提出,其對國產下一代重型步兵戰車戰略、戰役機動性,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國產下一代重型步兵戰車很可能類似 「美洲獅」和NGAFV。


不過,由於步兵戰車需要較大的載員艙,以及為方便步兵上下車採用發動機前置布局,這就註定在同等噸位及防護技術下,步兵戰車的防護不可能超過主戰坦克。主戰坦克尚且難以在飛速發展的反坦克武器面前做到「刀槍不入」,更別說步兵戰車了。武器設計講究協調和取捨,如果單純「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後弄出來的只能是像二戰末期「鼠」式坦克那樣重達188噸的怪物。


網傳「59坦克改重型步兵戰車」圖片


毋庸置疑,防護是個綜合性概念。增厚裝甲,固然是途徑之一,但開發主動防禦系統等手段,亦能起到增強裝甲車輛防護的效果。再說,戰場上保存自己的最根本方法是消滅敵人。我軍未來的重型步兵戰車在配備帶數據鏈的戰場管理系統後,可融入作戰網路,具備與不同軍兵種平台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能力,成為「網路中心戰」「聯合火力戰」的一個火力輸出節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體系作戰的合力。


也有觀點認為,從近20年來的世界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看,城市作戰已成為軍隊主要作戰樣式,中國陸軍也必須下大力氣做好城市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因此,效法以軍經驗仍是可取的。然而,也不要忘了,那些所謂的城市戰,嚴格來說多屬於「城市治安戰」,像格羅茲尼這樣的作戰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攻防戰。而是役,俄軍戰術不當,失去協同,是遭受慘重損失的主要原因。在對手擁有強大火力和良好戰術組織的情況下,即便裝甲厚實如T-80坦克,一樣被對手摧毀,換上以軍那些「畸形烏龜」,也難改變命運。


因此,筆者認為,國產下一代重型步兵戰車沒必要像以色列那樣,在追求防護上走向極端。


本文經《世界軍事》授權轉載


(編輯:張淋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環球軍事 的精彩文章:

(觀點)關於日本增購F-35 戰鬥機的看法
(有聲歷史)日本對華情報戰急先鋒—玄洋社
阿富汗:一曲戰爭與毒品的悲歌
(觀點)引導天空之劍 ——解剖美軍空地引導體系!
美國槍支為啥就禁不了?

TAG:新環球軍事 |